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只有文化有诗意的西瓜

前阵子,有同学大熟帮朋友的食物小画儿逐一题字,看了甚妙,尤喜那一幅西瓜,可能天儿太热,西瓜能解暑吧,更因为题的是那句“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把个绿皮儿红瓤儿的西瓜蛋子描摹得口舌生津 清雅不俗,一个“冰雪声”,便把吃西瓜的酣畅淋漓形容得销魂蚀骨入木三分。

做一只有文化有诗意的西瓜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说起天热儿啊,今儿三小姐看到北京人儿一段子,很着笑:

从今天起,北京已不叫北京,它有一个洋气的英文名字叫:塞德尼玛•屈黑。

有人去了西藏看雪,有人去了青海看湖,有人去了云南避暑……我在北京抗日

今天41度……明天41度,后天42度…

大家出门注意翻面儿,注意火候…带上孜然辣椒面儿,千万别烤糊了!

我是奔跑的五花肉,我的口号是:“热”爱北京,贴近“孜然”,为自己“带盐”!

做一只有文化有诗意的西瓜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入伏了,天儿热得呼哧呼哧的,咱这就来说说这个”能除烟火气又作冰雪声”  的解暑好物吧。


文人笔下话西瓜

“入齿便作冰雪声”,大啖西瓜,如嚼冰雪,喀喳有声,这是民族英雄文天祥诗作《西瓜吟》里的一句。全诗如下:“拔出金佩刀,斫破碧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长安清富说邵平,争如汉朝作公卿。” 说实话,以前还真不知道文天祥也这般接地气儿。

做一只有文化有诗意的西瓜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南宋以后,有关西瓜的词汇多见于文人雅士的诗词歌赋中。如范成大的《西瓜园》,“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将西瓜园的曼妙景致和西瓜味的绝佳口感融入一诗,写景状味,绝妙配搭。在宋《蜀中杂抄》中有陆严山《吟西瓜》的妙句:“一片冷裁潭底月,六湾斜卷陇头云”,诗人以冷月、深潭、青云来比作西瓜品质,给人以清丽隽永之美感。汪元量《通州道中》诗句“西瓜黄处藤如织”、董嗣杲《中伏》诗中的“醉拾西瓜擘”,而最早在古诗中吟咏西瓜的诗人是宋代的方回,他在《秋大热上七里滩》的诗中写道:“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也酷爱吃西瓜,曾作一联云:“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甩;思前想后观《左传》,书往右翻。”诗人潇洒脱俗状,尽在寥寥联语中。话说啊,三小姐发觉苏东坡写了太多关于美食的诗词歌赋,还发明了流传至今的东坡肉,要是在当代,指不定米其林大厨一枚呐~

如果说文天祥的《西瓜吟》大气豪爽,英武奔放,如“大江东去,浪淘尽”透露出一股英雄气概的话,那么,元代诗人方夔的《食西瓜》则把当时后宫佳丽们在花前月下、池边荷旁尽情享用西瓜的场景,描绘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恨无纤手削驼峰,醉嚼寒瓜一百筒。缕缕花实沾唾碧,痕痕丹血掐肤红。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吟诵此诗令人口腔生津,馋涎欲滴,大有望梅止渴之功效。

做一只有文化有诗意的西瓜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而明代诗人李东阳的西瓜诗,“玉盘秋露水清寒,冰齿香余嚼未残。暑月为君清到骨,不知身在画中看。”则更加生动婉转地描绘出西瓜的玉洁冰清寒露玲珑。“采得青门绿玉房,巧将猩红沁中央。结成曦日三危露,泻出流霞九酿浆。溪女洗花新染色,山翁炼药旧传方。宾筵满把瑛盘饫,雪藕调冰信有光。”这是明代瞿佑的《红瓤瓜》,更使人产生不食西瓜不罢休的强烈欲望。

清代才子纪晓岚的《咏西瓜》:“种出东陵子母瓜,伊州佳种莫相夸。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倾诸茶。”则更把西瓜的品种、美味和特征描绘得出神入化,令人对西瓜垂涎三尺,欲罢而不能。

做一只有文化有诗意的西瓜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西瓜文化源远流长

西瓜缘起

西瓜又称夏瓜、水瓜、寒瓜,系葫芦科西瓜属一年蔓生草本植物,汁多味甘,质细性凉,清热解暑,营养丰富,素有“夏季水果之王”美誉。

西瓜文化源远流长,已有5000余年的栽培历史。尽管中国是西瓜生产大国,但西瓜并非源于我国。据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那西瓜又是如何从西域传入中原的呢?

