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20180311 解读:《清醒思考的艺术》

【逻辑思维】20180311 解读:《清醒思考的艺术》_第1张图片

作者介绍

罗尔夫•多贝里(Rolf Dobelli)《清醒思考的艺术:你让别人去犯的52种思维错误》作者,1966年出生于瑞士琉森,瑞士圣加仑大学(University of St. Gallen)企管硕士、经济哲学博士,全球最大商业书摘网站getAbstract创办人之一,并创立全球杰出人才社群机构Zurich.minds,会员包括《黑天鹅》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库尔特•维特里希等。多贝里长期担任《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n Zeitung)及瑞士《周日报》(Sonntags Zeitung)专栏作者,撰写各种有关认知偏误的文章,帮助人们在个人生活、经商、理财等方面清楚思考,做对决定。已有7部作品问世,包括文学小说及非文学类作品。《清醒思考的艺术》甫一出版,即荣登《明镜周刊》畅销书冠军宝座,在德国成为率先击败《乔布斯传》的作品,并被翻译成13国语言。多贝里曾旅居中国香港、澳大利亚、英国及美国,现居于瑞士琉森。

作品简介

《清醒思考的艺术:你让别人去犯的52种思维错误》有时候,清晰的思考反而是一种浪费。有时候,凭借直觉去决定,你会后悔莫及。唯独横跨心理学、哲学、企管等领域,涵盖52个生活、工作、投资、爱情上最常见思考错误的经典作品!《清醒思考的艺术》不仅指陈思考错误,更提出有效对抗妙招,预防掉入隐形思考陷阱,让你看清思考盲点,清除决策障碍,选对思考方法,做出正确选择。每个思考错误搭配一幅风格独特的插画,实用性与娱乐性兼具。罗尔夫•多贝里既有深邃的洞察能力,又有出色的讲故事能力,穿插生活趣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爱情关系、投资理财、股票买卖、心理学实验等,叙述丰富、幽默,耐人寻味。躁动的年代,我们需要一本锻炼独立思考的书!

作品序言

一切都始于2004年秋天的一个夜晚。那天,我接受出版商胡贝特•布尔达的邀请,前往慕尼黑,去参加“一场知识分子的自由交流”。之前我从未感觉自己是“知识分子”(我读过企业管理学,成了企业家——似乎是知识分子的反面),但我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这显然足够了。

权威评论

怎样当一个明白人?我推荐两本书,第一本《清醒思考的艺术》,第二本《明智行动的艺术》。这两本书的作者是同一个人,叫罗尔夫.多贝里,德国人。我之所以推荐这两本书,除了他的笔法相对来说比较轻松诙谐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作者用一种坦白的方式面对别人,也面对自己,谁都甭想骗谁。

——罗振宇 《罗辑思维》创始人

罗尔夫•多贝里精彩地描绘了成功的钥匙就在思考的艺术之中。谁不想老被思考的陷阱绊倒,就必须阅读这本书。

——艾里斯•博尼特 哈佛大学决策科学实验室

阅读《清醒思考的艺术》是一种享受,你绝对不会后悔!本书兼具现实性和科学性,精彩绝伦.

——克劳迪奥•费瑟尔 瑞士麦肯锡公司CEO

《清醒思考的艺术》会彻底改变你的思维方式!

——丹•戈尔茨坦 伦敦商学院教授

《清醒思考的艺术》开启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崭新视野。罗尔夫•多贝里的文字令人深思,见解独到,生动精彩,能够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

——克里斯托弗•弗朗兹 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董事长

罗尔夫•多贝里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创造才能,这是自文艺复兴结束以来少有的组合。

——《黑天鹅》作者纳西姆•塔勒布

核心内容

《清醒思考的艺术》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你让别人去犯的52种思维错误。《清醒思考的艺术:你让别人去犯的52种思维错误》这本书的中文版总共232页大约6万字左右。小编会用大约5000字转述书中精髓,再用1500字解读总结给各位亲!下面小编将为亲转述这本《清醒思考的艺术:你让别人去犯的52种思维错误》。我们可曾听过“疑邻盗斧”?这则成语讲的是: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这个故事中的乡下人无疑是可笑的,而究其原因是因他陷入了思维错误的圈套。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个枷锁来自我们头脑中的小魔鬼——思维错误与认知陷阱,它使我们时常会戴着无形的“有色眼镜”看世界。但是思维错误并不可怕,如何在关键时刻避免错误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清醒思考的艺术》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清醒思考的艺术》一书的作者罗尔夫·多贝里是圣加仑大学经济学博士,益得书摘(getAbstract)的创始人之一。该书一经出版便超越《乔布斯传》在德国成为畅销榜榜首。他以显微镜般的观察总结归纳出人们常犯的52种思维错误,并通过各种事例生动形象而又具体雄辩地指出思维之错的本因与纠正方法。人性的弱点在本书中完全呈现,我们的痛点被一一直击。熟读52种思维错误,可以让我们不落入别人的陷阱,还可以提升自己。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这本书里我们最常犯的思维错误以及应对方法。我们将从四个方面详细讲解:

第一、请放下那些自以为是的“我以为”。

第二、为什么选择越多越焦虑?我们又为何会如此疯狂于打折商品?

第三、命运真的是公平的吗?为什么我们应该忽视过去。

第四、权威真的100%可信吗?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正确的选择吗?

