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风书屋读书会走进校园—“走进漳州八中共读《城南旧事》”(三)

晓风书屋读书会走进校园—“走进漳州八中共读《城南旧事》”(三)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三篇章  晓风书屋读书会书友笔记

              再读《城南旧事》

                                By  流沙liu

      感谢有机会重读《城南旧事》,这部出版于1960的文坛经典,真的好美。

      读《城南旧事》,我们读的是书,是故事。可我们读的时候仿若沉浸在音乐中,在驼铃声,读书声,钟声,骊歌声,甚至雪花飞舞的“乐声”中穿行,荡漾,再佐以淡淡的忧伤。

      读着书,我们是小英子,在驼铃声中模仿着骆驼动着嘴巴嚼呀嚼。我们在惠安馆听着秀贞说她的小桂子,也想着小桂子。秀贞好温和,一点也不可怕呀,虽然话有点乱,还会突然发呆。我们和妞儿玩儿,说悄悄话。我们痛着秀贞和妞儿的痛,可又不知怎么办?终于有一天,我们小小的脑袋瓜里突然就灵光一现“妞儿,哦,不,是小桂子,我带你去见妈妈!”终于,妞儿成了小桂子,有机会搂进妈妈怀里,有机会喊了一声真真切切的“妈”。

      那个大哥哥?他和我聊天,说故事,说他那很会读书的小弟弟,说他的悔悟,可为什么要问什么坏人好人?我不懂,就像《我们看海去》,那个“海”,我没见过,我不知它和天有啥区别?我只能在看到大哥哥被便衣带走时,心中莫名的害怕和难过。

      我也喜欢干净漂亮会打扮的兰姨,会陪我玩儿,带我去看戏。可我怎么又不安了?我怎么就“跳着脚大哭”了?!后来,兰姨跟着德文叔走了,我好开心。可我又同情爸爸了,他的脸色好寂寞。

      岁月如风如歌如流水,我读书了,我长大,在爸爸的花儿落下的一瞬间了,我真的长大了!我不再当年会懒床的那个一年级学生,我毕业了。

      读着书,我看到了这样的一个英子:其一,聪明好学:妈妈说她“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纯纯大大的眼睛里满满的问号?问不到答案就自己琢磨。其二,单纯善良:和秀贞,妞儿,大哥哥都能成为朋友,也会和同学逗球。其三,仗义早慧:帮妞儿维权,保守秀贞和大哥哥的秘密。其四,有自己的是非观:如宋妈招呼她一起去围观热闹,她说“人家丢了东西多难受,你还说热闹!”等等……

      读城南旧事,我想到一个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书也是以孩子童真视角写自己的成长。和这个早慧的英子一样,对这个世界有自己记忆深刻的理解。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小学生毕业典礼那天唱的骊歌是大师弘一法师(李叔同)根据外国音乐家创作的旋律,重新填词编曲的《送别》,曲美词美,意境更美。小英子写到“我还不懂这歌的意思,但是我唱的时候很想哭,……”很符合当时小英子的感性状态,符合整本书里小英子在成长路上感觉到的一场场离别和忧伤。在改编的《城南旧事》电影里,这首美丽的旋律贯穿了影片的始终。

      最后我们我们要隔空感谢带给我们美好文字的林海音先生,谢谢她送给我们这么好的精神食粮,营养了一代代的同学。

          《城南旧事》读后感

                                      By 蔡卓君

      读完全书印象最深的是英子的目光,单纯而直接。在孩子眼里,并没有所谓的善恶分明,她说好人、坏人是最难分清的事情。比如搬家后认识的小偷,比如风情的兰姨娘,还有惠安馆里亦梦亦醒的秀贞。在他们眼里,一切好像更接近事物本来的样子,更有人情味儿一些。透过英子的目光,我们看到了秀贞的可怜和可爱,从小偷身上看到了他的无奈和可敬,从兰姨娘身上看到她凄苦的命运,从宋妈丧子后人发善待东家孩子这件事情上看到了她的爱心。或许这正是作者的意图所在,她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扬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只是在不经意间传达了一个孩子的想法,以低姿态的角度去感悟众生。

