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平衡?从物理学角度来解释是这样的:从力的方面来看,就是受力平衡的状态;从运动学的角度来看,处于平衡态的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说:平衡是一种不拧巴的状态,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前进的,但它是稳定的。平衡也是一种动态平衡,可能体现为一个人的自洽。
生活中面临很多决策、选择,或者仅仅是一个倾向,都反映了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等,还体现了处理问题的能力。平衡不是平均分配,而是对当下的各种选项做一个权衡,有能力处理好两难甚至多难的情况。
什么是道?道——“天道运行,阴阳造化。”道是法则,是自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它客观存在。左右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顺应它去发展,社会才能健康和谐。事物要是没有这个道,就不会永远地生存下去。要是遵循这个道,不但能长久地发展而且还会不地增长壮大。
咨询师的平衡之道是什么?在学习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常常感觉到“平衡”二字的重要性,心理学老师和书中都提到多次,自己在实际中的体验也是真真切切。举个例子,咨询师的角色定位,有时候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威关系,使用指导性的面谈技术,才能给来访者带来变化,比如面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来访者;但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又是平等对话,这样有助于关系建立和咨询效果。(岳晓东《心理咨询基本功技术》)这就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选择采取不同的技术,当然一切是以来访者需求为第一位。
我认为,平衡不是平均,一定有优先项目,或许也有主次,有时甚至要做出取舍。它也不是空心,而是一定有个内核的。比如咨询师无论采取什么流派、技术,一定都要以来访者的需求为中心。咨询师当然可以追求自我个需求(包括物质和心理)的满足,但是在咨询中,如果它们与来访者的需求发生冲突,那么来访者利益第一。如何说处理两难情境的方式方法是术,那么这个内核就是它的道!
再比如说,咨询师要让来访者体会到“亲切中有距离,沉默中有交流”,亲切感和距离感又是看似矛盾却是平衡中缺一不可的一对词。咨询师不能过度卷入来访者的情绪或者过度暴露自我,但又要做到深度共情,共情与同情又是一对需要区别的词语。尽量明确每一次干预的目的,清楚每一次沉默的功能。
美国基督教神学家尼布尔Niebuhr1934年写下的祷文:“愿上帝赐予我平静,能接纳我无法改变的事;愿上帝赐予我勇气 能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事;并赐予我智慧 让我能分辨这两者的不同。”平衡,那就要知道需要被平衡的事物是什么,需要我们解决的难题是什么,才能权衡利弊,谨慎处理,以期达到好的效果。这个对咨询师个人要求就极高了,我相信,这个平衡之道,也有其他的表述方式和分类方式,但在这里我依照李明老师的“三元一体”来做一个思考,即知识积累、个人成长和技能技巧三部分。
第一、知识积累:咨询师要有扎实的心理学功底和人文素养。在心理咨询师的成长之路上,我越来越感受到心理学基本功的重要性。之前做职业生涯咨询师时,常常会觉得缺乏底层的一些东西,担心带给来访者的帮助有限,很多问题看似来自于职场,其实属于心理咨询范畴内。我如饥似渴地参加了一些工作坊,似乎也不解渴,找不到答案。这种状况在我读了中科院心理所的在职研究生之后开始改善。
佛教里讲“所知障”,因为对法界实相正理的无知,导致无法证知法界的真实相,无法证知一切法的根源,因此成为佛道上的障碍,无法成就佛道,这就是所知障。归根结底,所知障不是因为知道的太多、知识太丰富才造成的障碍,而是我们对真如实相的无知,从而造成成长道路上的障碍,这才是所知障。所以,敬畏之心常有,但两腿儿要勤倒腾,有点“谦卑地冒进”的意思。另外,寻找答案的过程,本身就足够有趣。
