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游记4——散发金钱味道的伯利恒

巴勒斯坦游记4

文/ 挪出来个圆

伯利恒(Bethlehem)和杰里科(Jericho)是巴勒斯坦地区两个最有名的旅游城市,前者因耶稣诞生地而受到全世界基督教徒的追捧,而后者顶着“全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名让人总觉得要去看一眼。

巴勒斯坦游记4——散发金钱味道的伯利恒_第1张图片

尽管在穷游和马蜂窝等网站上,搜索“巴勒斯坦”出来最多的地方就是伯利恒,杰里科排名也比较靠前,但在我几乎走遍西岸地区重要城市之后,可以负责任的说,这两个城市是最不像巴勒斯坦的城市。

虽然在“不像”这一点上两个城市各有千秋,但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在于:散发着金钱的味道!

在巴勒斯坦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有人追着我问:

“要不要出租车?”

“要不要导游?”

“你要到哪里去?”

……

拒绝两三次好不容易让一个人放弃之后,另一个人锲而不舍地冲上来,我必须得快步走开才能避免继续接受轰炸。

尽管在旅游城市不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但如果一个地方的人表现的太过热切甚至有点半强迫的样子,那就构成了旅游目的地的陋习,会让人产生防备心理甚至敌意。

伯利恒和杰里科就是这样的城市。

所以我一边为当地人能够因为旅游业而富裕起来、少一些巴以冲突的包袱而感到开心,另一方面又为由于资本的腐蚀而让当地的氛围缺少了热情和淳朴但是多了冷漠和计较而感到难过。

伯利恒(Bethelehem)距离耶路撒冷以南10KM,因为建在山上,所以清冷的空气营造出了一种神圣感。

巴勒斯坦游记4——散发金钱味道的伯利恒_第2张图片
巴勒斯坦游记4——散发金钱味道的伯利恒_第3张图片

市内最著名的景点是圣诞教堂(Church of Nativity),建在据说是耶稣所诞生的马槽遗址的上方,同时圣诞教堂前面有一个巨大的广场,名为马槽广场,是盛大典礼的举办处。

每年不仅有众多的基督教徒前往圣诞教堂来朝圣,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各国的教会提供给伯利恒的资金和援建支持更是源源不断,这些就是伯利恒看起来比巴勒斯坦其他城市更加漂亮和整洁的原因。

巴勒斯坦游记4——散发金钱味道的伯利恒_第4张图片
正在装修的圣诞教堂
巴勒斯坦游记4——散发金钱味道的伯利恒_第5张图片
马槽广场上的雕塑
巴勒斯坦游记4——散发金钱味道的伯利恒_第6张图片
美国援助

我住的那家青旅叫做“和平之家”,是一个基督家庭将自己的两层楼房改造而成的。

主人家有5个孩子,其中4个孩子都在国外生活,其中两个还与其他国家的人结了婚,即便是留在身边的小儿子先前也在美国留学。

见多了难民营里的情况,这家人让我感到他们真富有,顺带对整个伯利恒的基督家庭都有了富有的印象。

巴勒斯坦游记4——散发金钱味道的伯利恒_第7张图片
青旅外部

尽管我没有查证是否伯利恒的基督家庭更加富裕一些,但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基督徒离开了巴勒斯坦到别的国家定居,基督徒的数量从1947年的85%降到了1998年的40%,而且呈现越来越少的趋势。

在伯利恒的旅游业当中,教堂是最重要的一项,但另外一个比较受欢迎的项目是参观隔离墙。

巴勒斯坦游记4——散发金钱味道的伯利恒_第8张图片

隔离墙(Barrier wall)是自2002年6月起,以色列政府开始沿1967年战争前以巴边界线修建高8米、全长约700公里的安全隔离墙。以色列方面称其为Security wall(安全墙),具有”防止恐怖事件用的防护墙“的含义。而巴勒斯坦方面则将其称为Apartheid wall(隔离墙),因为修建隔离墙,以色列已在约旦河西岸的西北部摧毁了140栋房屋,影响到87.5万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来自400个家庭的2300多人流离失所,割裂巴勒斯坦的社会和家庭,导致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危机。

有一部与隔离墙有关的巴勒斯坦电影叫做《Omar》(奥玛的抉择),影片中的主人公会翻越隔离墙到另一边会见自己的朋友以及心爱的女孩子。墙在电影中是一个载体,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也是一个载体,无声地诉说着巴以之间的巨大裂痕。

在我到达伯利恒的前一天正好网上看到一段视频,视频故事发生在位于伯利恒附近的Aidi难民营,主题为:世界上遭受催泪瓦斯最多的地方。

视频中被采访到的当地人介绍到,“Aidi难民营是个无法呼吸的地方,因为它每天都要受到以色列军队数十甚至上百个催泪瓦斯的攻击。他们用这种方式来惩罚一些人,但这种行为无异于集体惩罚。”

我无法相信视频中的“每天”一词,特意找青旅的主人求证,他们给我的回答是“经常”…

巴勒斯坦游记4——散发金钱味道的伯利恒_第9张图片
视频材料

这种措辞上的差别算是散播仇恨?散发谣言吗?

我不知道如何回答。

因为当你真实地面对一个巴勒斯坦人听他的遭遇时,你所接收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份因长期受折磨而形成的苦楚和酸痛。你会发现语言是多么贫乏的一个工具,根本无法传达出他们所承受的所有,在这种情况下,你还如何去“纠正”他们的措辞,指责他们散播仇恨、散发谣言呢?

巴勒斯坦有一个著名的女诗人Rafeef Ziadah,她的一首诗可以用来为巴勒斯坦正名: 《We teach life, sir》

(节选)

We teach life after they have built their settlements and apartheld walls, after the last skies.

我们教授生活即便他们建造定居点和隔离墙,即便我们最后一片天空被占领。

We Palestinians wake up every morning to teach the rest of the world life, sir.

我们巴勒斯坦人每天早上醒来教给全世界人生活,先生!

尽管我知道情绪没有理性更能凝聚力量去改变现状,但我不是记者更不是调查人员,我只是一个没什么作用的倾听者,我能够回报给他们的只有尊重和理解。


巴勒斯坦游记:杰宁——纳布卢斯——拉马拉——耶路撒冷——伯利恒——杰里科——纪伯伦

你可能感兴趣的:(巴勒斯坦游记4——散发金钱味道的伯利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