在上一篇文章上集,我们谈到「客户成功团队」(Customer Success Team)的崛起、在新一波订阅制中扮演的角色和重要性。而这篇文章,我们将分3大步骤来谈客户成功团队如何打造深刻的客户关系,让续约收入源源不绝。
本文获First Round Review授权进行编译改写,原文为《Mastering the Art of the Outcome: How Guru Turned Customer Success Into a Company Cornerstone》
本文有3大重点:1. 先为「成功」下一个聚焦且具体的定义2. 找到最至关重要、可被量化的指标3. 定期关心,并做进度报告
1. 先为「成功」下一个聚焦且具体的定义
「客户成功经理」(Customer Success Manager),是在「订阅制」风行后,最热门的工作。工作内容顾名思义就是要「帮助客户成功」。既然要成功,就必须清楚定义客户期待的成功是什么,否则容易努力了半天,却完全打不中客户的心。
然而「了解客户期待的成功」这件事,可不能到客户成功经理手上才开始做。相反的,这要在业务早期洽谈阶段就进行。
来自美国费城的新创「软体即服务」(SaaS)公司「Guru 」提供企业最有效的知识库软体服务,CEO Rick Nucci在打造客户成功团队上颇有心得。他分享如何透过提问一点一点挤牙膏似的把「客户期待的成功」给问出来:
首先,在业务洽谈初期,就带出这个问题让客户思考:
「对你而言,成功意味着什么?什么对你的生意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通常这时客户会给你一个很笼统的答案(可能他们自己也还没想好)。
Guru 很常收到的回答是:「我们想要Guru的知识库软体,因为这样我们的客服团队可以随时查找他们想要的资料。」
这个回答不差,但依然虚无缥缈,也无法有效让你相信他们购买后会持续续约。所以Nucci要业务继续追问:
「可以进一步谈谈有了这个产品,你们的公司将如何变得更好吗?」
有了这层引导,客户往往就会多说一点。如:「我们想要Guru的知识库软体,因为这样一来客服团队可以更简单、更快的找到他们所要的资讯。当他们可以更快的找到适合的资讯时,平均每个客户的处理时间可以缩短,因此能够接更多的客服电话。」
当客户可以详述一个具体问题或解决方法时,这就是一个较为具体的「成功」定义。
此时,就可以顺水推舟把产品如何能帮助他们达到这个目标,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要注意的是,当与客户的不同部门了解他们对「成功」的定义时,注意他们使用的语言—不同的字,可能指的是同个意思。如业务部门口中的「知识」,在行销部门口中叫做「内容」。
让客户自己讲出你的产品将如何为他们解决问题(即便是他想像中的),你就可以判断你的产品是否真的能为对方加值,以及你是否清楚并同意对方所期待的成功。如果答案并不肯定,那千万先别急着签合约—事实上,这根本不是一个适合你的客户。
「成功不应该是个笼统的词汇。所谓的『成功』是要能证明,因为有你的产品的存在,客户的某项指标成长了几个百分点。」Nucci认为。
2.找到最至关重要、可被量化的指标
当辨识出客户期待的「成功」,以及公司产品可以怎么为对方加值后,业务就要同步跟客户成功团队沟通,确保没有资讯被遗漏。
此时,第一项首要任务,就是挑出公司产品可以帮助客户提升的指标。如果没有双方可以直接对应的指标,透过客户调查把客户遇到的问题量化是个不错的选择。如Guru在业务洽谈阶段、尚未签约前,就会请客户填写调查表,诊断客户目前遇到的「知识管理障碍」。
通常客户只会知道面对某种困扰,但无法举出相关连的数字。但Guru所做的调查表,可以让客户清楚明白:为了要得到某些资讯,他们的团队成员得查遍48个地方才能得出结论。当客户的问题与产品所提供的价值可以被数量化时,产品就会更有说服力。此时,客户与公司代表就可以纪录这核心指标,提出产品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如:「Guru能减少15%公司处理案件的时间。」
接下来,针对不同部门的客户,再进一步细究到他们日常使用的数据。
以Guru是一款知识管理感品为例,面对业务团队时锁定的指标就是「平均专案规模」及「结案花费时间」;面对客服团队锁定的指标,则是「平均处理时间」与「客户满意度」。
太空泛的指标无法体现价值。瞄准你要服务的对象,并针对他们最有感的指标越具体越好。
3. 定期关心,并做进度报告
一旦核心指标已经被定义、纪录,也监测超过3个月,客户成功经理就要能分析:这3个月来客户使用产品的状况,以及产品究竟对达成3个月目标有无帮助。要是3个月过去,目标并未被达成,客户成功经理就要开始找原因:
如:产品是不是有妥善安装与照建议的使用?
哪些团队已经开始使用产品,并且使用的状况如何?
这些定期的检查让公司与客户都觉得有责任将使用成效极大化,并且持续的追踪直到达到目标,才能让产品当初承诺的价值得以成真。
订阅制的热潮持续延烧,但值得深思订阅制2.0真正成功关键,其实在于一群即时了解客户使用情形、不断修正产品、提供客户价值的团队。如果做得好,续约自然源源不绝;但若依然以订阅制1.0的思维,单纯以为转订阅模式就是事业成功的解药,那就会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