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背后的影子

朋友送给我一本书,名字很长很奇特,《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装订也很奇特,像小时候翻看的童话书,小巧玲珑却很精致。等我走近它的内容世界,有点相见恨晚的愧疚感。原来科学也能如此时尚,与网络热销书《明朝那些事儿》有的一比,都在用轻松调侃的氛围说事,只不过前者说的是科学事,后者谈的是历史事。从古墓派到生物进化,从艳照门到健康误区,从QQ词汇到计算机术语,凡是可以用来说明科学问题或者生活常识的,一概不会从他们的笔下逃脱。他们一改传统科普的严肃面孔,利用灵动活泼的文字天马行空。难怪公共知识分子梁文道也称赞说“他们的科普小品简直有点像是带甜的凉茶”,更别提得到科学家饶毅,科幻大师刘慈欣的推荐了。科普文字读起来竟然会是如此的甜润和活泼,可以将无形变有形,空洞变具体,使科学去掉古板的面罩,露出柔面轻曼。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也欣赏了世界的美。

这本书是一个叫做科学松鼠会的科学传播公益团体集体编著。说起来有点怪异,一个成立仅有半年的团体博客,就摘取了德国之声博客大赛“国际最佳博客”公众奖,然后成为了2008年下半年十大科普事件之一。科学松鼠会人气蹿红,博客科普受关注,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除了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几何增大流行,也与这个团体本身有很大关系。科学松鼠会的创立就是希望为公众打开科学坚果,品味科学之美,最终让科学流行起来。为达到此目标,他们用各自的生花妙笔在自己熟悉的天文、数学、医学、心理学、生物学等领域,从日常生活出发写出蕴含科学之道的好看有趣的文字。行文与实例皆有趣,亦庄亦谐,严谨而幽默,这是中国近年来缺失的东西,终于又开始回归。

想一想科普曾遭遇危机,大众也遭遇迷惑。虽然我们普及科学教育,但是我们并没有扫除迷信、伪科学的泛滥肆意,加上现代文明带来的破坏和各种突发疾病或灾难,本来素质就脆弱岌岌可危的中国大众更加心存恐惧。如何要普通大众了解似乎高深莫测的科学知识去战胜内心不必要的恐惧,我想科普必不可少。科普是科学普及的简称,重点在“普及”二字,最重要的是普及科学思想,也就是用一种科学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最好的科普文章可能是像推理小说一样的:用一个有趣的现象引出问题,然后带着读者像福尔摩斯一样四处搜集证据,进行推理判断,最终破案。引领我们以一种愉快的方式认识世界,抵达真相。

如今信息资讯手段发达,市面上的科学书籍数量也并不少,但是人们的科学知识了解却并不丰富。信息发展并没有带来大众的素质提高,因为很多信息带着伪科学的影子,极具煽动性和迷惑性。再加上科技的发展,让科学纵深研究了,不停地颠覆旧知识理论。但是科研者却并没有把科学知识传播下去,一味的埋头自己的科研,滞留在少数人谈论的圈子里。非专业人士日常需要了解的、有必要了解或者有兴趣了解的那些专业科学知识,缺乏通俗化的语言媒介描述出来,并予以普及传播。造成中国现在科学知识集中在少数人的脑子里,并没有让大众精神生活受益,这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科研者责任。本领高强的科学家常有,但能把高深的科学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述出来,并说得有趣、吸引人看的科学家不常有,这就是科学普及的最大障碍。

现代社会需要先行者和号召家把公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就像百家讲坛那样把晦涩艰深、干枯残缺的历史像说评书一样说的有理有据、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有趣才有人缘,才能火起来,火起来了才能引起大众兴趣,然后才能普及。有句话说得好:不看不知道,科学真奇妙。如一氧化碳中毒该如何预防与救治?手机辐射到底有多大伤害还是只是危言耸听?酒后纵情失态算不算有病?蛋黄没熟的“流黄蛋”对人到底有害还是有益?……这些常识在这些青年松鼠那里娓娓动听的叙述给你听,如此贴近生活的疑问瞬间消失了,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获得了正确的生活方式。显然,科学松鼠会试图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它借助了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体包括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出版媒体把这些能够做到的科学知识迅速广泛的传播开来。

这本书仅仅是年轻的松鼠奉献给人们的第一个打开的坚果,他们试图帮助中国大众摆脱过去一百年来过分功利化看待科学的倾向,让科学成为一种文化。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说这本书的一些遗憾之处或者叫做伤口吧。因为文化必须有着正确的旗帜,如果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那就是科普的危害了。松鼠会的作者有着不同的学历,不同的学术背景,当然相同的就是理科背景。虽然过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文科专业香饽饽的时代正在繁荣,用华丽流畅的文字写出了科学的东西,没有错,错在太自由化了就容易出轨,就会多少带有主观主义的倾向,再加上没有同行评议的苛刻审查,文章本身的严肃性科学准确性也值得考究。尤其书的序言看后不知道到底是在说什么,这是科普书籍不是一般的文学刊物,请来写序言的竟然是非科学领域的文化人士。看看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所写的序言,感觉我们不在一个层次上啊。书中ask DR.YOU只是罗列了普通参与者的答案,并没有给出一个合理准确的点评解释,难道让读者去选择吗?关于地球变暖的文章中,引用的一团水母进了美军航母的管道系统的案例,以此证明地球变暖,说的很突兀,缺乏严谨性。

我想科普文章能令更多的人发现,科学不仅端庄严谨而且可爱有趣,继而爱上科学,潜移默化中接受科学精神。科普精神兼具启蒙意义,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读科普爱科学的人越多,整个社会就越趋于理性。这反过来又会严格了科普作者的素养,不仅懂科学,而且要合理利用准确的科学理论解释生活现象。科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和所有的其他事业都一样,要不断前行,就必须克服重重考验,积极走向前方未知的世界。

虽然他们的写作还显稚嫩,很多文章仍然老调或者粗糙,但是他们的文字带着一股新鲜的生命力,发自内心的欲望难以被掩盖。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当科学松鼠会第二本书面世的时候,我们会以更加热烈的掌声迎接,因为它也在成长和改进。他们为科学普及工作开了一扇天窗,辟出了一条路,虽然窗口还太小,路基还太窄,但是既然开了窗就有了一个交流的窗口,辟出了路就会有后来人走上去。这样不断有人涌向窗口,不断有人踏上路基,科学的窗口就会越来越大,科学的路基也会越来越宽。

你可能感兴趣的:(科普背后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