请放下那些自以为是的“我以为”赫胥黎说过:“事实不因为被忽视而消失。”但我们却经常故意忽视掉与自己观点相反的部分,只寻找那些支持和认可自己观点的部分,这正是“确认偏误”所致。比如我们想减肥时选择食用减肥食品,当每天早晨上秤称重,如果发现自己比昨天轻了,就会将结果归功于减肥成功;如果体重增加了,便视之为正常波动将它忘记。

连续数月生活在这种幻觉中,认为某种减肥食品很管用,虽然体重基本保持不变。此时的我们便是确认偏误的受害者。谁在生活中抱有“人是善良的”的想法,他便会找到支持这一理论的足够证明;谁在生活中抱有“人是邪恶的”的想法,他同样也能找到足够的证明。慈善家和愤世嫉俗者,双方都将过滤掉反驳证据,得到支撑他们世界观的大量证明。我们生活在无数“我以为”构建起来的世界,想要让我们否定自己的判断这实在是难度极高的一件事。那么如何摆脱确认偏误的控制?对此作者建议:

1.我们可以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强迫自己记下与自己认可的理论相矛盾的事并且强迫自己换位思考。

2.写下我们有关世界观、投资、婚姻、健康预防措施、节食、成功策略的信条,然后寻找反驳证据。

3.干掉自己最心爱的理论,事先将自己抽身出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冷静分析,再下定论。

为什么选择越多越焦虑?我们又为何会如此疯狂于打折商品?现代社会三大流行病症:强迫症、拖延症、选择恐惧症,其中以选择恐惧症受众最广。虽说选择多是进步的标尺,但过多的选择会降低效率及生活质量,专业术语称之为选择的悖论。一个著名的事例是:一家超市摆出24种果酱,顾客可以随意品尝并打折购买这些产品。试验第二天,超市只摆出6种。结果第二天卖出的果酱要比第一天多10倍。

为什么?因为品种太多时顾客无法作决定,或者干脆什么也不买。使用不同的产品重复进行这一试验结果也始终一样,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更多反而是更少”的原因了。美国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在他的《不满指南》一书里说明了产生选择悖论的原因:

第一,选择范围大会导致无所适从。

第二,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作出更差的决定。

第三,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不满。

选择越多,你在选择后就越没有把握,也就越可能做出糟糕的决定因而也就越不满。既然选择这么焦虑,不如我们转动数字轮盘让它来替我们做决定吧。这个提议看上去不错,可是你要小心又走进了思维魔鬼的新圈套。心理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曾为此做过一个实验:他拿出一个数字轮盘,让受试者转动轮盘,然后问他们,联合国有多少成员国。那些轮盘停在一个较大数字上的人,给出的成员国的数量就会大于轮盘停在较小数字上的人给出的数量。

阿莫斯实验中的受试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我们看似有些低级的错误,是因为受到“锚定效应”的左右。锚定效应又称沉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现实生活中,锚定效应随处可见。科学证明,如果老师知道一位学生过去的学习成绩,就会影响他给学生的新论文打分。在这里,过去的成绩起了锚定的作用。许多产品在包装袋上刊印的“建议销售价”也是一个锚定。对此作者建议:

1.面对选择时仔细考虑你想要什么,写下你的标准并严格遵守它。时刻记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打破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突破原有设下的框架。

3.让自己摆脱束缚,以清醒科学的眼光看问题,避免陷入思维的套路。

命运真的是公平的吗?为什么我们应该忽视过去?1913年夏天,蒙特卡罗发生了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一只球已经先后20次落在黑色上,许多赌徒都认为下次一定会是红色,但很遗憾的是直到第27次小球才终于落到红色上。此刻赌徒们已经输掉了数百万美元。人们相信命运具有一种平衡力量,也就是常说的赌徒谬误也称为蒙特卡罗谬误。而其产生的原因是我们的思维不擅长处理与“概率”相关的问题。

一则笑话形象地说明了赌徒谬误:一个呆子每次坐飞机都会在行李箱里装一颗炸弹。“飞机里有炸弹的概率极小,有两颗炸弹的概率几乎是零。所以只要我带了一颗炸弹,其他人就不可能也带有炸弹了。”这一想法不仅会让我们犯下赌徒谬误,更容易让我们纠结沉没成本不能自拔。一位朋友被一段问题恋情折磨多年。女朋友一次次欺骗他。每当他逮住她时,她都后悔不迭地回来恳求他的原谅。

虽然跟这个女人维持关系早就没有意义了,他还是一次次接受了她。当作者与他谈论此事时,他解释道:“我在这段恋情中投入了那么多感情,现在离她而去是错误的。”这是典型的纠缠于沉没成本。所谓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且不可挽回的成本,而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荒谬的行为呢?一是因为人们想要表现得坚持不懈,二是因为人类喜欢拥有,害怕失去。对此作者建议:

1.学会就事论事,正如每一次抛硬币都是一次“孤立事件”。以独立的眼光看问题,并具有基本的概率思维。

2.一旦发现曾经的投入并不能再给自己带来正向的收益,唯一重要的是及时止损。请不要死抱住一种东西不放,要理性地判定现在的形势及对未来的评估。

3.切忌盲目自信或悲观,不要将自己推入凭感觉与无限关联的思维怪坑。

权威真的100%可信?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正确的选择吗?我们会服从权威,哪怕是在理性或道德上毫无意义的地方。这就是权威偏误。任何时候都有不同的权威“流行”。而存在权威时,社会总是乐于跟从。这样一来我们又非常容易被“从众心理”所控制。你去参加一场音乐会,在十字路口遇见一群人,他们一个个仰望天空。你不假思索,也仰头观看。为什么?因为从众心理。

所谓从众心理(有时被含糊地称为随大流)是指:只要别人做什么我也跟着做,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换言之,越多的人认为一个想法正确,这个想法就更加正确——这当然是荒谬的。喜剧和访谈节目常会利用从众心理,在关键位置插入笑声来引得观众发笑。广告也会有计划地充分利用我们拥有从众心理的弱点,来“帮助”我们做选择。所以,当一家公司声称它的产品“销量最高”时,请你表示怀疑。

这是个荒唐的说法。凭什么一种产品“销量最高”就一定是更好的呢?英国作家毛姆这样讲道:“就算有5000万人声称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成为聪明之举。”对此作者建议:

1.对任何权威都要抱持适度的怀疑与反叛精神,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从。

2.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个独立清醒的自我,用冷静的心态看问题,也要勇敢地说“不”。