唐五代时,后晋华阳(今安徽绩溪县华阳镇)人、命阳县令胡峤,契丹会同十年(公元947年),作为宣武军节度使萧翰掌书记随入契丹。萧翰被告发谋反遭杀,胡峤亦遭受牵连被契丹扣押7年,一直到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才被放回中原。《新五代史》有“胡峤陷北记”,其中记胡峤“自上京东去四十里有真珠寨,始食菜。明日东行,地势渐高。西望平地松林,郁郁数十里。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也有史料记载,西瓜早在东汉就传入我国。“杨晖发藻,九彩杂糅,蓝皮蜜里,素肥丹瓤。”东汉时期的刘祯就传神地描绘了神奇的西瓜。

做一只有文化有诗意的西瓜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而胡峤所说的辽上京东四十里真珠寨,据专家考证,应在辽上京遗址东——今巴林左旗白音沟乡索贝山一带。索贝山的汉意即真珠山。再东行,走过索贝山高地,进入了平川,这一带应属于和巴林左旗相邻的阿旗地域。

胡峤在这里吃上了甘甜的西瓜,并得知西瓜种子是契丹与回纥作战时得到的,移植到辽上京,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用牛粪覆棚而栽培成功的。牛粪覆棚,是用牛粪做成钵体,夜间盖在瓜秧上。

胡峤食用的这种西瓜,与现在西瓜基本相同,契丹贵族食用西瓜,已从辽墓壁画上得到证实。辽上京南部的敖汉旗辽墓发现的“墓主人宴饮图”上出现了西瓜和其他水果的画面。小方桌的黑色圆盘上放了三个西瓜,另一个竹编盘里放着石榴、梨、杏及枣子。

胡峤所说回纥亦称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先人。辽太祖曾亲征回鹘等部。当年回鹘遣使进贡,经贸交流密切,在辽上京城内还建立“回鹘营”,专为招待回鹘人。有资料说明,西瓜是契丹人首次从回鹘引进的,元代以后才逐渐传入中原一带。

关于西瓜一名,我国有两种说法:一是西瓜的故乡在亚洲热带地区,故至今仍保留着喜高温、喜强光、耐干燥气候等习性。到了公元初年,西瓜才传入希腊、罗马,以后由中亚细亚的“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故名“西瓜”;二是此瓜“出生”在中国以西,又是从我国西部边陲地区传入内地的,所以便得名为“西瓜”。

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中写到西瓜的一段文字是:“西瓜,因其性寒,名曰寒瓜,其色或青或绿或白;其形或长或圆或大或小,其瓤或白或黄或红,要算红瓤者味佳,其子或黄或红或黑或白,其味或甘或淡或酸,以酸者为下等品。”寥寥数语,由表及里,使西瓜的色、形、味淋漓尽致,跃然纸上。

做一只有文化有诗意的西瓜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切瓜之仪

在我国,从周天子的切瓜之仪,到近年北京西瓜节的出现,历时3000余年。

古代切瓜、吃瓜有着森严的等级制。《礼记·曲礼》记载:为天子削瓜,先剖成四瓣,再横切为八,用细葛布覆盖;为士人切瓜横断为两半,去掉瓜蒂;庶人食瓜,只去掉瓜蒂,啃着吃。清朝皇宫御膳房切瓜,先切掉两头,使瓜呈鼓状,再用特制的铜制长筒插进瓜心,取出瓜瓤。然后,切成片去掉瓜子,码放在瓜碟里进呈。清代百姓切瓜如“莲瓣”,或如“驼峰”,老北京人卖瓜,仍多将样品瓜切成莲花状,展示在瓜摊上。

至于西瓜节,外国早已有之。古老的中国,并没有此节,只是瓜熟之时恰逢一年一度的女儿节,有雕瓜比巧的风俗。近年来,为展现西瓜文化,北京郊区在西瓜最盛时,也都举办西瓜节,其场景热闹壮观,波及北京周边各地。

至少在南宋以前,由于种植较少,产量有限,西瓜尚属珍稀物,仅是朝廷官府以及达官贵人的品赏之物。而南宋以后,文人雅士的诗词歌赋中便常有关于西瓜的描写,由此看来,西瓜在宋代已不是“贵族消费品”、“奢侈稀罕物”,从而进入大众消费时代。

