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千锤百炼,史证清白!——致敬明史中那些熠熠闪光,必将永垂青史的人物

于谦,千锤百炼,史证清白!——致敬明史中那些熠熠闪光,必将永垂青史的人物_第1张图片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风的衣裳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 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公元1457年的正月二十二日夜,一间狭小的牢房里,一个人倚墙而立,低声吟诵着这首诗。作诗那年他还是12岁少年,匆匆四十多年过去了。今夜,将是他在这个世间的最后一个夜晚,注定一夜无眠,他要用这最后一晚的时光来回忆曾经的过往。

洪武三十一年(1398),大明王朝的缔造者朱元璋去世,同一年,于谦出生。朱元璋的死对大明王朝是莫大的损失,但上天有时候是公平的,作为补偿,他给这个王朝送来了于谦。五十年后,于谦将拯救大明王朝于水火之中。

宣德元年(1426),汉王朱高煦蓄谋已久,终于按捺不住地造反了。身为御史的于谦随明宣宗平叛。汉王兵败被俘,宣宗指派于谦数落其罪状。于谦不辱使命,义正辞严,声色俱厉。那一骂慷慨激昂,那一骂酣畅淋漓,骂得众臣为之侧目,骂得汉王伏地战栗。

于谦骂叛臣骂出水平,宣宗非常高兴,派他巡按江西,目的是为历练,以备日后委以重用。后来的事实证明,于谦初次的表现不是造作取宠,只源于他心中存的是真正的公平正义。他从小便崇拜英雄,于书房中挂着文天祥的画像,日夜膜拜。巡按江西后,平反冤狱数百起,百姓为之颂声满道,崇敬有加。

宣德五年(1430),宣宗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简从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考察各项应办事项,立即上书陈述。遇有灾情,马上上报,为民众尽职尽责。

宣德十年(1435),宣宗去世。宣宗虽在位仅十年,但励精图治,克己治国,任人唯贤,堪称一代明主。宣宗去世后,由他九岁的儿子朱祁镇即位,年号正统,即明英宗。

英宗有一个老师,是个太监,叫做王振,为人艰险恶毒,贪婪成性,但是英宗从小跟他感情深厚,对他言听计从。几年后,当顾命大臣死的死退的退,王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从此几年间,大明王朝实际处于王振的统治之下。王振广结同党,大权独裁,横征暴敛,雁过拔毛。

正统六年(1441),于谦回京,因拒绝给王振带礼物,被王振借口关押,后迫于于谦在朝中的威望,不堪重压,无奈释放。于谦却并不买账,他素来傲骨铮铮,从骨子里看不起王振这等人。

正统十三年(1448),于谦被召入京,任兵部侍郎。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蒙古也先大举进犯。英宗被王振想当英雄的情结忽悠,带领朝中文武精锐及二十万大军御驾亲征,朝政暂由英宗之弟朱祁钰代理。这一去,无人知道,由于王振胡乱指挥,能活着回来的寥寥无几。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这一变故,使得全体朝臣除大将石亨落荒而逃外,几近全体阵亡。王振也被明廷愤怒的大将樊忠诛杀,明英宗被俘。也先胁迫英宗为人质,向朝廷提条件。

之前的兵部尚书已经随兵出征,由于谦代理。侍讲徐珵(即后来的徐有贞)观天象说,应当迁都南京,大臣众说不一,主意不定。于谦以宋朝灭亡为鉴,分析利弊,怒斥徐珵。言辞“建议南迁之人,该杀!”朝中观望的大臣为于谦的理论及气势折服,朱祁钰也同意于谦的主张,力据蒙古,并将徐珵逐出朝廷,不复使用。

正统十四年(1449)九月,于谦及诸大臣以国不可无主,请朱祁钰登基,即为明代宗,定年号为景泰,即从下一年起,将正式为景泰元年。

同年十月八日,著名的京城保卫战开始了。这一战于谦作为兵部尚书,任作战总指挥,彻底奠定了于谦的朝中地位。宫中九门,最重要、最难守的德胜门由于谦自动请缨守卫。曾经儒雅的书生,现在的威猛大将,指挥自若,声势浩天,“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

这一战,之前弃军逃回的大将石亨也起到了重大作用。他本来按律被罢免,但是于谦念其有将才,帮助了他。在京城保卫战中,重新履职。朝中大臣协力作战,对抗也先大军,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其中艰难险阻不说自明。

胜利后,分封功臣。于谦功劳最大,但是他力辞不受。石亨得世袭侯爵,内心有愧,上书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于谦力拒,并直斥石亨。石亨又羞又愧,心底暗暗憎恨于谦,小人之心顿生,为日后杀于谦埋下了伏笔。

