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泰格马克,是一位宇宙学家,他是MIT物理学终身教授、基础问题研究所科学主任,师承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约翰·惠勒,与理查德·费曼和基普·索恩师出同门。他提出了“数学宇宙理论”,是平行宇宙理论世界级研究权威,还著有畅销书《穿越平行宇宙》。《科学》杂志“2003年度突破奖”第一名获得者,被誉为“最接近理查德·费曼的科学家”。他还是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创始人,致力于用科技来改善人类的未来。他拥有美国与瑞典双重国籍,近年来他的研究拓展到了人工智能领域。
泰格马克从14岁起便担忧核武器会毁灭人类。南肯辛顿科学博物馆一行更是深深触动了他。他当即便打电话给Skype联合创始人Jaan Tallinn,商量成立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FLI),致力于降低人类所面临的风险,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过程中的可能风险。这家非盈利机构很快便获得了马斯克的1000万美元投资,马斯克、霍金等人也担任其科学顾问。
在2018年7月18日召开的斯德哥尔摩IJCAI上,2000多名AI学者以及科学家共同在会上签署《致命性自主武器宣言》,誓言绝不将他们的技能用于开发自主杀人武器。
这次行动就是由迈克斯·泰格马克发起,包含Deepmind、欧洲人工智能协会等来自160家AI相关组织和企业,以及丹尼斯·哈萨比斯、斯图尔特·罗素、埃隆·马斯克等来自60个国家的2400位企业家、科学家、研究者共同签署。
在本书中泰格马克对“生命”的定义:一个能保持自身复杂性,并进行复制的系统。生命有硬件也有软件,硬件是生命有形的部分,用来收集信息;软件是生命无形的部分,用来处理信息。
从地球上生命体的发展过程来看,生命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生命1.0:生命体靠进化获得硬件和软件,如40亿年前,最早出现的单细胞、细菌等生物。
生命2.0:生命体靠进化获得硬件,但是它能够重新设计自己的软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很多复杂的新技能。人类就是生命2.0的代表。我们的身体通过基因来决定,而个人的认知水平,则是通过后天来学习和塑造。
生命3.0:系统能自己设计软件和硬件,这便是人工智能。这种形式的生命将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最终完全摆脱自然进化的束缚”,人工智能诞生于人类之手,但是可以自我升级、迭代、演化,只要它在逻辑上踏上了第一步的台阶,后面的事情,就不是人类可以控制和想象的,那是以算法的速度在演化。也许一夜之间,甚至几个小时,就能完成人类一辈子也完不成的创造。
所以,人工智能什么时候实现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一旦实现,它很可能就是人类的最后一个发明。
超越人类智能水平的人工智能(AI)会发生吗?什么时候发生?发生时是好事还是坏事?《生命3.0》的作者泰格马克告诉你:不 知 道!
霍金在推荐语中写道:“无论你是科学家、企业家,还是将军,所有人都应该问问自己现在可以做些什么,才能提升未来人工智能趋利避害的可能性。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次对话。”
除了人类,几乎其他的生物都属于1.0版本,硬件和软件都靠进化才得以改进;而现在的我们大概算是2.1版本,我们人类现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我们的软件,硬件方面也可主动的作出一些修改,如换个假牙、假肢,装个心脏支架等。生命3.0是完全可以主动的改变自已的硬件和软件,这个就是超越人类智能水平的AI。
AI将来如果不仅有智能,有目标,有意识,还可以主动的改变自已的硬件和软件并且能复制自已。这实在是太可怕了,以后A I 会不会控制我们人类甚至让人类灭绝?这是一个让我们人类寝食难安的问题!