在对书中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后,我们还能收获些什么呢?思考是一种生物学现象,就像动物的体形或花卉的颜色,同样都是由进化形成的。过去1万年我们创造了一个我们也看不懂的世界,我们让一切更加完美也更加复杂,相互更加依赖。结果,我们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物质财富,可惜也产生了文明病和思维错误。

生而为人,我们都要面对人性的弱点,然而真正可怕的并不是这些弱点,而是我们对这些弱点一无所知甚至故意逃避。本书所带给我们的,便是指出我们的弱点并告诉我们思维错误在所难免,每个人包括本书的作者也无法完全不犯错。但是我们可以给自己制定规则,比如在后果影响可能很大的情形里,我们尽可能理性地作决定。

如果损害的可能较小也无须绞尽脑汁,要允许发生错误,这样我们会生活得更轻松更艺术。看到了这本书所讲述的实例我不禁会心一笑,望一望自己柜子里堆满的打折货品和空掉的钱包,终于意识到事实的真相。我就这么赤裸裸地被自己思维里的小魔鬼利用了,当然这不能完全怪它。愿我们都能和头脑里那个调皮的“小魔鬼”和平相处,然后用书中提供的方法驯养它,让它为我们所用。

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让我们的思考多一点清醒、再加一点艺术,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更加愉快自如,我想这便是读过此书后最大的收获了。生而为人,我们都要面对人性的弱点,然而真正可怕的并不是这些弱点,而是我们对这些弱点一无所知甚至故意逃避,我们该如何清醒思考?好,这本书的精髓解读到这里就基本描述完毕,如果你对这本书内容感兴趣,不妨读读全书。我们身处智能时代,它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可能会造福人类,也可能会给人类造成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管怎样我们只能接受而无法拒绝,因为我们都一样生活在趋势的大潮中.......下面接入本书总结阶段...... 

解读总结

《清醒思考的艺术》这本书是得到APP的大咖老板罗振宇推荐的一本书,并且他在推荐过程中囊括了罗尔夫•多贝里所著的全部两本书,算是来个一网打尽吧!起初,听的是该书音频,不过瘾找来原书又读了一遍。通过对照原书拾遗补缺的把音频缺少的我认为重要部分进行了补充,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并在本书的“解读总结”里阐述一二。小编对本书的综合评估远没有罗振宇推荐的那么乐观,感觉这位擅长逻辑思维的大咖审阅这本书时,不是走眼了就是故弄玄虚,抑或是得了东家好处,小编为何如此猜测?

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本跟风《黑天鹅》的作品,只是观察的行业和些许角度差异而已。小编虽说没啥资格批评人家的作品,但毕竟中国读者也不都是小白和“二货”,不会拍电影不等于不会看电影,不知道如何做个好导演,但知道哪个导演的水平大概如何。深以为,《清醒思考的艺术》这本书的作者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理论支撑,核心内容的知识基本上都是碎片化的知识。什么意思?就是对案例分析的不够深刻。感觉想要系统理解思维错误,还得从统计学、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角度入手,应用统计学应该可以揭示大部分的思维谬误。

我们挑完刺再说说积极的,这本书引导我们去做更多理智而有趣的案例分析,深挖了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真相,寄望以此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生活的决策。我认为,严格来讲,每个人的思考都不可能客观中立,我们在观察思考的时候,必然是戴着“有色眼镜”,只是我们自己常常没察觉到而已,我们的思考已经被污染!熟读下面“核心内容”里没有的52种思维错误,即使不拿来“伤人”,至少也可以提升自己。思维的误区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习惯中,熟悉了解这些错误可以让我们从中得到一些警示,对我们未来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52种思维错误:1、幸存偏误:为什么你该去逛逛墓地?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容易看到成功,但却看不到失败,我们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不了解现实的人们对成功抱有一种幻想,认识不到成功的概率到底有多微弱。多去看失败者的遗址,虽然伤感但有好处。

2、游泳选手身材错觉:哈佛是好大学还是烂大学?我们不清楚。我们之所以成为出色的游泳选手,是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的身材。我们的身躯是一种选挥标准,而不是我们运动的结果。因此这又是游泳选手身材错觉:将选择标准与结果搞混淆了。

3、过度自信效应:你为什么会系统性地高估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过度自信不是受到了激励,而是自然单纯、生而有之的。在筹划任何事情时都从悲观的角度出发,作最坏的打算。这样你才会真正有机会,更现实些地判断形势。

4、从众心理:就算有数百万人声称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成为聪明之举。是指只要别人做什么我也跟着做什么,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换言之,越多的人认为一个想法正确,这个想法就更加正确一一这当然是荒谬的。

5、纠缠于沉没成本:你为什么应该忽视过去?在我们已经投入特别多的时间、金钱、能量、爱等因素之后,即使是沉没成本,也令人难以放手,难以释怀。我们已经投资的钱就成了继续做下去的理由,即使客观来看坚持做下去毫无意义可言。

6、互惠偏误:你为什么不该让别人请你喝饮料?互惠,古以有之。它的基本含义是“我帮你,你帮我。”我们发现那些食物总量变化很大的动物之间都存在互惠。互惠是风险管理;没有互惠,人类,还有无数种动物一一早就灭绝了。

7、确认偏误之一:遇到“特殊情况”这个词,你要格外小心?赫膏黎说:事实不因为被忽视而消失”。但我们恰恰是这么做的。遇到"特殊情况"这个词时,加倍仔细地倾听是值得的,它的背后经常隐藏着很普通的反驳证据。

8、确认偏误之二:干掉你的宠儿?请你与确认偏误作斗争。请你写下你的信条一一有关世界观、投资、婚姻。健康预防措施、节食、成功策略的,然后寻找反驳证据。干掉自己最心爱的理论,这是一桩艰苦的工作,但作为聪明人士。你不会躲避的。

