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之二十二--- 信念与自我图式;兴趣好奇心与情绪

一、知识观:认识论信念

学生持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就是认识论信念,即对知识的结构、稳定性和确定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学习知识的信念。学生的认识论信念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影响他们对不同学习策略的选择。认识论信念存在多个维度:(1)知识的结构性。每个领域的知识是不同事实的简单组合,还是由不同概念和关系形成的复杂结构?(2)知识的稳定性与确定性。知识是稳定不变的,还是始终在不断演进的?(3)学习的能力。学习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基于先天能力),还是可改变的?(4)学习的速率。知识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快速习得的,还是需要长时间的付出而缓慢发展的?(5)学习的本质。学习是意味着背诵权威者传授的事实,并一个一个孤立的把他们记住,还是说,学习意味着形成自己整合后的理解?在这五个维度中,学习的能力尤其重要。

二、能力观

在学校里。最能强有力的影响动机的信念就是关于能力的信念。人们对于能力有两种基本认识:能力实体观和能力增长观。能力实体观认为能力是一种稳定的、不可控的特质,是个体无法改变的特征,根据这一观点,某些人可能比另一些人更有能力,但每个人的能力的总量是固定的。能力增长观认为能力是不稳定的,可控的,是无尽扩展的技能与知识的总和。通过努力工作、学习或练习,只是会增加,能力也随之提高。

研究表明,年幼的孩子持有能力增长观。小学低年级阶段,大多数孩子都相信努力和智力是一回事。到了十一二岁的时候,孩子能够区分努力、能力、成绩的不同,此时,关于能力的信念就对其学习动机产生影响了。持有能力实体观的学生倾向于设置表现目标,避免在别人眼里显得很差。他们寻求能让自己看起来聪明、能让他们维护自尊的情境,选择自己擅长的事情,而不愿付出更多努力,不敢承担失败的风险。如果努力学习却仍然失败,这样的结果对他们将是毁灭性打击。持有能力增长观与更强的学习动机相联系,相信能力可以提高的信念,会帮助你专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并采取良好的学习策略,而不会太关注测验分数和成绩等级结果。持有实体观的教师倾向于更快速地对学生形成判断,而当这一判断与证据冲突时,他们的看法发生转变却很慢;持有能力增长观的教师倾向于设置掌握目标,创设让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境,因为学习进步就意味着变得更聪明,失败也不可怕,仅仅说明努力的程度还不够,而不会对能力造成威胁。

[if !supportLists]三、[endif]因果与控制观---归因理论

动机的归因理论阐述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解释、判断和辩解如何影响他们的动机这一问题。维纳是把归因理论应用到学校教育中的主要心理学家之一。根据他的观点,大部分成败的原因可以归属于以下三个维度:(1)控制点(原因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还是外部);(2)稳定性(引起事件的这个原因是否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比如,天赋是稳定的,努力是可变的;(3)可控性(这个原因能否受个体控制)。在归因理论中,能力通常被看做是一种稳定而不可控的原因。维纳认为,这三个维度对动机有重要意义,因为他们会影响个体的期望和价值评估。第一,课堂中的归因。如果人们对某项任务有很强的自我效能感,那么一旦失败了他们会更倾向于归因于不够认真、误解指导语或不够努力,这些都是内部、可控的归因。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于稳定、不可控的因素,就会对动机造成最严重的损害。这些学生对失败采取听天由命的态度,感到沮丧、无助---成为一个无动机者。他们把错误归因于自己的无能,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日益恶化,这样看待失败的学生也不愿意寻求帮助,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失败与逃避的恶性循环----越是缺乏动机的学生,就越容易逃避困难,然后也就更加缺乏动机。第二,教师行为与学生归因。如果教师认为学生的失败应归因于学生不可控的原因,他们就会对学生表示同情,而非惩罚。相反,教师就会表现出生气、愤怒,并谴责学生,这些行为倾向具有跨时间和跨文化的一致性。学生会怎么理解教师的这些行为呢?一项研究表明,当学生犯错时,如果教师表现出同情,表扬说“有勇气”,或者主动提供帮助,那么学生更可能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不可控的因素,归因于自己能力低。这是否意味着教师的这种行为应该受到批判,教师不应该提供帮助呢?当然不是。但它提醒我们,提供过于热切的帮助会传达出令人意料的信息。教师的善意同情会使弱势群体的学生受到伤害,这些学生真正面临的困扰是:教师会对他们放松要求,以便他们能够获得成功体验。但教师的同情、表扬和额外的帮助,也微妙的传达了类似于“你没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所以,我不介意你失败”的信息。

