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无需选择

——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

“月亮”和“六便士”无需选择_第1张图片
《月亮和六便士》

(P.S.想读这本书的朋友,我推荐徐淳刚翻译的这个版本。在各大网站上,这个版本的译本也是最受好评的。个人看下来,翻译的措辞确实十分到位。)

在说《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之前,书的扉页上的那段文字十分有意思,不像一般的书籍或者是百度百科介绍某位作家的那样。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被誉为“全世界最会讲故事的人。
      生于巴黎,10岁前父母双亡,由叔叔接回英国抚养,因身材矮小,说话结巴,总被同龄人欺凌,性格孤僻敏感。
      18岁在伦敦学医,后弃医从文。23岁时发表第一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人生经历奇特,他做过助产士,做过间谍,做过演员,做过救护车司机 ;他做过丈夫,做过情人,拒绝过女人的求婚,他的求婚也被另一个女人拒绝;他自称“四分之三喜欢女人,只有四分之一喜欢男人”。
      在文学界,毛姆是一个优雅、老到、冷漠的人性观察者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在他的故事中看到自己,这也让毛姆成为二十世纪拥有最多读者的作家。
      他的后半生住在一座仙境般的别墅里,晚年几乎获得了整个欧洲文学界的一切殊荣。91岁时,逝于法国。
      经典代表作:《月亮与六便士》《人性的枷锁》。


“月亮”和“六便士”无需选择_第2张图片
毛姆

如今回头再看这段文字,突然便觉得“月亮和六便士”这个名字变得更有意思了。

月亮,即抬头想去追寻又无法触碰的理想;六便士,是当时英国最小的货币单位,代表着现实。书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本是位体面的银行家,在他人的眼里,他甚至只不过是个只会赚钱的人罢了。然而谁都想不到居然有一天,这位再世俗不过的银行家抛弃了一切,只身前往巴黎只是为了画画,而在巴黎,他一幅画都没有卖出去。最后几经周折,抵达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进行最后的创作。在岛上,他完全就像个土著人,在贫病交加下创作完最后的壁画。他让他在岛上新娶的妻子将他的壁画悉数烧尽,什么都没有留下。

毫无疑问,斯特里克兰以当时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为原型的一个人物。高更以前也是一个银行证券家,也是没有任何事先的商量便辞去职务开始画画,最后也去了塔希提岛,并死在孤岛上。相比之下,小说中斯特里克兰人物形象更加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读完整本书下来,我认为作者还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运用了不少夸张的手法的。

其实这本书的故事很简单,不过让我着迷的还是这本小说的立意。有评论说:“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在毛姆的故事中看到自己。”至少在《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中,这句话不假。

就像每个人的体内天生就有两股力量一样,一个力求放飞自我,另一个便是把自己拉回到地面。这两者也分别代表了两个极端。很少有人真的由某一种力量驾驭自己的人生。通常来说,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六便士”,但是心中的“月亮”却一直存在。大多数人都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心中对于所向往的东西不可能完全放下,而只有少数人全身心地去做了。

而前面我说的,看完那段毛姆的简介,突然又觉得“月亮和六便士”这个名字有趣了很多。我想:也许只有极少数人像毛姆那样,兼具这“月亮”和“六便士”吧。他的人生如此的奇特,似乎他想去做过的事情都尝试了,而“六便士”对他而言也完全没有任何烦恼。如今看来,“月亮和六便士”颇有一种作者自诩为成功人士的意味(纯属戏言)。

也许,很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离曾经磕破头,流过血都在所不惜的“月亮”渐行渐远,选择了大多数人都会过的生活,最后在成家立业之后发现“六便士”——我所希望的家庭幸福,家人健康才是我如今所追求的“月亮”啊!可是当某一天晚上,难以入眠,静静坐在窗前望着天边的残月,曾经那个少年的影子掠过脑海,万千思绪下不禁感叹:“原来这才是我心中的‘月亮’啊!”

就像我时常在想,我一个理工科学生,会不会在若干年后去写书呢?或者是去写曲子了呢?这又有谁知道呢?

总有些时候,我想着等退休之后重新追回属于我的“月亮”,而那时候,又有谁知道呢?

“月亮”、“六便士”这两者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曾经梦想着和斯特里克兰一样,为了心中他人所不能理解的“月亮”不顾一切,如今却觉得,心中有股余热,而又走马观花,感受这世间百态又何尝不好?而我,不也正是靠着这心中的余热敲下这些文字的吗?

也许,我也是兼具“月亮”和“六便士”的“成功人士”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月亮”和“六便士”无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