朝廷政事逐渐步入正轨,于谦为官清正严明,为人正直不阿,对事不对人,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不时被参,不时被骂,开始时于谦感觉委屈、气愤,但逐渐释然,清者自清,于是不再理会这些无中生有的事情。

虽然政局稳定了,但是已经被尊为太上皇的朱祁镇还在蒙古也先的手里,时常有大臣上书接太上皇回家。但代宗怕哥哥回来影响他的皇位,一直不积极表态,还废了原来的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不幸的是,这个太子命薄福浅夭折了。于谦深谙代宗心理,只用“天位已定,宁复有它”一句话打消了代宗的顾虑,皇帝笑逐颜开,连声说“依你,依你”!可见,于谦在皇帝朱祁钰心中的地位。

景泰元年年底(1450),太上皇朱祁镇终于被接了回来,但迎接他的不是兄弟情深,而是囚禁之灾,这一囚就是将近七年。七年间受了无数的凄苦和白眼,他的心中对弟弟是仇恨的,却只能忍耐。但他并不知道,他的皇上弟弟因为没有了子嗣,总是被大臣劝谏复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忧愁加恐惧已经吞噬了他的身体。

直到景泰八年(1457)正月,朱祁钰病重,石亨、曹吉祥、张辄,联合已经改名为徐有贞蒙混进朝廷的徐珵,密谋宫变。石亨走到这一步,只为报那恼羞之恨。有朱祁钰在,他动不了于谦,因为朱祁钰对于谦推崇备至。徐有贞也只为报那威吓之仇,另两个人都是王振的亲信。

于是共同的利益使得这四个人走在了一起。正月十六日,徐有贞主策划,另三人听令实施,接出了朱祁镇,以太上皇的身份复辟成功。也许是天意,宫中守卫森严,就这几个人竟然夺门成功。

于是,分封“有功”之臣,抓捕于谦等人。徐有贞编造罪名请求现任皇帝朱祁镇诛杀于谦。但朱祁镇感念于谦的功绩不愿杀。但徐有贞又忽悠朱祁镇说,“不杀于谦,此举无名!”朱祁镇被惊醒,是的,不杀于谦,不罗列罪名,他们的夺门之变事出无名就无异于反叛呀!

于谦不死,他们都不得好死。于是,于谦的罪名就有了——迎立外藩。这是造反的罪名,于谦,你死定了!

暗黑的夜,于谦眼神却如星辰般炯炯闪亮,他面容坚毅,无惧无悔。回顾这一生的时光,五十九载,他有思想,有抱负;重社稷,轻君王;舍生死,取大义;重名节,轻名利。

就这样吧,于谦,你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民族,对得起民生,更对得起为人臣子的一片赤胆忠心了,代宗朱祁钰视你为贤臣、为知己,你们亦君亦臣,亦师亦友。去吧,去吧,“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景泰八年(1457)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誓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

史载:天下冤之。

——《明朝那些事儿》


于谦,千锤百炼,史证清白!——致敬明史中那些熠熠闪光,必将永垂青史的人物_第2张图片
青山有幸埋忠骨

接下来是抄家。堂堂一品大员,空空荡荡,家无余财。不抄出点什么来,怎么甘心?终于,他们发现了有间房子门锁森严,打开一看,没有金银财宝,没有古画名玩。室内只陈设着两样东西——宝剑和蟒袍。

这是代宗朱祁钰为表彰于谦的功绩,特意赏赐的。于谦却将它们锁入房间,从未炫耀过。抄家的人寂然无声,肃穆而视,收敛了一贯不可一世的嚣张,安静离开了于谦的家,这个家如此贫穷,却又是多么富有啊。他们心里默念着,于谦,你是一个高尚的人,你有着一颗高贵的心和一个纯净的灵魂!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前者是岳飞的写照,后者为秦桧的素描。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的丹心,也是于谦的忠魂。

历史终不会忘记你们!

八年后,明宪宗朱见深即位,为于谦平凡昭雪。再之后的万历皇帝明神宗,尤对于谦敬仰有加,授予谥号“忠肃”,用以肯定于谦一生卓越的功绩。

《明史》赞曰:

于谦为巡抚时,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及时遘艰虞,缮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谦亦忧国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伟矣。变起夺门,祸机猝发,徐、石之徒出力而挤之死,当时莫不称冤。然有贞与亨、吉祥相继得祸,皆不旋踵。而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卒得复官赐恤。公论久而后定,信夫。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赞:

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而于谦不但才能过人,品德上也几乎无可挑剔,所谓德才兼备者,千古又有几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于谦,千锤百炼,史证清白!——致敬明史中那些熠熠闪光,必将永垂青史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