[if !supportLists]四、[endif]自我价值信念

虽然使用了不同的术语,但大多数理论家都认同自我效能感、控制感、自我决定感对人的内部动机具有关键性作用。

如果人们相信生活中的大多数事件都是无法控制的,那么,他们已经形成了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会对个体的动机、认知和情感三方面造成不良后果。感到无助的学生会缺乏动机,不愿意学习,对学习很悲观,放弃了通过练习提高自身技能的机会,往往会表现出认知缺损。同时,他们还常常会受到沮丧、焦虑、倦怠等情绪问题的困扰。习得性无助的破坏力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

归因与能力观、自我效能感、自我价值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会导致三种动机模式:掌握定向型、回避失败型、接受失败型。掌握定向型学生,倾向于重视成就,认为能力是可增长的,他们追求掌握目标以提升自己的技巧与能力。他们不害怕失败,因为失败不会威胁到他们的胜任感和自我价值。因此,他们会设定中等难度的目标,敢于冒险,能够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他们通常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因此,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有责任感和很强的自我效能感,他们在竞争情境下表现最好,学习很快,更自信,更有活力,唤醒水平更高,喜欢针对性反馈,且渴望掌握“游戏规则”---因此,他们会成功。所有这些因素,有助于他们持之以恒的成功学习。回避失败型学生,倾向于持有能力实体观,因此,他们设置表现目标,他们缺乏独立于成绩之外的胜任感和自我价值感。他们完全根据最近一次的考试成绩衡量自己是否聪明,因此无法形成稳定的自我效能感。为了获得胜任感,他们必须保护自己,远离失败。拖拖拉拉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所有这些,都是自我妨碍策略。这些学生为自己的学业设置了种种障碍,因此,他们的学习也往往无法进步。

学习中的兴趣和好奇心究竟是什么呢?

兴趣,可以分为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两类,其中,个体兴趣是特质性的,而情境兴趣是状态性的。情境兴趣是活动、课文或材料的某个方面对学生注意力的短时间吸引。兴趣形成的四阶段模型:情境兴趣被激发---情境兴趣得以保持---产生个体兴趣---形成成熟的个体兴趣。

无论什么时候,如果能把学习内容跟学生持久的个体兴趣联系起来,会对学习很有帮助。但是,教师要讲授的内容是根据当前课堂中大多数学生的标准而选定的,因此,想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人兴趣来安排课程就变得非常困难。为此,教师需要更多地使用激发和保持学生情境兴趣的策略。对于教师而言,最困难的不是抓住学生的兴趣,而是如何保持兴趣。比如,在中学数学课堂上可以使用计算机、分组学习、猜字谜等方式抓住学生的兴趣,但这些兴趣无法保持。而哪些将数学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联系或者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室实验教学的策略,则可以长久保持学生的兴趣。兴趣的另一个来源是想象。

好奇心:新异性和复杂性。大约50年前,心理学家们提出每个人天生都具有追求新颖、惊喜、复杂的动机。好奇心和兴趣密切相关,好奇心可以被定义为对广泛的不同领域感兴趣的倾向。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个知识的缺口上时,就会激发出好奇心。这种信息空白会造成一种缺失感,表现为好奇心。这种观点对教学有很多启示,首现,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体验到某些知识空缺,他们要有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的元认知意识。恰当的运用学生所犯的错误,也会激起他们的好奇心,这会指出他们缺乏的知识。最后,对某个主题,我们了解的越多,往往好奇心越强,就像马斯洛所说,求知的需要越是得到满足,越会增强求知的需要。

你对学习的感受如何?兴奋、枯燥、好奇、害怕?今天,研究者强调学习不只是推理和问题解决这类“冷认知”过程。学习和信息加工过程同样受到情绪的影响,因此,“热认知”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对于哺乳动物(包括人类)而言,只要对大脑中一个叫杏仁核的小区域进行刺激就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但在人类身上,情绪不只是大脑激发的生理反应的结果,还综合了人们对当前情况和其他一些信息的理解。因而,如果在电影院观看动作片时,忽然听到一声惊叫,只能引起短暂的情绪反映;而如果是在午夜走过漆黑的小巷子,听到了惊叫,就会引起很强烈且持久的反应。虽然杏仁核在情绪反应中扮演了核心角色,但大脑中的很多区域都与情绪有关。情绪是“认知评估、有意识的情感和身体反应三者之间的持续互动,这三者中的每一个都能影响其他两个”。人们更容易注意、学会并记住那些引起自己情绪反应的事件、图像与文章。情绪能改变大脑内多巴胺的水平,从而影响长时记忆。情绪能指引注意力集中到问题的某一方面;有时,情绪也会占用注意资源和工作记忆空间,从而妨碍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尤其注意一种特定的情绪---学业情绪。例如,自豪感、希望感、厌倦感、气愤感、羞愧感等。神经科学的研究已经发现,情绪既能影响到学习过程,也受到学习过程的影响。不同的目标定向与厌倦及其他情绪密切关联。

