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广陵散 来自翰君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对古人来说,不但是乐器,也是抒怀寄情之物。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是国乐之精粹。古琴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琴融合了人们智慧的结晶,表现着华夏儿女对美好事物的赞颂与追求。古琴是一种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是传统高雅艺术的典型代表,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意义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传统音乐。


琴,在古代又称瑶琴、七弦琴。近现代,为了区别其它乐器,称之为“古琴”。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记谱及演奏方式以及美妙的音乐。


中国十大古曲:高山流水、阳春白雪、广陵散、汉宫秋月、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渔樵问答,十面埋伏、平沙落雁。中有八支乐曲是琴曲。



古琴的起源


古琴是我们国家一件非常古老的乐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至今有5000年的历史……关于是什么人发明的,或者说是谁发明了古琴,有很多传说:有伏羲、有神农、有黄帝、还有舜帝几种说法,以汉代著名学者蔡邕所著我国第一部琴学专著《琴操》为代表的典籍认为:伏羲氏造琴,例如《太古遗音》就说:“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其次,汉代的《新论》、《说文解字》、《风俗通义》等经典提到神农氏造琴,教化天下。同时,《尚书》、《礼记·乐记》、以及汉代史学巨著《史记·乐书》都记载,帝舜制琴。如《礼记·乐记》中明确记载:“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候”。另外,还有不少远古经书将琴的始创者还有其他说法.比如黄帝、颛顼。


古琴及古琴音乐的发展演变


已知的三张最早的古琴实物分别是:曾侯乙墓的战国初期的十弦琴;长沙五里牌木椁墓的战国九弦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汉代七弦琴。


1、萌芽期的古琴:


最初的琴,十分简陋,只有五弦(或有三弦的说法),文王,武王为彰显自己的功业各加一弦,是为七弦,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有古琴乐师为古琴增加弦数,以适应音乐的需求。


当然,这一时期,古琴只可用来演奏空弦。


2、早期的古琴:


春秋到汉初古琴有了一些变化,古琴具有如下特点琴制短小,长形音箱,但都首宽尾窄,面贺底平,构造较简单,没有琴徽,早期的古琴,不仅造型不统一,差别较大,弦数也不一致。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一时期的古琴,在演奏上,以空弦为主,最早甚至完全依赖空弦,晚期也只在同一根弦上使用了靠近琴尾的几个按音,至于古琴后来使用较多的泛音,应该没有使用,同时通过增加弦数以及转换调式来丰富表现力。



3、发展完善期的古琴:


古琴在汉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有了完善的共鸣箱和标志音位的琴徽,同时作为主流,大多数正常使用的古琴弦数也规范为七弦。古琴作为乐器也基本上定形,与今天的古琴区别不大。

 

东晋(317-420)顾恺之《斫琴图》


蔡邕的《琴操》,以及嵇康的《琴赋》、《声无哀乐论》等著作显示了古琴的艺术及理论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到了南北朝时期,古琴已经用文字进行记谱。现存最早的琴谱是《碣石调幽兰》。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是南朝梁代丘明据民间曲牌所作的琴曲。

北齐(550-577)杨子华《校书图》


古琴到了唐代,无论是在制琴,琴曲的创作与演奏,还是有记谱方式上都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制琴有蜀中雷氏家族,春雷、吴地、张越、唐代的琴典型的一个特点就是面板厚且圆,音色浑厚,较适于唐代(以及之前的)声多韵少的演奏风格。在记谱方面唐代曹柔新创了“减字谱”并一直延用至今。《大/小胡笳》在古琴发展史乃至中国音乐发展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宫廷乐师、古代著名音乐家董庭兰,就因为这两支琴曲的创作而知名天下。高适有一首著名的唐诗:《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两支琴曲的影响力。


南唐 周文矩《宫中图》


4、古琴艺术的成熟期:


经过五代十国,北宋,到南宋,(虽然在政治、军事上十分腐败,而在文化上却比较繁荣)。古琴艺术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突出的表现是浙派的出现,以及左手指法技巧的成熟完美,(当时已有阁谱——官方宫庭用谱、江西谱——民间文人中流行)古琴的“韵”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北宋(960-1127) 赵佶《听琴图》


古琴的音乐表现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这一时期的浙派琴家南宋·郭沔的具备极高水平的传世琴曲,如《潇湘水云》《忘机》《渔歌》《樵歌》《佩兰》《涂山禹会》等。随着左手技法的丰富,古琴在样式及制作上也有显著变化,更加扁平。故有“唐圆宋扁”的说法。与此同时北方的辽、金、以及后来的元各朝,古琴都有许多古琴名家及论著:金·苗秀实《琴辩》,元·袁桷《琴述》。


5、古琴的大发展时期:


表现在,名家备出、不同风格不同琴派争鸣。大量琴谱整理、出版和大量曲目的创作。


明初一直到清初,由于受到当局者的推崇,古琴在文人世界备受重视。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此时明朝政府需要重修礼乐,古琴自然成了一种比较理想的工具。


明(1368-1683) 杜堇《梅下横琴图》


明代出现了许多职业琴家。著名的如“浙操徐门”等。同时先后产生了许多风格各异的琴派,如松江派、虞山派、广陵派、新浙派、川派、诸城派(梅庵派)、岭南派、闽派、九嶷派等等。他们不断完善前人作品的同时,还创作了《平沙落雁》、《渔樵问答》、《龙翔操》《忆故人》等一大批优秀的古琴曲。


明(1368-1683) 仇英《停琴听阮图》


清末与民国年间由於战乱和社会变迁,特别是古琴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古琴音乐濒於绝灭。当时,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一些琴会组织,如北京的“嶽云琴集”、济南的“德音琴社”、上海的“今虞琴社”、长沙的“愔愔琴社”、太原的“元音琴社”、扬州的“广陵琴社”,南京的“青豁琴社”、南通的“梅庵琴社”等,它们的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其中尤以上海的“今虞琴社”,持续时间最长,对琴界影响最大。


清(1916-1911)禹之鼎《幽篁坐啸图》


6、解放之后的古琴艺术传承:


老一辈古琴家了了可数(当时全国会弹古琴的人不过八十余人)


管平湖,打谱了《流水》《广陵散》《欸乃》《获麟操》等;


查阜西,解放前发起组织了今虞琴社,《琴曲集成》,组织对古琴的抢救;


吴景略,张子谦,琴艺高超一代宗师。


当代琴家:著名琴家王永昌、王迪、龚一、吴文光、李祥霆,吴钊,还有青年古琴演奏家赵家珍、李凤云等。

 

张大千 《高士抚琴图》




阅读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5510340102xjw6.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