      不得不承认,英子是个早熟的孩子,人们口中的疯子秀贞、爹不疼娘不爱的妞絮絮叨叨地讲她们的故事的时候,她都愿意耐心聆听。英子看到兰姨娘跟爸爸躺在床上烧烟的情形后,一怒之下去找了母亲,但一见到身怀六甲的母亲又显露出孩童少见的隐忍,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免去了母亲的伤心。

      英子的早熟并没有掩盖她天真可爱的一面,有几个画面印象比较深刻。英子竭力撮合兰姨娘跟德先并且成功之后,母亲带着微笑问她:“你那天说要什么来着?”她毫不迟疑地说:“一副滚铁环,一双皮鞋,现在我还要加订一整年的《儿童世界》!”一个带着得意神情的小女孩形象跃然纸上。还有,在喜欢的韩老师面前,想要哈哈大笑,却想起自己未长出来新牙,赶紧捂住嘴,但是又觉得实在是太好笑了,便不顾形象地哈哈大笑起来。另外,学骆驼咀嚼的样子也是令人捧腹。

      这就是主人公小英子如光似玉的童年,平中见喜,喜中带泪。三毛曾说过:“童年,只有在回忆中才成就得那么完美。”几段故事演绎着一个小女孩天真、无邪、甜美,又带点感伤得童年,小小的心灵映射出的善良和美好。当我们的出生给予我们一种情怀的资本的时候,那未尝不是一笔财富,虽然不免伤感与痛惜。或许有一天我们每个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出自己的那段城南旧事,为的只是心中的那段记忆。

                童年像一朵花             

                                    By  凭海临风

      为了参加这次晓风读书会走进校园的活动,与今天在座的同学们一起分享读书心得,我认真重读了《城南旧事》,读完的第一感受是,林海音这部自传体作品的语言非常细腻,对事物场景的描写很生动形象,很值得广大的读者学习。我这里随便举几个例子:

      1、在后记《冬阳·童年、骆驼队》中写骆驼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段描写观察得很仔细,最后一句把孩子的调皮淘气表现的很到位。我小时候当过放牛娃,这让我想起牛在吃草的时候也是这副样子。

      2、在《我们看海去》那篇开头作者写到:“新帘子胡同像一把汤匙,我们家就住在靠近汤匙的底儿上,正是舀汤喝时碰到嘴唇的地方。”这个比喻太形象了,大家见过汤匙,看到这里一下子就能想象出这条胡同的形状,大家也用汤匙喝过汤,如果站在新帘子胡同前,马上就能知道小英子家所在的位置。

      3、在《兰姨娘》这篇写到小英子与兰姨娘去逛莲花灯时的场景,书里是这么描写的:“这一晚上,我提着灯,兰姨娘一手紧紧的按在我的肩头上,倒像是我在领着一个瞎子在走夜路。”这个比喻很生动,很有画面感,仿佛让我们身临其境,看到一位小姑娘提着一盏西瓜灯,后面跟着一个把手紧紧按在她肩上同行的兰姨娘。书中类似这样的描写很多,只要同学们认真阅读就能发现。

    读完《城南旧事》,我的第二感受是,童年的记忆是最深刻、最美好的。《城南旧事》是1960年出版的,作者林海音出生于1918年,这本书写的是她6岁到13岁的童年故事,也就是说,作者写这本书时,已经42岁,已经过去30多年的城南旧事,在她的笔下依然清晰如昨:不时响起小贩叫卖声的胡同、种着夹竹桃的四合院、相约井边玩耍的小伙伴妞儿,屋里冒着热气的暖炉、西厢房的小油鸡、佛照楼的八珍梅、城南游艺园、大鼓书场等等,如数家珍。正因为童年的记忆如此深刻,才能让作者把《城南旧事》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同时,童年的记忆又是最美好的,作者借助主人公小英子纯真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与事,在大人眼中的疯子和小偷,在小英子的眼里都是可以亲近的大朋友,她为惠安馆里的“疯子”秀贞找到了亲生女儿小桂子,并悄悄拿了母亲的金镯子给她们当盘缠去找小桂子的父亲,她与躲在草丛里的厚嘴唇小偷相约一起去看海,她为宋妈失去小栓子小丫头子而流泪...城南旧事中从《惠安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五个故事中的主角都与小英子建立起一定的感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都由于种种原因离开了英子,甚至是永别。所以读到最后一篇,也会有淡淡的伤感,不仅仅是因为英子的父亲去世了,更多的是因为纯真的童年时代也结束了。

