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音视频开发(六): MediaCodec API 详解

Android 音视频开发(六): MediaCodec API 详解

在学习了Android 音视频的基本的相关知识,并整理了相关的API之后,我们应该对基本的音视频有一定的轮廓了。

下面开始接触一个Android音视频中相当重要的一个API: MediaCodec。通过这个API,我们能够做很多Android音视频方面的工作,下面是我们学习这个API的时候,主要的方向:

  • 学习 MediaCodec API,完成音频 AAC 硬编、硬解
  • 学习 MediaCodec API,完成视频 H.264 的硬编、硬解

一、MediaCodec 介绍

  MediaCodec类可以用于使用一些基本的多媒体编解码器(音视频编解码组件),它是Android基本的多媒体支持基础架构的一部分通常和 MediaExtractorMediaSyncMediaMuxerMediaCryptoMediaDrmImageSurface, and AudioTrack 一起使用。

一个编解码器可以处理输入的数据来产生输出的数据,编解码器使用一组输入和输出缓冲器来异步处理数据。你可以创建一个空的输入缓冲区,填充数据后发送到编解码器进行处理。编解码器使用输入的数据进行转换,然后输出到一个空的输出缓冲区。最后你获取到输出缓冲区的数据,消耗掉里面的数据,释放回编解码器。如果后续还有数据需要继续处理,编解码器就会重复这些操作。输出流程如下:

 Android 音视频开发(六): MediaCodec API 详解_第1张图片

编解码器支持的数据类型: 

  编解码器能处理的数据类型为:压缩数据、原始音频数据和原始视频数据。你可以通过ByteBuffers能够处理这三种数据,但是需要你提供一个Surface,用于对原始的视频数据进行展示,这样也能提高编解码的性能。Surface使用的是本地的视频缓冲区,这个缓冲区不映射或拷贝到ByteBuffers。这样的机制让编解码器的效率更高。通常在使用Surface的时候,无法访问原始的视频数据,但是你可以使用ImageReader访问解码后的原始视频帧。在使用ByteBuffer的模式下,您可以使用Image类和getInput/OutputImage(int)访问原始视频帧。 

编解码器的生命周期:

  主要的生命周期为:Stopped、Executing、Released。

  • Stopped的状态下也分为三种子状态:Uninitialized、Configured、Error。
  • Executing的状态下也分为三种子状态:Flushed, Running、End-of-Stream。

下图是生命周期的说明图:

Android 音视频开发(六): MediaCodec API 详解_第2张图片

 

 如图可以看到:

  1. 当创建编解码器的时候处于未初始化状态。首先你需要调用configure(…)方法让它处于Configured状态,然后调用start()方法让其处于Executing状态。在Executing状态下,你就可以使用上面提到的缓冲区来处理数据。
  2. Executing的状态下也分为三种子状态:Flushed, Running、End-of-Stream。在start() 调用后,编解码器处于Flushed状态,这个状态下它保存着所有的缓冲区。一旦第一个输入buffer出现了,编解码器就会自动运行到Running的状态。当带有end-of-stream标志的buffer进去后,编解码器会进入End-of-Stream状态,这种状态下编解码器不在接受输入buffer,但是仍然在产生输出的buffer。此时你可以调用flush()方法,将编解码器重置于Flushed状态。
  3. 调用stop()将编解码器返回到未初始化状态,然后可以重新配置。 完成使用编解码器后,您必须通过调用release()来释放它。

  4. 在极少数情况下,编解码器可能会遇到错误并转到错误状态。 这是使用来自排队操作的无效返回值或有时通过异常来传达的。 调用reset()使编解码器再次可用。 您可以从任何状态调用它来将编解码器移回未初始化状态。 否则,调用 release()动到终端释放状态。

二、MediaCodec API 说明

MediaCodec可以处理具体的视频流,主要有这几个方法:

  • getInputBuffers:获取需要编码数据的输入流队列,返回的是一个ByteBuffer数组 
  • queueInputBuffer:输入流入队列 
  • dequeueInputBuffer:从输入流队列中取数据进行编码操作 
  • getOutputBuffers:获取编解码之后的数据输出流队列,返回的是一个ByteBuffer数组 
  • dequeueOutputBuffer:从输出队列中取出编码操作之后的数据 
  • releaseOutputBuffer:处理完成,释放ByteBuffer数据 

三、MediaCodec 流控

3.1 流控基本概念

流控就是流量控制。为什么要控制,因为条件有限!涉及到了 TCP 和视频编码:

对 TCP 来说就是控制单位时间内发送数据包的数据量,对编码来说就是控制单位时间内输出数据的数据量。

  • TCP 的限制条件是网络带宽,流控就是在避免造成或者加剧网络拥塞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网络带宽。带宽够、网络好,我们就加快速度发送数据包,出现了延迟增大、丢包之后,就放慢发包的速度(因为继续高速发包,可能会加剧网络拥塞,反而发得更慢)。
  • 视频编码的限制条件最初是解码器的能力,码率太高就会无法解码,后来随着 codec 的发展,解码能力不再是瓶颈,限制条件变成了传输带宽/文件大小,我们希望在控制数据量的前提下,画面质量尽可能高。

一般编码器都可以设置一个目标码率,但编码器的实际输出码率不会完全符合设置,因为在编码过程中实际可以控制的并不是最终输出的码率,而是编码过程中的一个量化参数(Quantization Parameter,QP),它和码率并没有固定的关系,而是取决于图像内容。

无论是要发送的 TCP 数据包,还是要编码的图像,都可能出现“尖峰”,也就是短时间内出现较大的数据量。TCP 面对尖峰,可以选择不为所动(尤其是网络已经拥塞的时候),这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如果视频编码也对尖峰不为所动,那图像质量就会大打折扣了。如果有几帧数据量特别大,但仍要把码率控制在原来的水平,那势必要损失更多的信息,因此图像失真就会更严重。

3.2 Android 硬编码流控

MediaCodec 流控相关的接口并不多,一是配置时设置目标码率和码率控制模式,二是动态调整目标码率(Android 19 版本以上)。

配置时指定目标码率和码率控制模式:

mediaFormat.setInteger(MediaFormat.KEY_BIT_RATE, bitRate);
mediaFormat.setInteger(MediaFormat.KEY_BITRATE_MODE,
MediaCodecInfo.EncoderCapabilities.BITRATE_MODE_VBR);
mVideoCodec.configure(mediaFormat, null, null, MediaCodec.CONFIGURE_FLAG_ENCODE);

码率控制模式有三种:

  • CQ  表示完全不控制码率,尽最大可能保证图像质量;
  • CBR 表示编码器会尽量把输出码率控制为设定值,即我们前面提到的“不为所动”;
  • VBR 表示编码器会根据图像内容的复杂度(实际上是帧间变化量的大小)来动态调整输出码率,图像复杂则码率高,图像简单则码率低;

动态调整目标码率: 

Bundle param = new Bundle();
param.putInt(MediaCodec.PARAMETER_KEY_VIDEO_BITRATE, bitrate);
mediaCodec.setParameters(param);

3.3 Android 流控策略选择

  • 质量要求高、不在乎带宽、解码器支持码率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可以选择 CQ 码率控制策略。
  • VBR 输出码率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对于小幅晃动,方块效应会有所改善,但对剧烈晃动仍无能为力;连续调低码率则会导致码率急剧下降,如果无法接受这个问题,那 VBR 就不是好的选择。
  • CBR 的优点是稳定可控,这样对实时性的保证有帮助。所以 WebRTC 开发中一般使用的是CBR。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级Android工程师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