9、权威偏误:你为什么该藐视权威?不管什么时候遇到一位专家,我都会设法向他挑战。请你也这么做。你对权威的批判性越强,你就越自由,就越相信自己有更多的能力。

10、对比效应:你为什么最好别找模特儿等级的朋友一起出门?对比效应是常见的思维错误之一。没有对比效应,就完全无法想象打折生意。一种从100欧元降到70欧元的产品,会显得比一直就卖70欧元的产品更便宜。而事实上最初的价格根本无关紧要。

11、现成偏误:你为什么宁可用一张错误的地图,也不愿没有地图?由干现成偏误,我们的脑子里总有一张错误的风险卡。于是我们系统性地高估了因飞机坠毁、汽车事故或谋杀而遇难的风险。

12、“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如果有人建议你选择一条“先经历痛苦的道路”,你应该敲响警钟?"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是确认偏误的一种变体。使用这个花招大大有利于一个对专业一窍不通或对事情没有把握的专业人员。

13、故事偏误:为什么就连真实的故事也是骗局?讲述一则故事的广告,比理性地罗列产品优点的广告效果更好。事实上,产品的故事只是附带物,可我们的大脑不是这样运转的。自传到世界大事一一我们将一切炮制成有"意义"的故事。我们这样做是在扭曲真相——这会影响我们决定的质量。应对方法:请你将这些故事拆解开来。请你问问自己:这些故事想隐藏什么?训练方法:请你设法用无关联的眼光看看自己的生平,你会吃惊的。

14、事后诸葛亮偏误:你为什么应该写日记?事后诸葛亮偏误绝对是最顽固的思维错误之,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为"我早知道现象",即事后回顾时一切都显得是可以理解的、不可避免的。

15、司机的知识:你为什么不可以把新闻播音员说的话当真?请你不要信任司机的知识。请你不要将公司新闻发言人、爱出风头的人、新闻播音员、唠叨鬼、花言巧语者、爱说闲话的人与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摘混。你怎么能区分出来呢?这里有个明确的信号。真正有知识的人知道他们知道什么,也知道他们不知道什么。这类人一旦来到他的"能力范围"之外,他要么什么也不说,要么就说"我不知道"。他这么说时不会觉得难为情,甚至还会带着一定的骄傲。而从"司机们'那儿,你别的什么话都能听到。就是听不到这一句。

16、控制错觉:你实际控制的少于你以为的?控制错觉是指相信我们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我们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东西的倾向。错觉本身足够提高人们承受疼痛的极限。能够稍许影响自己命运的错觉能够让犯人有勇气活下去。承认世界经济是个基本上无法操纵的系统,对所有参与者都是无法忍受的。

17、激励过敏倾向:你为什么不该按实际开销付钱给你的律师?请小心激励过敏倾向。如果你对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的行为感到吃惊,请你想想,那后面隐藏着什么激励机制。我保证,你可以这样解释90%的行为。激情、精神疾病、心理障碍或恶意最多占到10%。

18、回归均值:医生、顾问、教练及心理治疗师的作用令人怀疑?极端成绩与不太极端的成绩总是来回交替。忽视回归均值,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比如老师(或经理)会得出结论,处罚比夸奖更有效。因为通常考试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会受到夸奖,最差的则会遭到处罚。而在下次考试中一一纯随机地一一可能就会是另一些学生处于成绩最高和最低的位置。老师因此得出结论处罚有效,夸奖有害。这当然是个谬论。

19、公地悲剧:为什么理性的人不去诉诸理性?公地悲剧本是亚当斯密的"无形的手"的对立面。特殊情形下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并不能指向最佳效果一一而是恰恰相反。有些人会特别重视他们的行为对人类和经济体系的影响,但在这种自我负责基础上制定政策是盲目的。我们不可以指望人类的道德理性。

20、结果偏误: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请你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结果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所作的决定不对,反之亦然。你最好仔细研究下这样作决定的原因。而不是吐槽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决定,或者为一个也许是纯属偶然地获得成功的决定感到庆幸。这个决定是出于理性而作出的吗?如果是,那你下回最好仍然这样做,哪怕上回的结果很糟。

21、选择的悖论:为什么更多反而是更少?过多的选择会降低生活质量。专业术语称之为选择的悖论。

22、讨喜偏误:你行为不理性,是因为你想讨别人喜欢?什么叫讨喜?科学家列出了一系列因素。我们会觉得一个人讨喜,如果他(1)外表有吸引力;(2)在出身、个性和兴趣上与我们相似;(3)他觉得我们讨人喜欢。这三个因素是依次排列的。"复制"是销售的标准技巧。销售者设法复制对方的手势、语言和表情。如果买方语速特别慢。声音特别低、经常抓挠额头,卖方也同样又慢又低地讲话、不时地抓挠额头就很有意义。这会让买方觉得他讨人喜欢,做成生意的可能性就更大。

23、禀赋效应:请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让我们放弃要比让我们囤积难得多。这不仅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在房子里堆满废物,也说明了为什么邮票、手表或艺术品的爱好者很少将他们的收藏拿出来交换或出售。令人吃惊的是,禀赋效应不仅神化了我们已经拥有的财产,甚至神化了我们可能会拥有的财产。

24、奇迹:不可能事件的必然性?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这是种未知力量的作用,他称之为同步性。不可思议的意外事件就是虽然少见但完全可能发生的事件。它们的发生没什么可吃惊的,如果它们从不发生,那才令人感到意外。

25、团体迷思:共识为什么有可能是危险的?如果你是一个智囊团的成员,无论何时,你都要讲出你的看法——哪怕这看法不是很中听。你要仔细考虑没有讲出的意见,必要时要甘冒被隔离在温暖团体之外的风险。如果你领导着一支团队,请你指定某人唱反调。他将不是团队里最受欢迎的人,但也许是最重要的人。

26、忽视概率偏误:累计奖金为什么会越来越多?我们是对件事的预期强度做出反应,而不是对它的概率。换个说法,我们缺少对概率的直觉理解。我们很难区分各种风险,除非风险为零。由于我们不能直觉地理解风险,我们必须计算。在概率公开的地方——像彩票——这就很容易。而在普通生活中,风险很难估计,但又是躲也躲不过的。

