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66代码中为何要进行多次熵编码

     其实不是在H.266中,在HEVC中也是。今天跟实验室同学讨论问题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自己一直理解错误的知识点,即关于代码中三次出现encodeXXXX()函数。

1.第一次出现在xCompressCU这个大函数里,但是各个参数的熵编码函数是分散在各个小函数中的,比如在xCompressCU里有

encodeBTSplitMode()和encodeSplitFlag();

 在xCheckRDCostIntra()里面有encodeCUTransQuantByPassFlag(),encodeSkipFlag(),encodePredMode等等函数,来完成熵编码的工作;

2.第二次出现是在cmpressSlice函数里面的encodeCtu函数里面,里面整合了所有在1中出现的所有encodeXXXX()函数;

3.第三次出现是在encodeSlice函数里面的encodeCtu函数里面,同样里面整合了所有在1中出现的所有encodeXXXX()函数;

这三次熵编码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分别是

1).第一次熵编码是因为在xCompressCU里面要确定最优划分和各种预测参数,在比较RDCOST的时候需要用到比特数,而这个比特数是需要经过熵编码来计算的;

2)第二次熵编码是为了在compressCtu完后再进行下一个compressCtu时你要确保下一个CTU的熵编码的状态是上一个CTU熵编码完后的状态;

3)第三次是真正的进行熵编码的过程,其实他跟第二次熵编码的流程几乎是一样的,除了第三次熵编码是要把比特写到码流中,而前两次都是不用输出比特的,而只是计算比特数。

那么这三次的熵编码是否输出比特流是如何区分的呢?

   在代码中,

compressSlice()

{

m_pcEnctropyCoder->setBitstream(&tempBitCouter);

m_pcEntropyCoder->compressCtu();

m_pcEnctropyCoder->setBitstream(&tempBitCouter);

m_pcEntropyCoder->encodeCtu();

}

encodeSlice()

{

m_pcEnctropyCoder->setBitstream(&pcSubstream[uiSubStream]);

m_pcEntropyCoder->encodeCtu();

}

其中,pcSubstream是TComOutputBitstream类,tempBitCouter是TComBitCounter类,前者是输出比特流,后者是比特计数器,所以,通过这两个之间的区分就能确定熵编码是只是计算比特数/保持状态,还是进行真正的熵编码会有输出。

你可能感兴趣的:(H.266/V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