那生命3.0会不会出现?什么时候出现?这是个好事还是坏事?这些问题不仅是我们吃瓜群众想不明白,那些全球的高级大脑们对此也还存在很多分歧。比如泰格马克朋友圈里的这些人: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人工智能研究学家库兹韦尔、中国机器人学习专家吴恩达、物理学家霍金、泰森等人也是在这个问题上吵成了一锅粥。
Google创始人拉里·佩乐观的认为,AI必然是全人类的福址,我们就等着享受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更加幸福的生活吧,而马斯克和霍金等人却一再提醒,AI会给人类带来威胁;《奇点临近》一书的作者库兹韦尔认为2045年,超越人类水平的通用人工智能就会到来,而吴恩达则说:“你们现在担心人工智能有多历害,就像担心火星上的人口过剩的问题。”
我们是应该像卢德分子反对工业革命一样反对人工智能还是应该像数字乌托邦认为AI会给我们带到极乐世界一样支持人工智能?泰格马克说,大家都别吵!我们既然不知道将来如何,那就未雨绸缪。
他认为如果我们清楚如何才能赋予超级智能一个既与我们人类的目标一致,又不会导致人类灭绝的终极目标,只要我们小心谨慎地改进技术,深谋远虑、计划周全地避免陷阱,那生命就有可能在地球上,甚至地球外繁荣昌盛长达数十亿年的时间,远远超越我们的祖先最不羁的梦想。
于是泰格马克就搞了个“未来生命研究所“招聚全球大脑来出谋划策。这本书就是他对人工智能的一些思想洞见。他分析了各个学派对AI的看法,例举了人工智能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并给出了各种应对的可能方法。
泰格马克认为人工智能的社会将来可能出现三种情形:
1、人工智能最终会成为人类的朋友。将来社会可能出现的是一个人机和平共处的“自由主义乌托邦社会”,到时有人类,有赛博格(半人半机器),有上传者,有纯机器人,社会一片和谐繁荣;或是人工智能最终成为人类的一个“善意的独裁者”,它也许充当的是人类忠诚的“守护神”也许是把人类当成动物一样来司养,而AI则最终成为了“动物园的管理员”。
2、超越人类智能水平的AI不会出现。也许人类永远能够控制技术的发展,可以充当技术的“守门人”;或是出现“1984”那样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中,可能带来超级智能的技术进步之路被永久斩断,由一个人类主导的奥威尔式的全球性监控国家。在这个国家里,所有人工智能的相关研究都被明令禁止了;还有可能是人们的想法的“逆转”,人们都像阿米什人一样希望回归原始的田园牧歌的生活,不需要一个技术发展的社会;另外一种可能是出现取消产权按、需分配的“平等主义乌托邦”社会,这种情况也会限制超越人类智能水平的AI出现。
3、人工智能会让人类走向灭绝。人工智能可能成为人类的“征服者”,也许有一天,AI的妈妈们会对自已的小孩说:“我们的祖先是智人”,就这样AI成了我们的“后裔”;还有一种极端的后果是,人工智能把我们人类给灭掉了,我们自已扶植的人工智能最后让我们人类“自我毁灭”。宇宙最后成了一个没有意识的,了无趣味的世界。
我们害怕人工智能强大的能力和不可预知的发展方向。一个超级智能会非常善于完成它的目标,如果它的目标与“我们”的目标不一致,那“我们”就有麻烦了。而人类不同的利益主体又复杂了人类的诉求。“我们”?代表何种主体利益?
纵观人类历史,为了让技术造福人类,我们一直依赖的是试错的方法,从错误中学习。我们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火开始惹祸了,我们发明了灭火器;汽车开始伤人命了,我们开始使用安全带…….但是面对更加强大的技术,例如核武器,生物合成技术,以至超级人工智能,我们不能再从错误中学习。因为这学习代价太大,人类付不起。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喜忧参半,人类究竟是打开了一扇新的智慧之门还是一个潘多拉魔盒?我们不得而知。如何让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并一直友好相处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伦理和哲学问题,诸如:人类为什么要活着?什么是真善美?以什么手段去获取这些最高目标?如果人类自己都不清楚人类的终极目标,我们又如何去设定人工智能的目标呢?