27、零风险偏误:你为什么会为零风险支付过多?请你告别零风险的想象,学会怀着“没有什么是安全的”想法生活——无论是你的积蓄、你的健康、你的婚姻、你的友谊、你的敌人,还是你的土地。请你满足于至少有东西让你保持相对稳定并体验自身的快乐。研究表明,无论是中了百万彩票还是半身瘫痪都不会长期改变你的满意程度,不管发生什么事。快乐的人照样快乐,不快乐的人依旧不快乐。

28、稀少性谬误:为什么饼干越少越好吃?我们对稀少性的典型反应是丧失清晰思考的能力。因此请你仅按价格和作用判断一样东西。你不要在乎它是否稀少,是否有哪位"伦敦来的医生"也想要它。

29、忽视基本概率:当你在怀俄明州听到马蹄声、见到黑白条纹时?精确描述误导了我们,让冷静的目光偏离了统计真相。科学里称这种思维错误为忽视基本概率。忽视基本概率是最常见的思维错误之一。30、赌徒谬误:为什么没有一种平衡命运的力量?人们相信命运具有一种平衡力量。这就是常说的赌徒谬误,但独立事件不存在平衡的力量。请你仔细观看,看你面对的是否是独立的事件一一不过这主要存在于赌场、彩票和理论书籍里。现实生活中这些事件大多有着相互联系已经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因此请你忘记命运的平衡力量(除了回归均值的情形)。

31、锚定效应:数字轮盘如何搞得我们晕头转向?现实生活中,锚定效应随处可见。科学证明,如果老师知道一位学生过去的学习成绩,就会影响他给学生的新论文打分。在这里,过去的成绩起了锚定的作用。

32、归纳法:如何把别人的钱弄进自己的口袋?我们大家都有由观察个体得出普遍适用的结论的倾向。一次例外就足以彻底否定一条经过上干次证明的理论。以我们存在的事实来说明将来我们也会存在,这是一个严重的思维错误——估计是最严重的。

33、规避损失:为什么凶恶的面孔比友善的面孔更容易引起我们注意?我们无法改变:恶比善更有影响力。我们对不利东西的反应要比对有利东西的反应敏感。走在大街上,一张凶恶的脸要比张友善的脸更容易引起我们注意。恶行要比善行更久地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当然也有例外:在事关我们自己的时候。

34、社会性懈怠:团队为什么会使人懒惰?社会性懈怠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在团队中个人的效率无法直接看到,而是与团队融合在一起的。社会性懈怠是一种我们让自己亏欠所有人的欺骗形式。这一欺骗大多不是故意的,而是不知不觉地发生的——就像马拉车一样。

35、指数增长:一张对折的纸为什么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当事关增长率时,请不要相信你的感觉。你的感觉是没有用的——请你承认这一点。真正有助于你的是计算器。或者,在增长率小时,就使用计算倍增时间的诀窍。

36、赢家的诅咒:你愿意为100欧元支付多少钱?请你记住沃伦巴菲特的建议"干万不要参与拍卖。"做不到?你是在一个无法躲开拍卖的行业工作?那你就确定一个最高价,从中扣除20%支付赢家的诅咒效应。请你将这个数字写在一张纸上,然后坚决遵守它。

37、基本特征谬误:千万别问一位作家他的小说是不是自传?在报刊编辑部有一条规矩“每个故事都要有人物”。基本特征谬误是指,系统性地高估人的影响,在解释某些东西时低估情境因素。不管戏剧多么让我们着迷,舞台上的人绝非孤立的,他们的表演离不开一个个情景。你若真想理解正在表演的戏剧,就请你不要只注重表演者,而是多关注他们的表演或舞蹈。38、错误的因果关系:你为什么不该相信仙鹤送子?相互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你要看仔细。有时两者之间因果恰恰相反,有时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一一就像仙鹤和婴儿一样。

39、光环效应:长相好的人为什么容易事业有成?心理学家爱德华李桑代克在近100年前发现了光环效应。如果某人的某个方面(比如美貌、社会地位、年龄)造成了正面或负面的印象,那么它将"普照"其他的一切,从而过度影响其总体印象。光环效应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特征。因此你要看仔细。请你排除醒目的特征。

40、替代途径:恭喜你赢了俄罗斯轮盘赌?替代途径是指,所有同样可能发生但没有发生的事情。风险从来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因此,请你时刻考虑你有什么样的替代途径。比起你通过无惊险的平凡途径获得的成功,别拿通过冒险的替代途径获得的成功太当真。蒙田怎么说来着,“我的生命充满不幸一一这些不幸大多没有发生。”

41、预测的错觉:水晶球如何歪曲了你的目光?“预言未来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一无所知的人,另一种是不知道他们自己一无所知的人。”哈佛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恩写道。专家不必为错误预测付出代价——无论是以金钱损失还是以失去好名声的形式。换句话说,社会给了这些人不受约束的预测的权利。

42、关联谬误:有说服力的故事为什么会误导人?我们为什么会掉进关联谬误的陷阱呢?因为我们会直觉地理解"和谐的"或"可信的"故事。卡尼曼由此认为,存在两种思维:一种是直觉、机械、直接的思维,另一种是有意识、理性、缓慢、有逻辑性的思维。只可惜早在有意识的思维开始之前,直觉思维就得出了结论。请你忘记"左半脑和右半脑"的说法吧,更重要的是直觉思维和有意识的思维之间的区别。直觉思维偏好可信的故事,作重要决定时不顺从它们对你是有好处的。

43、框架效应:言为心声?框架效应是指视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会对同样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反应。如果我们只关注整体的一个方面或少数方面,我们也是在顺从框架效应的规则。你要意识到,没有框架效应,你什么也不能描述。每个事实——不管你是从位朋友那儿听到的,还是在一份严肃的报刊上读到的一一都会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