      阅读《城南旧事》的第三个感受,是让我也回忆起许多童年趣事。记得书中开篇有一段写到小英子看到骆驼队伍经过时问爸爸,骆驼身上为什么要系一个驼铃,她爸爸回答说是骆驼怕狼,而小英子却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的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看到这段话,除了感受小英子的善于思考,也让我想起牛与骆驼也是一样的反刍动物(食草动物长颈鹿、牛、羊等都是反刍动物),都有四个胃,瘤胃、网胃、重瓣胃和皱胃。前两个胃室(瘤胃和网胃)将食物和胆汁混合,特别是使用共生细菌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然后食物反刍,经缓慢咀嚼以充分混合,进一步分解纤维。然后重新吞咽,经过瘤胃到重瓣胃,进行脱水,然后送到皱胃,最后送入肠道进行吸收。所以我们小时候把吃饱的牛关进牛棚之后,牛就会卧在牛棚里慢慢反刍消化。我们为生产队放牛的时候,把牛赶上山吃草,然后闲着没事就会做游戏,比如找一个斜坡,折一些松枝垫在屁股底下,然后一手拖着树枝往下滑,那时候农村没有幼儿园,更没有滑梯,我们就把山坡当滑梯,比赛谁滑得更快,乐此不疲。回家时男孩子们胆子比较大,都骑在牛背上。《城南旧事》里写到小英子与妞儿经常照看院子里养的小鸡,这让我想起我们小时候暑假,经常要把自己家里的鸡鸭用竹笼子挑到收割后的稻田里放养,我们总是会给自家的小鸡小鸭取名字,什么小白、小黄、小黑、小花等等,有时遇上突然下雨,小伙伴们就会用稻草和扁担立刻搭起小草房躲雨。有时还会去水田里挖泥鳅,有泥鳅的地方上面都会有一个小洞,双手插进去淤泥里,往往就会挖出一条泥鳅。记忆中最美好的是夏天的夜晚,那时候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屋子里也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晚上一家人吃饱饭就搬出大大小小的凳子竹椅在门口乘凉,手里都拿着蒲扇,或扇风或赶蚊子,有时听爸爸给我们讲故事,有时听大人闲聊,有时什么也不做就躺着看星星,寻找北斗七星,那时候虽然物质生活很艰苦,可童年记忆里也有很多美好事物。

    童年就像一朵美丽的花,虽然花瓣会掉落,童年会结束,但醇美的花香却永远芬芳着我们最初的记忆。其实,人生成长过程就是一场场的告别,告别童年,就意味着将走进青春飞扬的青少年,告别青春,就意味着走向更成熟的中年,而像我这样已经年过知天命的人,正在慢慢告别丰富的中年走向淡定的老年。人生是不可逆的,人生之路只能是朝前走的,这是自然规律,告别了童年,我们却依然可以葆有一颗善良真诚勇敢的童心,让人生多一些乐趣,多一些美好。就像这本书中所写的“无论多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生活会教会每一个人成长!祝福在座的大小朋友都永葆童心,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后记:本期晓风读书会走进校园,与漳州八中初一(8)班的同学老师及家长代表共同分享阅读《城南旧事》的心得体会,这个班级的孩子精心准备,分为五个小组把城南旧事五个篇章的内容都演绎了一遍,有读后感,有情景剧,有手绘漫画,有问题抢答,有歌曲弹唱,非常精彩,还有班主任做的PPT,展现亲子共读的温馨画面,现场还有祖孙共读《城南旧事》,家长代表也分享了读书心得,让这场读书会显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城南旧事》读后感