做一只有文化有诗意的西瓜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西瓜浑身都是宝

“青青西瓜有奇功,溽暑解渴胜如冰。甜汁入口清肺腑,玉液琼浆逊此公”。祖国医学认为,西瓜味甘性寒,果汁丰富,一般含水量在95%以上。在西瓜的汁液中几乎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在500克西瓜果肉中含有蛋白质6克,糖40克,粗纤维1.5克,钾0.6克,磷50毫克,钙30毫克,铁1毫克,以及钠、镁等,另外,西瓜中还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氨基酸、脂肪及维生素C、B1、B2及各种碱类等。这些都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西瓜有清热解毒,生津利尿之功效。炎炎夏日,酷暑难耐,大啖几块绿皮红瓤,汁水甘甜的西瓜,犹如醍醐灌顶,胜却琼浆玉液,该是何等的逍遥快哉,似乎脊背之间有一股习习凉风,口舌生津,真不亦乐乎。

西瓜的汁、瓤、皮、子、仁、壳、根,均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药材,可制成汤、膏、霜、散等各种药物,治疗不同病症。在祖国医药典籍如《本草备要》、《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现代中医学上称西瓜“有消暑、解热、散毒、润肺、利尿等作用,肾脏病食之更益”。古往今来,西瓜深受医药家们的重视,将它称为“天生白虎汤”。民间也有“热天两块瓜,不用把药抓”的说法。凡一般热性病,有高热、口渴或烦躁不安与神志不清等症时,取瓜瓤绞汁一碗,徐徐饮之,很有疗效;热天小儿常患暑热症,若服几次瓜汁,收效极佳。

瓜皮  西瓜皮营养极为丰富,如各类糖、氨基酸、番茄素、胡萝卜素等,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西瓜皮制成菜肴,最有名的要算“西瓜鸡”。取西瓜一个,在瓜蒂处开一碗口大的口,用汤匙将肉瓤挖出,纳入从鸡脯、鸡腿上切下的鸡肉块,放上黄酒、葱、姜、盐、糖等作料,加水淹没,然后把切下的瓜蒂原封盖好,用竹签插定,置碗中蒸一小时左右,即成名菜“西瓜鸡”,食之别有风味。

做一只有文化有诗意的西瓜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另外,选青色厚西瓜皮1斤,切成均匀的厚片,在开水锅中煮烫,然后开锅捞出。锅中倒入花生油少许烧热,放入葱、姜末炸炒出香味后,烹入一勺水,再放入适量的盐和少许糖,即把烫好的瓜片倒入锅内,用小火烧四、五分钟,等瓜片入味后,用湿淀粉勾成溜芡,倒入几滴麻油,即成翠绿喜人、味道清香的暑天佳菜“翡翠溜瓜片”。

西瓜皮还是美容润肤的佳品。将吃过瓜瓤后的瓜皮,来磨搽自己的脸面、皮肤、手背,不仅凉爽舒畅,能去皮肤上的污物、斑点,还有明显的润肤、美容作用。

瓜瓤  《本草纲目》称:瓜瓤味甘、淡、寒,无毒,主治消烦止渴、解暑清热、通利小便、宽中下气。如将瓜瓤取出来放入白冰块溶液中,当作饮料喝,凉润甜爽、沁人心胃,令人心情非常舒畅。

做一只有文化有诗意的西瓜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瓜子  西瓜子仁含有蛋白质19.3%,脂肪也很丰富,有清肺、润肠之功效,对治疗咳血、吐血、口臭均有奇效。吃西瓜时,将瓜子收集起来,洗净晾干,炒后剥吃,清香四溢,乃待客或闲时剥吃的“小品”零食。此外,瓜子仁还能化痰涤垢,对腹内气血结聚不通病症,用之极为适宜。

瓜子壳  西瓜子壳是一味止血中药。对于吐血和大便出血,用西瓜子壳30克加水煎服,除渣留汁,加适量白糖或冰糖调味饮服,一日两次,疗效良好。

西瓜霜  取外皮无损的大西瓜一个,在近果柄处切开蒂部,挖一个七厘米见方的小口,掏出瓜瓤与子,然后盖上顶盖,用牙签插牢,以绳缚住悬挂于阴凉通风处,五日后,瓜皮外渗出结晶即西瓜霜,用干净毛刷将霜刷下,装瓶备用。现在许多药店还有西瓜霜片和喷雾剂,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热疮、牙疳、乳蛾及喉痹等症。