44、行动偏误:为什么不行动光等待是种痛苦?在不明情形下我们会产生要做点什么的冲动,随便什么——不管它有没有帮助。之后我们会感觉好受些,虽然其实什么也没有好转——事实甚至往往正好相反。因此,如果情况不明。请你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直到你能更好地分析形势。你要克制自己。“人类的全部不幸就是他们不能安静地待在他们的房间里。”帕斯卡尔就曾经这么写道。在他的书房里。

45、不作为偏误:为什么你不是答案就是问题?行动偏误是不作为偏误的反面吗?不完全是。当形势不明、矛盾、看不透时,行动偏误就会插手了。此时我们倾向于做无用功,哪怕没有这么做的合理理由。而不作为偏误的形势大多是一目了然的:今天的行为可以防止未来的损害,但防止损害对我们的激励并不强。如果你不解决问题。那你等于就是在延续问题、加重问题。当然你就成了问题的一部分。

46、自利偏误:你为什么从不自责?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外因。这就是自利偏误。科学证明,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对自己为伴侣关系正常运转所作贡献的评价都高于50%。

47、享乐适应症:你为什么应该缩短上班路程?当我们的一段恋情破裂时,世界就崩溃了。受尽折磨者坚信,他们永远不会再感觉到哪怕一丝幸福了一一但平均3个月之后他们就又快活起来了。

48、自我选择偏误:请不要惊讶有你存在?当我们本身是样品的一部分时,我们必须注意,不要掉进一种以自我选择偏误著称的思维错误的陷阱中。我的男性朋友经常抱怨说他们公司里女性太少,我的女性朋友则经常抱怨在她们公司里工作的男性太少。这与倒霉毫无关系,因为抱怨者是样品的一部分。任何一个男人在一个以男性居多的行业里工作的概率都很高。女人也一样。

49、联想偏误:为什么经验有时让人变蠢?联想偏误:将相互毫无关系的事件联系到一起的倾向。联想偏误会影响我们作决定的质量。比如,我们倾向于不喜欢送来坏消息的人。英语里称这种现象为"斩来使综合征“。

50、新手的运气:假如开始时一切顺利,请务必多加小心?联想偏误的一种特殊情况错误地与从前的成功建立联系。从哪一刻开始就不再是新手的运气,而是天才呢?没有明确的分界,但有两条线索。第一,如果你长期比其他人成功,你可以认为,自己的才华可能起到作用,但你绝不能过于自信、自满。第二,参与的人越多。某人出于纯粹的运气长期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51、认知失调:你如何撒点小谎,让自己感觉好一些?狐狸有3种方式可以缓和这恼人的矛盾(失调),(1)它最终还是想办法搞到了葡萄,(2)它承认自己的能力不够,搞不到葡萄,(3)事后作出别的解释。最后一种情况人们称之为认知失调。

52、双曲贴现:及时行乐——但请只限于星期天?双曲贴现:一个决定离现在越近,我们的"情感利息"就越多。

双曲贴现,也就是我们受及时行乐的想法控制的事实,是我们过去的动物性的一种残留。动物不愿意为在将来得到更多奖励而于今天放弃一种奖励。及时行乐的诱惑力极大——尽管如此,双曲贴现也是一种思维错误。我们越能控制我们的冲动,我们就越能成功地规避这一错误。我们对我们的冲动控制越小——比如在酒精的影响下一一我们就越容易犯这个错误。及时行乐是个好主意——如果每星期一次的话。但天天享受,好像每天都是末日似的,却是不明智的。好,这本书的其它精彩文字图片,均在文后的下方,欢迎您来互动阐述您的想法,我把这本书非常实用的细节精华基本为您转述出来见上文,附加了小编个人对这本书所列逻辑思维及心理学科相关问题的初步理解,您可以点击文本复制粘贴为已所有,为什么我这样慷慨?因为无论你是否署名我的作品它都是我的思想和精神,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有时间后缀您的想法和问题。书后我们有找时间一起切磋学习,共同进步。解读总结到这里全部结束了,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本书再会!

作品精选

五、纠缠于沉没成本

你为什么应该忽视过去

电影很糟糕。1小时后我对妻子耳语说:“走吧,我们回家吧。”她回答:“肯定不行,我们不能白花30欧元买电影票。”“这算不上什么理由。”我抗议说,“30欧元已经花掉了,你在纠缠于沉没成本。”“你那没完没了的思维错误啊。”她说道。说到“思维错误”时她的嘴里好像含着什么苦涩的东西似的。

第二天召开营销会议。广告宣传的影响已经连续4个月远远低于预期了,我主张立即停止此事。广告部负责人用下列理由反驳我:“我们已经投入了这么多钱作宣传,要是现在停下来,那些钱就全都打水漂了。”他也是在抓住沉没成本不放手。

一位朋友被一段问题恋情折磨多年。那女人一次次欺骗他。每当他逮住她时,她都后悔不迭地回来,恳求他的原谅。虽然再跟这个女人维持关系早就没有意义了,他还是一次次接受了她。当我与他谈论此事时,他向我解释道:“我在这段恋情中投入了那么多感情,现在离她而去是错误的。”这是典型的纠缠于沉没成本。

每个决定,不管是私人的还是业务上的,始终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的。我们的设想,有可能兑现,也有可能落空。任何时候我们都可能离开选取的小道,并承担后果,比如中断项目。这种不确定情形下的权衡是理性行为。然而,在我们已经投入特别多的时间、金钱、能量、爱等因素之后,沉没成本令人难以放手、难以释怀。于是已经投资的钱就成了继续做下去的理由,即使客观来看坚持下去毫无意义。投资越多,沉没成本就越大,将项目继续做下去的理由就越充分。

