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发布会老罗的slogan做的不错,“漂亮得不像实力派” 可能会成为网络新流行语。作为国外的伟人。那么94产品网就从国外的途径讲诉名人背后的故事。这里呢, 内容来自维基百科等相关人物的资料,图片来自老罗官方微博。尽量做到比较全面的介绍。
一、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英语: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记者和作家,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失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1939年至1960年间,海明威在古巴定居,并称自己为“普通的古巴人”。在这段期间海明威写下了闻名于世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古巴革命成功以后,海明威曾与古巴革命的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会面。2002年11月11日,卡斯特罗更亲自出席了海明威故居博物馆的落成仪式。
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2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中。
1899年7月21日上午8时,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芝加哥的奥克帕克。他生下来时体重即达9磅半,高23英寸,是新教徒克莱伦斯·爱德蒙兹·海明威和葛瑞丝·霍尔·海明威的第二个孩子,亦是第一个儿子。他有一位姐姐,名叫玛西琳(Marceline);大妹叫玛德琳(Madelaine);二妹叫珊妮(Sunny);三妹叫娥苏拉(Ursula);四妹叫卡洛儿(Carol);年纪最小的是莱彻斯特·克莱伦斯(Leicester Clarence),是海明威唯一的弟弟。在海明威7个月大时,他一家到了密歇根瓦隆湖,在那里建了一所农舍,并把其命名为温德米尔(Windemere)——此名乃取自葛瑞丝的英国故居温德米尔湖之名——往后常常在夏天时到那里度假。在到了瓦隆湖之后,海明威才受了洗。10月1日是葛瑞丝结婚的三周年纪念日,在当天午前不久,海明威便在第一公理会教堂以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之名受洗。他的名字乃袭自母系家族——欧内斯特是他外祖父的名字,而米勒则是外叔祖--一个寝具制造商--的名字。海明威一家住在其外祖父欧内斯特·霍尔(Ernest Hall)所建的一所房子中,这房子共有六个卧室,是维多利亚式的房子。
海明威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在音乐上有所发展,但海明威却承袭了父亲的兴趣,如打猎、钓鱼、在森林和湖泊中露营等。由于海明威从小多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因此长期与大自然的接触令他一直都很热爱大自然,到了晚年,他更为了与大自然接触而时常到杳无人烟的地方旅行。
海明威在1913年9月到1917年6月间在奥克帕克及河畔森林高中接受教育。他在学业和体育上皆很优越;他会拳击、足球,在班中,他在英语方面的过人天赋尤其突出。在初中时,他曾为两个文学报社撰写文章,这是他首次的写作经验。升上高中后,他更成为了学报的编辑。有时他会使用“Ring Lardner Jr.”这笔名写作,以纪念他心目中的文学英雄拉德纳(Ring Lardner)。
高中毕业之后,他面临大学、战争和工作的挑战。虽然他的父亲要他与玛西琳一起上奥柏林大学,而他本人也可能曾希望与同学和好友一起上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然而他却拒绝了入读大学,以18岁之龄到了在美国举足轻重的《堪城星报》(Kansas City Star)当记者,正式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虽然他在《堪城星报》仅仅工作了6个月(1917年10月17日-1918年4月30日),但由于这家报社在当时的地位很重要,雇用了很多才华洋溢的记者,而每个记者几乎都有同一个梦想--写小说。在这种氛围下,海明威渐生写小说的念头。由于海明威在半年中深深受到了星报的写作风格影响,即“用简洁的句子。用短的段落作文章开首。用强有力的的英语。思想正面。” 因此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一直以简洁著称。在海明威出生的一百周年纪念时,《堪城星报》为表示对他的敬意,称其为100年来该报历任记者中的第一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