我很久没有看到这么让人心情澎湃的一本书了!这本书的重要之处在于:
第一,它不仅简单地讲述了我们通常理解的人工智能的一些领域,还把它上升到了哲学和人类的高度:在未来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状态下,人类应该去做什么样的选择?作者泰格马克是一位宇宙物理学家,在《生命3.0》里用非常严谨的逻辑推理来表明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人类未来的影响。所以,这本书在最近这几年,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一部作品。
第二,现在我们聊人工智能,缺乏一个共同的话语体系。《生命3.0》就给了这样一个框架,把生命从1.0、2.0、3.0进行了一个分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里描述了12种人工智能和人类的未来关系,基本上把人工智能和人之间关系的逻辑理清楚了。这是这本书特别有价值的地方。你看完这本书,跟任何一个专家、媒体或者朋友在聊人工智能的时候,你是可以有一个框架性的东西来跟大家建立共识的。
我强烈建议这本书跟他此前出版的《穿越平行宇宙》一并去读。我认为,《生命3.0》这本书的思想渊源来源于《穿越平行宇宙》,来源于它的物理学思想,更重要的是来源于柏拉图的思想。把这个脉络搞清楚,才能了解为什么泰格马克这个人有如此强悍的思想冲动。这是他不同于一般技术专家的地方,以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说:他是有情怀的人。
那么他的情怀,或者说他的思想冲动到底是什么。
昨天,我查了一些材料,所以照本宣科地来聊一聊:什么是柏拉图主义?什么是新柏拉图主义?以及,为什么我觉得泰格马克的《生命3.0》概念跟他《穿越平行宇宙》里面讲到的四层平行宇宙结构,是跟柏拉图思想2000多年的波浪一脉相承。
柏拉图核心思想叫“理念论”或者“观念论”。柏拉图有一个叫做“洞穴隐喻”的说法,这都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
洞穴隐喻也好,理念论也好,包括这几个东西:
第一个,我们认为宇宙是是生成的,或者是创生的,但是怎么创生了第一推动,柏拉图没有讲。
第二个,我们关于宇宙的知识是“recall”,是被唤醒的。这个是古希腊时期非常著名的一个假设。这就跟有人讨论文艺复兴时候的雕塑,问:古希腊的雕塑是怎么来的?他们有这么一种说法:雕塑本身就在花岗岩中。雕塑家的使命是把原本就存在于花岗岩中的作品把它浮现出来,把那些废的东西去掉,这就叫recall,重新唤醒认识。
第三个,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在伦理道德层面,是他著名的理想国。他假设存在那样一个道德至上的社会。
第四个,柏拉图的美学思想跟recall我们人所反映的外部世界,都是外部世界的一个模型,一个模仿。
我们知道柏拉图大概在孔子、老子时代,经过了大概500年之后,到了公元元年前后,也就是耶稣基督诞生的时候。那么,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基督教是合法的宗教。然后又过了大概七八十年,在查斯丁尼皇帝这个地方,它变成了罗马的国教。要注意的是,在基督教在古罗马传教时,又出现了一个流派,重新为柏拉图主义赋予了新的生命。这个人呢叫普罗提诺(罗马帝国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普罗提诺这个人大概生活在我们的三国时期。新柏拉图主义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跟泰克马克当年写《穿越平行宇宙》时候的四个层级惊人的一致。泰格马克写平行宇宙这篇文章是在2003年,发布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
要注意的是,他那本《穿越平行宇宙》是对一位穷苦潦倒、英年早逝的物理学家致以的崇高敬意,这个人叫休·埃弗雷特(Hugh Everett)。
1957年,埃弗雷特写了博士论文,提出了量子平行宇宙的概念,据说他拿着这篇文章还去请教了波尔,后者是哥本哈根学派的领袖,波尔对这篇文章不置可否。那么,埃弗雷特的基本思想是什么?量子力学有一个波函数,那么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派认为,人的测量让波函数进入到了一种坍塌的状态。埃弗雷特的思想很简单,他说波函数不可能坍塌,测量这件事情是实验科学里面设定的一个场景。他认为,我们应该想象这样一种情景,宇宙是分叉的,当测量行为发生的那一刻,宇宙就分岔了。不要老为薛定谔的猫的死活问题纠缠,事实上,猫可能在这个世界中死了,可能在另一个世界中活着。埃弗雷特认为,这件事情是可行的。
在上世纪80年代,埃弗雷特的思想被激活了,后来的弦论,应该说受到了埃弗雷特平行宇宙思想的很多启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子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基本上走到了尽头,像杨振宁、李政道他们也都是有这个观点,为什么今天杨振宁死活不同意建高能加速器?因为他认为,六七十年代已经走到死胡同了。
哲学是最朴素的原子论,其认为万物是可分的,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六七十年代时,粒子物理学基本上已经是穷途末路。但是,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场景——黑洞。