                                  By  杨珺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从这所中学毕业已经十年了,非常荣幸借着读书会的契机,再次回到母校,《城南旧事》我先前并未读过,因为是此次的共读书目,才匆匆找来看,很久没有一气呵成看完一本书了,合上书本有种相见恨晚之感。书中几个点让我印象深刻:

      1、英子妈妈闽南语式普通话,比如,“惠安馆”变成她口中的“灰娃馆”,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2、作者个人印记很深的兼具童趣与哲思的句子,比如“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返了”,“我分不清海和天,就像分不清好人和坏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等等。

    《城南旧事》其实就是英子的童年往事,通过英子纯真的眼光,看老北京的社会风貌,五个童年小故事,全部关于“离别”,故事轮廓悲伤,结局不尽人意,但深看其中,还是充满了英子的快乐童年回忆:和妞儿一起养过小油鸡,和秀贞一起染过红指甲,和那个贼一起分享过彼此的故事,和兰姨娘做过西瓜灯,以及被宋妈无条件的照顾和爱过....童年回忆多美好,愿大家都能珍惜制造这些回忆的机会。因为这些回”忆看似不经意,却能在某些时刻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诚如歌里所唱“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别离的愁苦,有时只能靠着欢聚时的美好回忆来冲淡它。

      “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愿我们能永葆一颗赤子之心!

        《城南旧事》读后感

                                      By  黄小葵

      随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抚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的歌声,走进了作者儿时在北京经历过的记忆犹新的故事,文中主人公闽南语透着京味,实在有趣而亲切;在文章的最后,又用了那么一个感叹式的结尾,让人在回味又略带忧伤,在忧伤中又为主人公的成长而感到兴奋与激动,在品味之余,又多了一点恍惚。

      看完《城南旧事》后掩卷沉思,我意识到成长的价值不只在于结果如何,并且在于过程是否有意义。少年时,我们勇敢富有激情和理想,而成年后的人生反而被定义活得局限。文中的人物描写让人深感“小孩才分对错而大人只看利弊”。我们是否有胆量跟一个众人认为的疯子成为朋友?是否会同情一个社会底层人士?是否变得麻木而不在热泪盈眶?我明白了成长价值的所在。

      我依旧想用书中的内容读后感结尾: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英子童年的,回荡在老北京街道的笑声,以及冬日里那一阵悠悠的驼铃声……

              那一双大眼睛……

                                    By  appletree

      重读《城南旧事》,竟恍如初读,印象中那些划线的好词好句,都一句句地走进了心里。

      看过沈洁小时候演的老电影,阅读时脑海里总晃着英子的大眼睛。那双大眼睛伴随着她去惠安馆,为秀贞找小桂子;伴随着她在矮破砖墙里,和一心想供养弟弟读书而行窃的男子,相约“我们看海去”;伴随着她机灵地化解兰姨娘对妈妈、对家庭的威胁;伴随着她感受宋妈对自己兄弟姐妹的爱,发现宋妈内心失去儿女的的悲伤,妥协于生活的无奈;伴随着她长大,直到“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这些不断逝去地人和事,终于成为“长大”了的她。“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英子的大眼睛走进了心里……

      作者借用英子童年视角,讲述了当年老北京风貌,以及民国时期的百姓生活,人情世故,悲欢离合。看似舒缓稚嫩的话语中,把成长中的种种欢喜、同情、迷惑、悲伤……娓娓道来。这是真正的文学魅力,不管历时多久,不管读者所在何方、年纪几何,都能产生同样的情感,引起思想共鸣!这点林海音先生做到了!

      这次读书会与漳州八中师生、家长的共读活动,通过老师、家长和书友们的分享,以及同学们的课本剧、绘画、朗诵等节目,让我们一次次地走进书中情境,感受美好,共同经历了一场美的洗礼!

      感恩所有的遇见!