西瓜浑身都是宝,乃夏季的良果,更是中老年人夏天的保健营养品之一。老人精血渐枯,口中津液干渴,有了西瓜,炎热夏季就可舒适平安地度过。

做一只有文化有诗意的西瓜_第1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吃瓜也有大讲究

西瓜,遍布在我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著名的品种有:长椭圆形的浙江平湖的“枕头瓜”;皮、肉、子俱白的南京陵园的“三白瓜”;河南开封的“瓜中皇后”、“香味瓜”;此外,还有陕西的“同洲瓜”,山东的“喇嘛瓜”,安徽的“凤阳瓜”,江苏无锡的“竹叶瓜”,苏州的“朱砂瓜”,江西的“抚州瓜”,以及广东、广西、上海、福建、台湾等地的特产西瓜,均久负盛名。

挑选西瓜时,可眼看、手拍,皮纹光滑、青筋明亮而鲜明的是熟瓜;皮纹暗青色、青筋不显明的,多半是生瓜。手拍西瓜时,觉得瓜身颤动、有震手感觉,或用大拇指压瓜有弹性的是熟瓜。瓜身歪圆、瓜蒂处凹进很深的是熟瓜;瓜蒂凸出的,一般都是还未成熟的瓜。

西瓜一般以圆球形种为好,皮色深绿者为贵,薄皮肉厚者为佳。但皮厚的有利于运输贮存。在各色瓜瓤中算黄瓤别具风味,红瓤一般较白瓤瓜甜。这是因为红瓤西瓜含的蔗糖量多、葡萄糖少,而白瓤西瓜则是含葡萄糖多、蔗糖少。

做一只有文化有诗意的西瓜_第1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盛夏时节,高天流火,各个地方的大街小巷均可见西瓜摊儿, 吃西瓜讲究吃中伏瓜。老北京人吃西瓜多用凉水浸泡,或以冰镇之。

卖西瓜的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切块儿零卖,另一种是整个儿出售。零卖者支木板为摊;上铺蓝布,潲上凉水,摊儿上摆着一溜儿西瓜,每个西瓜擦得非常干净,底下擎着草圈儿,以此作为幌子。这种小贩切瓜的技术非常高超,所用的长条刀穴长一尺五寸,宽三寸,雪磨得锃亮,下刀极准,无论切成驼峰形还是莲花瓣形,其大小、宽窄、高矮、厚薄都一模一样,上秤约之,分量几乎相等。卖零块儿西瓜的,手中必持二物:一是“冰盏儿”,一是“蝇甩儿”。冰盏儿用响铜制成,形若小碗儿,两个摞在一起,以手颠之,相击发声,颇有节奏,清脆悦耳,赖以招揽生意。蝇甩儿本名“拂尘”,又称“拂子”,为旧日拂尘土和驱除蚊蝇的用具,柄端扎以麈尾或马尾。卖西瓜者只用此物驱蝇(也有人以芭蕉扇取而代之)。此种小贩善于吆喝,其词句是,“来嗨——先尝瓤儿后瞧块儿——,沙得你的口儿甜呐~~”其声清脆悦耳,抑扬婉转,韵味颇浓。

做一只有文化有诗意的西瓜_第1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三小姐在东北老家读书的时候,夏末秋初的时节,一个十几斤的沙瓤大西瓜一块钱一整个儿,回家劈开,拿个勺子挖着可劲儿造,那叫一个爽!

做一只有文化有诗意的西瓜_第1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壮姐非常爱吃西瓜,前阵子在小区水果超市买了四分之一个西瓜,要40几块钱,我的天!世事有轮回,难不成不知几时西瓜又成了奢侈稀罕物?!下回儿再有机会吃西瓜,三小姐定要沐浴更衣、洗手磨刀,细细切削之,并用白瓷盏装盛,怀揣二两恭敬心,穿越千年,闭目遐想一下在皇宫圣殿品尝珍馐美味的前世片段......别、、别叫醒我,让我再睡会儿~~

做一只有文化有诗意的西瓜_第1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施主,放下远方  苟且是岸。

和三小姐一起,

谈谈美食

聊聊生活

关于梦想

关于现在

。。。。。。

做一只有文化有诗意的西瓜_第1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一只有文化有诗意的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