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中如何培养新员工



当下,中国的工业化正是进展到关键阶段的时候,但是,已经出现了“民工荒”、“人才荒”。同时,无论外企、国企还是民企,都高喊“缺乏人才”。这是怎么回事呢?

考虑到众所周知的中国的全世界第一的人口总量,看一看当前的人才现状:每年大学毕业生400多万,硕士研究生毕业20多万,博士毕业过万人。这么大的人才基数,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这种“中国特色的问题”,实际上对于当下的中国人来讲,也已经见怪不怪了。中国嘛,一个追赶中的国家,一个转型期的国家,出现什么问题都不会令人惊讶。但是,考虑到中国目前正在从“世界车间”向“世界工厂”转变,各类专业人才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都是远远不敷使用的。

只能说:中国人口很多,但是合乎工商业发展要求的人才稀缺。多么大的一个矛盾!多么大的一个讽刺!

但是,讽刺、嘲笑、冷眼能解决我们的迫在眉睫的问题么?我们作为从业多年的专业人士应该干什么?
于是,本人在日常的工作中开始思考企业该如何应对这种问题,我认为关键是职业化培养不够,同时加以专业化训练。那么就导出一个问题:如何培养新员工?

新员工的综合分析

优点分析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每年数百万大学毕业生的基本素养,也不能否认中国人,这个全世界都公认的最聪明的种族,平均智力水准是没有问题的。

其次,这些学生经历过了残酷的高考竞争,每个人已经被分到不同档次的格子里了—各类学校和专业。同时,接收到了按照中国的教育系统规定的系统化理论教育—尽管存在着教育思想陈旧、教材老化、教育方式落后、缺乏实践锻炼等等缺点。但是,这些人基本上都掌握了一套现代的知识和思考方法。

然后,由于大学里的教育方式,他们大部分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具备在一定程度上单独从事工作的潜力。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这些人在工作单位依然无法承担独立的工作,而且具有普遍性。

缺点分析

那么,我们缺少的是什么呢?

第一,缺乏职业素养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以百万、千万计的大学毕业生,从大学里毕业后,基本上都是专业“原材料”,一片白板,需要职业的“格式化”。

我接到的毕业生,即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学生,刚到的头一个月,甚至无法单独写好一份会议纪要,更不用说简单的项目方案。与人交流的时候,往往无法用明确、简单、专业的语言把事情讲清楚。

第二,缺乏敬业精神

几乎没有几个人在当天工作没有做完的情况下,坚持自觉地加一点班,把事情解决掉,从而不要推到第二天。如果你提醒他们,他们往往会睁大着世故的眼睛故作天真地问你:有加班费么?让你欲哭无泪。

第三,缺乏从小事入手的实干精神

我招收过很多名国内知名大学毕业的工科学生,刚来的时候,我分配他们去掐网线、拉电话线,或者帮助同事安装机器。他们往往不是满怀不甘地去应付一下,就是嘟嘟囔囔:我是XXX,不是小工…之类的话。

这时,往往我会立即拿起工具开始动起手来,或者搬起机器就走,有时就是直接钻到桌子底下去收拾网线。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才不太心甘地动起手来。而真的让他们动起手来,我发现,十有八九都是很憷,手是发抖的。

应对策略

一、帮助新员工分析自己的个人发展思路,结合岗位的任务和需求,确定个人发展方向。这是新员工最关心的。

二、制定可行的训练计划,帮助他们尽快从ABC的阶段过渡过去,结合公司的知识管理系统,尽量快地帮助他们适应工作,建立自信心。

三、给他们制定非常明确的阶段性的工作指标和学习目标,原则是简单、明确。

四、无论多高的学历,多深的资历,都要根据岗位的要求,把各个层面的技能挨个过关,让每个人都明确地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做到心中有数。

五、每个员工要做到“一专多能”—要求每个员工,无论什么职位,都要熟练掌握一种专业技能,同时要学会一种其他同事的岗位的技能。

解决办法

三字经:做、写、讲。这三样要分阶段逐步培养。

首先是做,那就是要能动手解决问题,有硬的技能,有能力解决日常工作中的绝大部分问题,成为技术骨干。

然后是写,必须能够熟练地掌握上午信函的写作技巧,要熟练应用简单明了地语言把日常的事务说明白,原则上一份业务报告不要超过5页纸。信奉“简单就是美”的原则,但是,简单不是简陋和应付。

最后,一个员工不但要能干、能写,还要有能力指导别人,有能力在公开的场合把自己的思想、方法讲出来,让别人知道,做到传播知识,教育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企业中如何培养新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