       南风喃 拂苔墙

                                        By  阿杰

      在英子想要看海去的年纪,我那时只能看云去。

      云看久了容易犯困,摇摇晃晃差点从树枝上摔下来。奶奶的声音就会从不远处飘过来:“死囝仔,又上树掏鸟?还不快点去鸡窝看看芦花鸡下蛋了没有?”

      院子够大,几十户人家每家占块地搭上了鸡寮,高低错落,与大院四围的一圈两层土坯楼相应衬,很象现在的城中村。家里那一窝鸡也争气,每天都可以收三五个蛋,捡回来的蛋会用铅笔在上面写上编号,记忆中最多编过五百多号。奶奶会对着灯照蛋,壳里有一圈阴影的是“有形”的蛋,可以拿去和别人家的良种鸡换蛋回来孵小鸡。感觉小时候蛋其实也吃得不多,毕竟蛋可以换回别的日常用品,只有路边草丛里捡回的无主蛋,奶奶才会直接做个荷包蛋,看我狼呑虎咽吃下。那不是一分钱,不用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

      不管在外面野多久,那泡尿还是得憋回家尿。那个时代,家家户户门口用一个大桶或大坛子装着,等着大街上一声吆喝“买尿,买尿”响起,家里的老人就会探出头去招呼。买尿郎就会挑着担进来,手指一伸,沾上点一舔,眉头一皱:“味道淡了,你一定加了不少水。”奶奶们就会说:“没有没有,不可能,你再试试……” 一大坛,讨价还价,也就一毛到一毛五。连同收鸡毛肉骨的小贩吆喝,都是大人们会期待的声音。

      小孩们才不去管一坛尿多少钱一斤废纸多少钱,我们更关心的是卖贡糖卖麦芽膏的什么时候来。一听到当当当的敲锣声,我们立马飞奔而出,带上少得可怜的零花钱换块解馋的糖,你一嘴我一嘴,也可美上半天。没有零花钱的穷凶极恶起来,会把家里牙膏挤光拿去换,会把家里还有用的书报等用件拿去换,我也曾把父亲的一双鞋子魔术一样变成糖……如果货郎走后,哪个门里传出小孩的哀嚎,估计就是又拿了什么不访拿的出去换糖了。

      一口糖快乐好半天的时代里,补锅师傅小炉里的锡在火上咕噜噜地冒泡,路边做汽水的摊上黄色红色绿色的汽水咕噜噜地冒泡,炸油条的油锅咕噜噜地冒泡,拉糖人的手艺人锅里的糖浆也咕噜噜地冒泡……我们的梦想也在咕噜噜地冒泡。

      只是后来,当我们听到那首《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礕连天……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才发现,那些咕噜噜仿佛还在冒着的泡泡们,一个一个破灭了。买尿郎走了就不回来了,糖吃完了当当响的锣声也不回来了,鸡寮拆光了小鸡们也不回来了,童年不回来了,我最爱的奶奶,也不回来了……

      就象英子,明明记得把妈妈的金镯子给了秀贞当盘缠,一场大病醒来,镯子却明晃晃的戴在妈妈腕上……是真还是梦,不用去搞清楚啦,那些回忆美丽得如同电影情节,灯光熄灭后,记忆的枝叶风一吹来还是会沙沙作响。

      每个人都有自已的城南,那挥之不去的乡愁,不是向着哪一座城哪一方水,它只不过是心里那个一直不愿意长大的孩子,向往着回不去的纯真时光。只是啊,我们总要学会告别,和四季告别,和童年告别,和亲人朋友告别,和一只小兔子告别……最后,挥挥手,学会和自已告别。

感谢摄影师Xue ErruI谢威,为活动拍摄的美照:

晓风书屋读书会走进校园—“走进漳州八中共读《城南旧事》”(三)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晓风书屋读书会走进校园—“走进漳州八中共读《城南旧事》”(三)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晓风书屋读书会走进校园—“走进漳州八中共读《城南旧事》”(三)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晓风书屋读书会走进校园—“走进漳州八中共读《城南旧事》”(三)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晓风书屋读书会走进校园—“走进漳州八中共读《城南旧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