股市投资人经常成为沉没成本的受害者。他们在决定是否出售股票时常以买入价作为参照。当股价高于买入价时,就卖掉股票;如果股价低于买入价,就抱住不卖。这是不理智的,绝不可以让买入价处处扮演角色。唯独有效的是股市未来的前景(和可选投资未来的行情)。每个人都会出错,特别是在股市里。纠缠于沉没成本的不幸,其关键就是:你投资一只股票亏的钱越多,你越是抱紧它不放。

为什么会有这种荒谬行为呢?因为人类想努力表现得坚韧,坚韧是我们发出的可信信号。我们害怕矛盾。如果我们决定中断一个项目,我们就在制造矛盾:承认从前的想法与今天不同。继续执行一个无意义的项目是在推迟这一疼痛认识。那样我们就显得更坚韧。

协和式飞机是一个亏本的国有项目的典型例子。即使英、法两个合作伙伴早就认识到了,永远别指望超音速飞机的运营,他们还是继续投入巨资——只为了保住国家的脸面。放弃就等于投降。因此纠缠于沉没成本经常也被叫作协和式飞机效应。它不仅导致成本巨大,而且还会造成后果严重的错误决定。越南战争被延长的理由正是如此:“我们已经为这场战争牺牲了这么多士兵的性命,此刻放弃将是错误的。”

“我们已经行驶了这么远……”“我已经读了这本书的这么多页……”“我已经花了两年时间接受这个培训了……”从这种句子可以看出,你是如此与沉没成本难舍难分。

有许多好理由支持你继续投资下去,但如果你只是因为舍不得已经作出的投资而决定继续做某件事,这就不是一个好理由了。理性的决定意味着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你已经投资了什么并不重要,唯独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

六、互惠偏误

你为什么不该让别人请你喝饮料

几十年前,正值嬉皮士文化鼎盛时期,人们经常在火车站和飞机场遇见身裹粉红色长袍的克里希那教派的教徒。他们会给每位匆匆走过的行人赠送一小束花。这些教徒言语不多,只有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仅此而已。但即使人们觉得一小束花没多大用处,通常也会接受它——人们不想无礼。如果你拒绝接受这份礼物,你会听到他们温和地说:“请收下吧,这是我们给您的礼物。”

当你在下一条巷子里将花扔进垃圾桶时,你会发现那里已经有几枝了。但事情并非到此结束。当你正在受良心的折磨时,一位克里希那派的教徒会主动上来与你搭话,要求你捐赠。这样做许多时候都成功了。这一募捐方式如此管用,因此许多飞机场都禁止这个教派的教徒进入。科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仔细调查了这一现象,发现人们几乎都不能忍受亏欠。

几年前一对夫妇邀请我和妻子去他们家吃晚饭。我们认识他们有一段时间了,他们和蔼可亲,但绝对不擅长交谈。我们想不出好借口拒绝,只得同意。果然,在他们家的那个夜晚无聊透顶。但我们还是觉得有义务,几个月后也邀请他们来家里做客。你来我往的强迫虽然带给了我们枯燥的夜晚,他们却显然不这么想,因为几星期之后他们又提出了一次邀请。我能想象,出于纯粹的互惠义务,很多人多年来定期相聚,虽然他们可能早就巴不得跳出这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了。

许多非政府组织都按克里希那教派的模式募捐——先赠予,然后索取。我曾收到一个自然保护组织寄来的信封,里面装满各种田园风光的精美明信片。附信中说,这些明信片是送我的礼物。不管我是否捐赠什么,我都可以保留它们。要将它们扔进垃圾桶当然需要一定的努力和冷漠。这种温和的敲诈,在经济界广为流行。例如一位螺丝供应商会邀请一位潜在的客户观看一场冠军杯赛。因为一个月后就是订购螺丝的时间了,不想亏欠的意愿如此强烈,客户屈从了。

互惠古来有之。它的基本含义是:“我帮你,你帮我。”我们发现那些食物总量变化很大的动物之间都存在互惠。假定你是猎人,有一天运气好,猎杀了一头鹿。肉很多,你一天吃不完。当时还没有冰箱,于是你就与你的群体成员瓜分了这头鹿。这样,当你有一天运气不好时,你也可以从别人的猎物中获得好处。这是一种出色的生存策略。互惠是风险管理;没有互惠,人类——还有无数种动物——早就灭绝了。

互惠也有可恶的一面:报复。紧接着报复的是反报复,然后你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耶稣曾经布道,要求将另一面脸也伸给攻击者,也就是打断恶性循环,但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互惠这一理念已经在我们脑中顽固地存在了一亿多年。

最近,一个女人向我解释了她在酒吧里为什么不让别人请她喝饮料:“因为我不想要这种跟他上床的潜在义务。”这样做很明智。如果下回在超市里有人主动跟你搭讪,让你品尝葡萄酒、奶酪、火腿或橄榄,你就知道你为什么最好是拒绝他了。

幸存偏误

为什么你该去逛逛墓地

不管雷托望向哪里,都能见到摇滚明星。他们出现在电视里,出现在画报封面、音乐会节目单和网络论坛上。到处都能听到他们的歌曲,摇滚明星无所不在,而且有很多。他们成功了。在无数吉他英雄的成功的激励下,雷托也组建了一支乐队。他也会成功吗?概率甚微。估计他也会与许多人一样,最终会走向失败音乐家的墓地。墓地里音乐家的数量要比娱乐节目舞台上的多几万倍,但从来不见有哪位记者去关心这些失败者——那些落魄明星除外。因此人们往往看不到失败者的墓地。

幸存偏误是指: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不了解现实的你(与雷托一样)对成功抱有一种幻想,认识不到成功的概率有多微弱。每位成功的作家背后都有100个作品卖不出去的作家,每个作品卖不出去的作家背后又有100个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每个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背后又有数百个抽屉里沉睡着刚动笔的手稿的写作爱好者。而我们总是听到成功者的故事,认识不到作家的成功概率有多小。摄影师、企业家、艺术家、运动员、建筑师、诺贝尔奖得主、电视制作人和选美冠军的情况也是一样。媒体没兴趣去刨挖失败者的墓地,这事也不归他们负责。这意味着:要想缓解幸存偏误,你就得了解这些。

