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遇和自戀 ——Kohut自體心理學與病態自戀 學習心得

外遇和自戀 ——Kohut自體心理學與病態自戀 學習心得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自體心理學是精神分析理論和技術的一種,源自Kohut對自戀型人格疾患的研究。Kohut假設自戀經驗始於嬰兒的幸福狀態,而此原初的幸福狀態將被照顧者無可避免的服侍不周而擾亂,便試圖創造兩種新的自戀完美系統,恢復被破壞的幸福感。

外遇和自戀 ——Kohut自體心理學與病態自戀 學習心得_第2张图片

自戀型人格疾患在成人之後,會表現為以下四種:危險情人、某些被視為公主病者、某些反社會人格者和慣性外遇/劈腿。沒有辦法維持一段長期的親密關係,不斷的追求短期戀情的新鮮感,自戀的人在這種關係中,能夠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能從中證明自己的自身價值。

這也就是說,婚內出軌行為,跟對方是誰並沒有什麼關係,跟原配是否優秀也沒有關係,對於慣性外遇者來說,婚內出軌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件很刺激的事。

越是追求不斷的外遇,越是證明了一個人內在的空虛匱乏,課上提到畢卡索的眾多戀人,而我想到另一個人——拉康。拉康一生情人眾多,並且時常同時遊走于眾多女人之間。有趣的是,拉康提出的鏡像理論與Kohut的理論也有一些相似之處。

拉康提出的鏡像理論是指將一切混淆了現實與想象的情景意識成為鏡像體驗的理論,“鏡像階段”就是確立發生在嬰兒的前語言期的一個神秘瞬間。嬰兒在鏡子中認出自己的影像,嬰兒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動作,還需要旁人的關照與扶持。這也就是說這時候的嬰兒已經能夠分出自我和他人。而Kohut提到,當孩童的誇大被接受甚至得到雙親的愉悅時,這些特征變化經歷一種轉型。當這種需要反映其擴張及無限能力的感覺的需求被一種有注意的方式回應(例如父親接受並平時地反映出孩子的誇大) (即鏡映,mirroring),孩童終究會放棄他殘酷的表現癖苛求及誇大幻想,並接受他現實上的限制。這種對於誇大自體的嘈雜苛求於是被現實的功能及自尊所取代。兩者的相同之處在於,同樣認為嬰兒的經驗都對今後的人格有著重大的影響。不同之處在於,拉康更偏向於嬰兒建立自我,發展自我的概念,而Kohut更注重嬰兒的表現癖如何導致今後形成自戀人格。

而就拉康本人豐富的感情經歷來說,他從17歲開始跟父親的一位女客戶發生性關係之後,又認識了眾多情人和多名妻子,拉康最著名的情人是米約,他對他的情人們也都及其慷慨,及其用心,當拉康想要給其中一個女人禮物是,總不會忘了給其他女人也捎帶一份,最喜歡給情人麼送珠寶首飾和綠色植物。而年輕時候的拉康並不富有,很多時候跟情人在一起買書和旅遊的費用需要女方來支付,顯然,青年時代的拉康簡直就是一個吃軟飯的小白臉。

拉康很享受這樣複雜的親密關係,他的理論同樣也是來自于他內心的經驗。這些女人崇拜他,愛慕他,景仰他,讓他能夠獲得滿足。

正如自體心理學家海恩茲.柯胡特(Heinz Kohut)認為,人的一生為了滿足自戀的需求,總在尋找三種客體(他人):「鏡映」、「理想化」與「雙生」。「鏡映」即能像鏡子反映出自己,時時關注、回應並全然理解自己的人。「理想化」是完美並能因此證明自己價值的人。「雙生」則是與自己相似、契合,足以化解靈魂孤寂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外遇和自戀 ——Kohut自體心理學與病態自戀 學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