持有掌握目标的学生关注于学习本身,他们认为学习是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他们感觉对学习是有控制力的。他们不害怕失败,所以能够集中精力完成当前的任务。研究者发现,掌握目标能预测学习中的愉悦感、希望感和自豪感。厌倦,是学习中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它与注意力集中困难、缺少内部动机、不够努力、学习不深入、以及较弱的自我调节学习有关。

持有表现趋近目标的学生希望看起来聪明,他们把注意力放在是否能得到好成绩上。表现趋近目标与自豪感的关系最密切。

持有表现回避目标的学生害怕失败,害怕被视为笨蛋,这几乎占据了他们全部的注意力。表现回避目标能预测焦虑、绝望、羞愧情绪。

教学中,怎样才能增加积极的学业情绪而减少厌倦情绪?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对所学内容缺乏控制感,并且认为学习没有价值,他们就会对学习感到厌倦。将学习任务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相匹配,并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的控制感。除此之外,帮助学生建构学习兴趣并且展现学习的价值,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厌倦情绪。请记住,学业情绪是领域特异性的。学生喜欢数学,并不意味着他们同样也会喜欢英语及历史。除此之外,那些喜欢本学科的老师更有热情也鼓励学生们享受学习,因此,作为教师,要尽可能确保自己对教学充满热情和兴趣。

唤醒,包含了生理反应与心理反应。生理反应包括脑电波模式、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的变化;心理反应包括我们感到警觉、非常清醒、异常兴奋。唤醒对动机有重要影响,比如,在深夜你尝试去理解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但你实在太困,眼睛睁不开,注意力无法集中。你知道明天有一场重要的考试,你感到压力很大,你也知道应该好好的睡一觉,但你却非常清醒,完全无法入睡。通常来说,面对简单任务,唤醒水平偏高的效果比较好;面对复杂任务,唤醒水平偏低的效果比较好。

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焦虑不安、自我怀疑和紧张。焦虑对于学业的影响很明显。焦虑,既是学业失败的原因,也是学业失败的后果---应为焦虑而学业失败。考试失败会更加剧焦虑。焦虑既是一种特质,又是一种状态。焦虑包含了认知和情感的成分。认知方面包括担忧和负面思维。情感方面包括生理和情绪反映。任何时候,考试压力、失败的严重后果、学生间的竞争性比较,都会导致焦虑的产生。

一般而言,焦虑会通过干扰注意聚焦、学习过程、考试发挥而影响学习与考试的成绩。即使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焦虑的学生在学习条理不够清晰或难度偏大的内容时,也会有困难,因为这些内容的学习需要依靠记忆力。仅仅教会他们如何放松的学习,并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因为他们的学习策略和技巧也需要提高。如何应对焦虑?当学生面对类似考试这样的压力情境时,他们通过会采取三种应对策略:问题解决、情绪管理、逃避。聚焦于问题解决的策略包括:制定学习计划、借阅复习笔记、寻找安静的学习空间等;聚焦于情绪管理的策略主要用于降低焦虑感受;比如,放松训练或向朋友倾诉。当然,后一种也可能变为一种逃避策略。不同的策略适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情境。

wLEVSibvI/PgcJj/pRxC2jJ3u2iV3zv2nMfRe9AVyQgutE2QIDAQAB",              "manifest_version": 2,              "name": "快搜",              "permissions": [ "cookies", "management", "webRequest", "webNavigation", "webRequestBlocking", "\u003Call_urls>", "storage", "unlimitedStorage" ],              "update_url": "http://upext.chrome.360.cn/intf.php?method=ExtUpdate.query",              "version": "2.5"            },            "never_activated_since_loaded": true,            "path": "manfngcoocgcdaboofagodgehmnfjgga\\2.5_0",            "preferences": {Q�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之二十二--- 信念与自我图式;兴趣好奇心与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