后来,海明威不顾父亲的反对,辞掉了记者一职,尝试加入美国军事以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情况。“当我参加上一次的大战时,我是一个可怕的笨蛋,”海明威于1942年说,“我记得我只是认为我们是主队,而奥国是客队。”海明威是条典型的美国硬汉,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奋德教授曾说:“他身材结实、宽肩膀、头形端正、有深棕色的头发和小胡子。”本来,海明威的身材这么好,应能入伍,但却由于他的视力有缺陷而导致身体检查不及格,后来只被调到红十字会救伤队。前往意大利前线途中,他在德国炮火轰炸之下的巴黎逗留。他并没有在安全的旅馆停留下来,反而尽量接近战场。海明威很兴奋,形容自己当时“好像是被派赴一个特别的任务来写这一年最伟大的故事”。他与朋友泰德·布鲁姆贝克租了一辆出租车,希望能看到一两个新弹坑。泰德写道:“我们一听到炮弹爆炸,我们的车子就尽快驱往爆炸声的地方去……但是我们一离开那儿又听到市内远处另一声爆炸。”
1918年7月8日,海明威在输送补给品时受伤,结束了他的救护车司机的工作。他当时在奥地利的堑壕被迫击炮弹击中,在他的腿遗下了弹片,再被扫射中的机关枪射中。尽管自身负伤,他仍把一名意大利伤兵拖到安全地带,后来意大利政府授予他银制勇敢勋章(medaglia d'argento)。
海明威在米兰一个美国红十字会的医院工作。由于没有什么娱乐,他常常以读报和喝酒消磨时间。在这里,他结识了来自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修女安格妮·库洛斯基(Agnes von Kurowsky),她比海明威足足大了6岁。海明威爱上了她,但海明威后来返回美国,他们的关系就这样终止了;安格妮并没有跟海明威返美,而是与一名意大利军官缠绵。这件事的记忆在海明威的心中一直挥之不去,并成为了他早期小说《永别了,武器》的创作灵感。后来,海明威更把自己当作小说中的主人公,缪称自己取得意大利军队的中尉军衔,并且参加过三次战斗。
处女作与其他早期作品
海明威的处女作《三个故事和十首诗》(1923年),由罗伯特·麦卡蒙(Robert McAlmon)在巴黎出版。同年,他们一家回到多伦多短暂逗留,就在那时,海明威的第一个儿子出生,取名约翰,并请格楚特斯坦当约翰的教母。由于要支持整个家庭的开支,海明威逐渐变得忙碌,并开始对多伦多星报的工作感到沉闷,遂于1924年1月1日辞去了这份工作。海明威为星报撰写的作品大多后来大多出版于1985年的《Dateline: Toronto》。
海明威在其短篇故事系列《在我们的时代里》(1925年)出版时才初登美国文坛。对于海明威来说,这部作品极为重要,它一再显示简洁的写作风格亦可为文坛所接受。
1928年,海明威的父亲克莱伦斯因受不住糖尿病和财困的折腾,以内战时期用的手枪自杀。这件事对海明威来说是很大的打击。在获悉父亲自杀一事之后,他立即回到奥克帕克为父亲安排后事,此时他想起在天主教中自杀要下地狱的。同在这段期间,黑太阳出版社(Black Sun Press)创立者哈里·克罗斯比--也是海明威在巴黎认识的朋友--亦自杀身亡。同年,海明威的次子派翠克(Patrick)出生于堪萨斯城,而他的第三个儿子格利高里·海明威(Gregory Hemingway)在数年以后才出生。母亲多番阵痛后,几经辛苦,医生终于成功剖宫取出婴儿,有记指出《永别了,武器》中载有此情景。
《永别了,武器》记的是一个名为弗雷德里克·亨利(Frederick Henry)的美国士兵与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利(Catherine Barkley)之间的浪漫故事。这小说是以自传的文体写成的:书中的故事情节灵感明显是来自海明威在米兰与库洛斯基护士的关系;而小说中的凯瑟琳在产前阵痛的创作灵感却是来自海明威的次任妻子宝琳生次子派翠克前的痛楚。
在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其他书籍都开始成名后,《永别了,武器》这才出版。《永别了,武器》的出版大获成功,很受欢迎,它亦为海明威解决了当前的财务困难。
基韦斯特与西班牙内战
海明威后来终于听取了约翰·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的劝告,于1931年迁往基韦斯特(他在那里住的房子现为博物馆)。在那里,海明威常与好友沃尔多·皮耳士(Waldo Peirce)到海龟(Dry Tortugas)附近钓鱼、到著名的“邋遢乔酒吧”(Sloppy Joe),偶尔会到西班牙旅行,为《午后之死》和《胜者一无所获》收集资料。1940年,即九年之后,海明威与费孚的这段婚姻结束,到1950年代,他进入了一生的另一个阶段,他在这阶段写的作品数量达一生所有作品的百分之七十。