如果缺乏心理学基本功训练,缺乏“道”,学习再多内容和技能都会成为负担。正所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但是心理咨询师的知识结构中不能局限于心理学背景。“所有有关人心的知识、经验、故事、传统、生活习惯、风俗、历史等的智慧财富都应该引入到咨询基本功中。”(李明)心理学知识可以解释一般的现象,但无法完全顾及或解释到一些独特个体的奇妙体验,引入“智慧财富”,才能更好看到人性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远远超出感知和心理内容这个方面。另外还要了解精神病学、医学研究、新的神经学进展等等。心理咨询师的人文素养同样非常重要,我的体会是:心理咨询,术业有专攻,但辅助背景知识真的是多多益善。
平衡也意味着打破。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曾解释了新认识产生的原理,我们的成长是建立在本能的基础上的,也就是成长的基础图示、原始认知,随着发展,旧图式(旧认知)会不断被打破,形成新的认知,我这里要说的重点是这个形成的过程。举个例子,一个人没有任何心理学基础,去学习心理学课程,最初内心一定会收到冲击,因为这是新东西,于是他原来的平衡就会被打破,不太舒服。有些地方不理解,就认真听老师进一步讲解,或者自己读一些相关的书籍,这就是顺应,这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直到主体(这个人)再次达成平衡,形成新的认知图式,改变、成长就发生了。
这个打破,对心理咨询师来说,也意味着打破各种流派疗法之间的限制、打破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打破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壁垒。
第二、个人成长:咨询师要通过自我分析、自我成长等方法来训练自己的心境,完成人格整合。“道之真,在持身”,如果一套道理用在所有人身上,自己却不信,就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另外,咨询师自身要不断地成长,修通自己心理道路,解决一些未完成情结。人格整合后的方向包括6部分内容(李明):1.对差异性的容忍程度大大提高,例如不会为访客的观念和行为过于惊讶,每一种离奇的做法背后,一定有平凡的理由。2.对未知事物的建设性好奇,例如有兴趣了解未知的事情,对未知不会充满恐惧。3.心理弹性的提升,比如对被攻击和被褒奖有免疫力。4.对文化多元性很敏感,例如能够及时发现访客之间及访客与自己的文化差别。5.对自身的局限性具有觉察和接纳,例如不会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内疚。6.不通过自咨询工作获得自尊满足,例如不会基于评判和表达的需求。
第三、专业技能技巧:要学习专业规范的咨询流程和技术,然后灵活运用。古人讲“以道御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变的规律和千变的应用,内在和外在的统一。首先要悟道,然后是御术,最后才是创新。以道御术,先踏实学习别人的术,然后基于对道的深刻理解创造别人没有的术。
心理咨询中,有许多需要处理的两难和多难情境,其实只要守住道,练习技能技术,就能够比较合适地平衡好。
施耐德曼曾说过“自杀有两个看似相悖的基本事实:(1)当一个人抑郁(或感到困惑、受阻)时,永不该采取自杀的方式;(2)几乎每一起自杀的发生都出于对当事人来说有意义的原因。”这里面,尊重来访者意愿、尊重来访者的生命权就发生了矛盾,这个时候要优先遵守保密守则还是考虑生命权?同样的,安乐死也是尊重当事人或监护人意愿的一种表现,但是安乐死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法律中还不被允许。咨询情境中,提前签订签订同意书,并详细说明可以打破保密的时刻,来询者真正出现自杀倾向时,咨询师就可以更好的采取措施了。所有的平衡、问题的解决背后是对规则的足够清楚,是对要平衡事物的足够了解,比如咨询结构、伦理守则,还有人性。
咨询师的平衡之道看起来内容很多,而且无穷尽,在生活中也处处延伸,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正所谓“大道至简”,守住初心,把握核心,内功外功一起修炼,此刻脑海中突然浮现的是一尊佛,三头六臂也好,千手观音也罢,她总是那么微微地笑着,怀着慈悲,充满智慧,兼顾四面八方,我相信佛也不是万能的,也会流眼泪,正如咨询师首先是个有正常情绪的人,然后才是职业角色一样。平衡之道,在于彻底的接纳(而不仅是接受),在于敏锐的辨别能力(而不是评判),在于高度觉察和勤勉的练习(而不是自以为是),是一种人生智慧(而不是小聪明),是心理咨询师专业规范和灵活使用统一结合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