在一个宏大无比的情况下,你能看到,物理学家分两个物种,第一个物种是粒子物理学家、原子物理学家,第二个物种是天气物理学家,然后就算黑洞,泰格马克可能算是黑洞的分支。当他跟这两种物理学家的思想接触之后,七八十年代就出现了弦论的初期思潮,但是结论主要是从数学上去推演宇宙方程,我们可以说弦论物理学家是最无所忌惮的数学物理学家,因为他们完全用自己的数学构造来反过来理解宇宙是什么,而不是从原子论的角度来看。
重要的是,新柏拉图主义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认为这个世界是分层的,分为四层。第一层叫the one,上面一层叫作mind,叫心灵,再上面叫soul,即灵魂。最上面这个层级是非常纯洁、纯粹的,最下面这层是matter,物质。简单来说,新柏拉图主义用了这么一个对世界分层的观点。物质世界是肮脏不堪的,物质世界是扭曲的,中间的灵魂是被绑架的,最上面的是纯粹的spirit,精神。所以新柏拉图主义者认为,会有这样一个上升通道和这样一个下坠通道,你就会发现炼金术事实上也是在新柏拉图主义以后才出现的。这就意味着要克服下坠的力量,然后要寻求灵魂的净化。
那么,我们来看看泰格马克在2003年设想的平行宇宙的四个层级。第一个层级,他把它叫物理常数,物理常数有很多,比方说阿伏加德罗常数,万有引力常数。泰格马克曾经问,物理常数为什么是这个数?数字多万分之一和少万分之一世界会怎么样?这就是伟大的思想家的厉害之处,伟大的思想家就敢提这种问题。再举个例子——道金斯,道金斯就提了一个非常伟大的问题:“为什么人这个物种只进化了一次?” 一般在我们看起来,这简直是傻得要死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是道金斯所有思想的源泉。泰格马克也是这样的,他就提出这么一个问题,物理常数如果有些许的变化,比如万分之一的变化,世界会不会完全不同?所以他提出,第一层宇宙就是属于我们今天、我们所处的宇宙。我们有一个视域,就是我们能看到的宇宙边界。有理论认为,现在宇宙的生命是137.8亿年,假设我们接受宇宙大爆炸学说,光从大爆炸的起点跑到宇宙边界,据说是400多亿光年,这就是我们能看到的世界,这是我们生活的宇宙。
第二层是,物理常数不一样了,有些物理定律可能保持一样,有些物理定律不一样。这个问题就很神奇了,某些守恒定律还会继续守恒吗?
第三层基本上是照搬埃弗雷特的一招,就是埃弗雷特说的量子宇宙,多重可能性的宇宙。
第四层是这位老兄自己提出来的一个,跟物理定律完全不同的一种。他那本书,我们中文把它翻译成《穿越平行宇宙》,英文版的标题实际上说的是,宇宙的本质是数学。
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发现他把宇宙分这么四层,跟他今天把生命分成三个阶段,我觉得一点就不奇怪了。他的1.0版就是自然进化的宇宙,在我们看来就是一个通俗版的生命进化史,一个自然的、没有经过干预的生命体。生命2.0版随着文化出现了,文化基因,这个跟道金斯的想法其实也很接近,道金斯创造的“迷因”(meme)这个词汇,也是要说明这个问题,文化对人的塑造,文化反过来塑造人的灵魂人性等等。
泰格马克讲的生命3.0,就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用他的比方来讲就是,硬件系统发生了变化,我们人类突然有了硬件介入生命的可能。如果2.0版是人的一种卷入的话,3.0版就是介入。卷入的意思是说,我们是通过文化符号,间接地把彼此裹挟到了一种共生进化的一种文化浪潮之中;但是3.0的介入,甚至是嵌入,意味着跟基因编辑、人工合成生命这些东西都有关系。我认为看泰格马克这本书可能需要了解这个思想。
我们在本土讨论人工智能时,几乎看到的都是粗俗不堪的讨论,顶多讨论到人工智能能代替人吗?或者人工智能什么时候代替人?然后就 happy地看世界杯去了。上帝的光芒没有照到我们这里来,我们跟上帝没有一个回应,对吧?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去领会泰格马克这本书背后的深意。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讨论人工智能顶多用一种两分法的论调,悲观的或者乐观的,或者用一种工具论的一种论调,把人工智能看成是一种人的延伸,然后让自己心想事成,创造财富,变得非常乐观。
我觉得,泰格马克这本书的伟大意义就在于能否在这个层面上让更多的人警醒到,这是一股非常强悍的西方思想的空谷回声。再说远一点,还要注意到欧洲和美国在基督思想上的不同。在这一点上,美国的新教思想的确还是非常强悍。比如说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咖,比方图灵奖的获得者叫Judea Pearl,说今天玩的人工智能都是他三四十年前玩剩下的,贝叶斯网络就是他提出来的。还有2006年Hinton关于深度学习那篇著名的论文,开启了深度学习之旅,但Hinton最近自己也说,过去的论文都应该扔掉,重新开始。从哪里开始呢?要重新回到因果分析。
我们今天,包括产业界和学术界的人,拿到深度学习之后,第一句话就是牛逼,第二句话是我怎么才能像他们一样牛逼,这样就完了。我们没有这个进一步探索的冲动,也没有这样的思想源泉。所以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一件事情。
你关心人工智能的未来吗?你希望我们拥有一个怎样的将来?打开这本书,你会误认为读的是科幻小说,但是所有的设想都是有规可循,有根有据的科学推测,怪不得有人感慨:物理学家眼中的世界比科幻作家眼中的界还科幻!而关于人工智能的问题,这本书给你的也许是目前已知的最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