1937年,海明威受命到了西班牙,为《北美报业联盟》(The North American Newspaper Alliance)报导有关西班牙内战的战况。在那时,由于海明威不顾警告,不断报导法西斯主义者的丑事,甚至是左派共和军的丑事亦逃不出其笔锋,终于导致与约翰·多斯·帕索斯的友情断裂。此后,海明威与另一位记者马修斯(Herbert Matthews)成为了朋友。同时,海明威亦开始怀疑他信仰的天主教,最后更离开了天主教教会。那场战争亦令海明威的婚姻决裂。宝琳·费孚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而天主教是支持法西斯主义的,而海明威却并不喜欢法西斯主义,而是偏向支持共和军政府。在这时,海明威写了一篇知名度不高的散文:《告发》(The Denunciation),到1969年才得以附《第五纵队与西班牙内战的四个故事》出版。这故事是以类似自传的文体写成的,记述海明威当战时共和军情报员和教员的事。[8]
在这段期间,身体健康问题接踵而至,对海明威造成很大困扰:他染上了炭疽病、眼球被割伤、额头弄下一道很深的伤口、患上流行性感冒、患牙痛、生痔疮、患上肾病、鼠蹊肌肉被拉伤、手指被意外割伤(其伤口深至骨头)、在车祸时把手折断等,还曾在骑马穿过怀俄明州的森林深处时失手,伤及脸部和脚。
战争结束后,海明威开始写他的《伊甸园》,而他一直都没能完成该作品,并在他逝世后的1986年其删节本才得以出版。他的很多时间都是在一个名为“Acciaroli”的意大利小镇(大概位于那不勒斯南部136公里),在那里,人们常看到他手拿瓶子四处走。
4年后,海明威与玛莎离婚,并另娶1944年开始在海外认识的战时通讯记者玛丽·维尔许·海明威(Mary Welsh Hemingway),在不久后再度回到古巴。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之后的作品是《渡河入林》(1950年),以二战后的威尼斯为背景。由于海明威当时迷恋着一个年轻的意大利女孩,因此他写的《渡河入林》是记述一个战时的陆军上校与一个年轻女孩的浪漫故事。这本小说引来很多负面的批评,他们多批评海明威庸俗、文体不适当或多愁善感,甚至被讥是江郎才尽;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批评海明威,马奎兹就曾表示:“没有《渡河入林》,就没有《老人与海》。”
晚年
1952年,《老人与海》出版,海明威对这中篇小说的成功极为满意,他据此获得1953年度普利策奖及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两项殊荣。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却表现得异常谦逊,并提及丹麦作家凯伦·白烈森,说“若把这奖项颁给美丽的作家伊莎·丹尼荪,他会更高兴”。[9] 这些奖项令他在国际上重拾声望。
后来他偶尔找到了一些1928年写的手稿,重新整理为现在的《流动的飨宴》,重现一点点希望。虽然他的能量好像是恢复了,但酗酒问题还是困扰着他。他的血压和胆固醇极高,他患的主动脉炎及其意志消沉的情况因酗酒而恶化。
1959年,古巴革命推翻巴蒂斯塔(Fulgencio Batista)政权后,外国人拥有的资产全被没收,因而迫使很多美国人返回美国。海明威选择再停留多一段时间。人们普遍认为海明威与菲德尔·卡斯特罗保持良好的关系,并曾声明自己支持该次革命。
1960年2月26日,欧内斯特·海明威向出版社要求出版斗牛故事《危险夏日》未果。于是他和妻子玛丽向朋友、《生活杂志》主席威尔·朗(Will Lang Jr.)要求离开巴黎并回到西班牙。海明威说服朗出版他的手稿,并顺带加上插图设计。虽然这建议没有文字记录,仍被采纳了。1960年9月5日,这故事的第一部分出现在《生活杂志》中。
海明威曾于1961年的春天试图自杀,于是再次要接受电痉挛疗法。在他的62岁生日前3个星期,1961年7月2日在爱达荷州克川市(Ketchum)海明威的家,他用从地下室贮藏库找来的双管猎枪自杀了,妻子听到枪声,立即下楼察看,当时已面目全毁,只剩下嘴巴与下巴,法医最后认定为擦枪走火。法庭裁定他最后的行为任何人都不需负上责任,并以天主教的仪式把他埋葬。据称在他接受了电痉挛疗法的治疗后严重破坏了他的记忆;医学和学术界亦极为留意此一说法。除了以上的一种说法外,亦有人认为海明威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他在写作上对自己要求很高,后来发现自己的作品无法再达到《老人与海》那样的水准后,就陷入了绝望,虽曾试图靠深海捕鱼、打猎、饮酒等来分心,但是还是徒劳,最后才要自杀。[11]
海明威的其他家庭成员亦也都是自杀身亡的,如他父亲、兄弟姊妹及后来的孙女玛歌·海明威(Margaux Hemingway)。一些人认为海明威患有躁郁症。在他一生,他都常常喝得重醉,因在晚年过度酗酒而导致他患上此病症。
海明威被葬于爱达荷州北部的克川公墓(Ketchum Cemetery)。上面刻着:Ernest Miller Hemingway, July 21, 1899—July 2, 1961. 并无其他内容,妻子玛丽的墓在其旁边。
来源:http://94pm.com/3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