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和区块链

作为一个文科生,我却比很多互联网从业者更早接触区块链。2015年底加入了一个创业公司,公司CTO曾经是瑞波币(ripple)的合伙人之一,所以跟着似懂非懂地了解了些皮毛。这个创业公司做的是文化领域的创业,加上我对出版业的关切,所以2016年开始几个合伙人就在讨论区块链在出版领域的应用。

不要为了区块链而区块链,最重要的是应用场景的成熟,而这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是我们几位合伙人当时讨论的结论。

很可惜这间公司因为投资人和创始人的短视而消亡,但当时还是做了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MVP,下面这张图就是当时基于产品做的数据图。这个应用有点像现在的趣头条(但是趣头条肯定是长远不了的商业模式,以后再说)。我们在微信端发布了一个小说《太平洋大逃杀》,小说的情节是比较吸引人的,参与的读者一开始会获得一定的币,但是这些币仅能阅读大约十分之一的章节,如果要继续阅读需要邀请微信好友参与,因为好友的加入和阅读,读者就会获得新的币,完成后续阅读。这个听上去有点类似Proof of Contribution(基于贡献证明 )的区块链化内容生态系统。

因为当时公司资源有限,所以这个产品的阅读体验做得不好(主要是页面调用比较慢),参与这个产品测试的只有一万多人,但是下面这种图还是蛮直观的,能够看到一个小说的传播路径,看到每个用户为这个小说的传播所产生的贡献(可以量化的工作量)。更有趣的是,就在小说作者的第四度好友当中,出现了导演高群书,一眼看中了这个版权。

出版和区块链_第1张图片

当时我就意识到了区块链技术对于版权行业的价值所在。版权记录的不可篡改性(防止盗版)只是副产品,重要的是这一技术可以计算并且记录一个版权从一开始产生(原创作者写下第一个句子),到成为各种文化产品的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阅读者、传播者、版权开发者)的贡献。

这样使得封闭的出版行业(这种封闭是行业的机构特点,其实这个行业本身是社会化的)变得开放,每个参与者都可以量化自己的贡献,有眼光的人可以获得自己相应的价值,而出版行业也变得更加好玩。同时,版权的可分割性,增值性也通过区块链释放出它在金融领域的潜力。

当时预计要有成熟的版权区块链平台,技术不是根本障碍,主要是团队对行业的理解和资源调动能力,这个时间大约要三年左右。

2016年离开这家创业公司之后,比较少接触区块链概念了,但是内心一直期待这个技术对出版业产生的革命性变化。多少有点遗憾,中国人的投机心理太重了,让区块链这个概念普及主要靠的是币圈无底线的手法。另外很多内容区块链平台,恰恰是内容缺少版权价值,因此平台所发的币没有办法和法币真正挂钩,这些平台虽然很热闹,但是从长远来看肯定是没有价值的。中国人太着急了,不愿意看长远的事情,但现在是全球性的流动性危机,这个长远应该不是很远吧。

最后有一点感想是,很多人提到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这是一个含混的、模棱两可的概念。更好的概念是社会化。也就是禀赋、资源不同的社会角色都能够进入到平台中,他们之间按照对版权的贡献分享价值,这是有价值的,健康的,长远的。

所以一个版权区块链平台,是要让作者、读者、读者中的KOL、出版人、影视机构等等都各从其类,各有收获才行。应该还需要一点时间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出版和区块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