在涉及金钱时你也会出现幸存偏误:一位朋友想创办一家公司,你也可以参与投资。你嗅到了机会:公司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微软公司。的确有可能你运气好,可现实又是如何呢?最有可能的情形是,公司根本成立不起来。还有一种可能是,3年之后公司破产了。3年后幸存下来的公司,大多数会萎缩为一家员工人数不足10人的小企业。你被媒体对成功公司的介绍迷惑了。可是,因此就不去冒险吗?不是这样,不过你在行动时一定要意识到,幸存偏误这个小魔鬼会像哈哈镜一样扭曲概率。

我们就以道琼斯指数为例吧。它由纯粹的幸存者组成。因为失败公司和小公司——也就是大多数公司——都不会出现在股票指数里。股票指数并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就像新闻不会报道所有音乐家一样。你也应该怀疑那些畅销图书和成功教练,因为失败者是不著书立说,不去演讲他们的失败的。

如果你本身就是“幸存者”的一分子,幸存偏误就非常麻烦了。哪怕你的成功纯属偶然,你也会发现你与其他成功者的共同点,并将它们诠释为“成功因素”。不过在逛失败者(人员、公司等)的墓地时你会发现,这些人经常也运用了他们以为的“成功因素”。

当足够多的科学家调查某种现象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中一些研究纯属巧合地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统计结果——比如喝红葡萄酒和长寿之间的关系。于是这些(错误的)研究立即赢得了很高的知名度。这就是一个幸存偏误。

幸存偏误意味着:你系统性地高估了成功概率。解决办法:尽可能常去逛逛曾经大有希望的项目、投资和事业的墓地。这样的散步虽然伤感,但对你是有好处的。

游泳选手身材错觉

哈佛是好大学还是烂大学?我们不清楚纳西姆▪塔勒布是位作家和证券交易商,当他下决心要想办法解决他的顽固体重时,他考虑过各种体育活动。他觉得慢跑者干巴巴的、可怜兮兮的;练健美的看上去肩很宽、傻里傻气的;打网球的人呢,哎呀,他们是高贵的中产阶层!但他喜欢游泳健将们,他们身材匀称、优美。于是他决定每周两次钻进游泳馆含氯的水里,好好练练。一段时间后他才发觉,他上了一种错觉的当。职业游泳者体形完美,并不是因为他们锻炼充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他们之所以成为出色的游泳选手,是因为他们拥有这样的身材。他们的身躯是一种选择标准,而不是他们运动的结果。

女模特儿为化妆品做广告,有些消费者就以为化妆品会让人变漂亮,但其实让这些女人成为模特儿的并非化妆品。这些模特儿天生丽质,因此才被选来拍化妆品广告。就像游泳选手一样,在这里,美丽是一种选择标准,而不是结果。一旦我们混淆选择标准和结果,我们就会产生游泳选手身材错觉。如果没有这种错觉,一半的广告都不会奏效。

不光惹火的身材如此。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学也是这样。许多成功人士都曾经在哈佛就读过,这是不是就等于哈佛是所好大学呢?我们不清楚。有的大学也许很烂,但它一样可以招收全世界最聪明的学生。我曾就读过的圣加伦大学就是这样的。它名声极佳,但课程(20年前)一般。尽管如此,出于某种原因——精心挑选的学生、狭窄山谷里的气候、食堂的饭菜……许多毕业生都事业有成。

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大打收入牌,在全世界赚足了人们的眼球。它先算给感兴趣的人听,一个MBA的收入平均会增加百分之多少。这一简单计算旨在表明,学费虽高,但短期内就会得到回报。许多人都上当受骗了。我不想硬说这些学校虚构出了这些统计数字,但它们的说法没有价值。不想拿到MBA学位的人,所走的道路截然不同于追求MBA学位的人。造成人们收入差别的理由有成千上万个,而不只是有没有MBA证书。因此这又是游泳选手身材错觉:将选择标准与结果搞混淆了。如果你考虑继续深造,请另找原因,别拿收入增长说事。

每当我询问快乐的人们他们的快乐有何秘密时,我常听到这样的话语:“必须保持乐观,不要悲观。”这些人似乎不承认他们天生就是快乐的人、倾向于在所有事情里看到积极因素。快乐的人不愿认识到,其实快乐大多是与生俱来的,在生活中恒定不变。因此游泳选手身材错觉也是自我幻觉。如果快乐的人还来写书,这一欺骗就完美无缺了。

为此,请你从现在起远离成功自助图书,它们百分之百是那些天生具有快乐倾向的人所著。书中从头到尾都是好点子,但读者不知道,这些点子对数十亿人都不管用——因为倒霉蛋是不写成功自助图书的。

结论:凡有人讴歌某种东西值得追求——强健肌肉、美貌、高收入、长寿、影响力、快乐,你都要看仔细。在跨入泳池之前,不妨先照照镜子。你要诚实地对待自己。

过度自信效应

你为什么会系统性地高估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俄罗斯女皇卡塔琳娜二世以淫乱闻名,曾与无数情人在她的床上颠鸾倒凤。她到底有过多少位情人?我在下一章告诉你。这里暂且谈些别的: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信赖我们的学识?让我们先来做个小小的试验吧:“请你估测女皇情人的数量范围,要让你的估测98%都是正确的——仅2%错误。”比如,这一范围介于20~70之间。也就是说,你估计卡塔琳娜女皇的情人多于20个,少于70个。

纳西姆?塔勒布曾经对我做过这个试验,他用这样的方式询问过数百人。有时是问密西西比河的长度,有时是问一架空客飞机的耗油量,有时是问布隆迪有多少人口。被问者可以自由选择范围,而且要像所说的那样,错误率最高是2%。结果惊人——40%的被问者估计的范围都是错的。率先发现这一惊人现象的是研究人员马克?阿尔佩特和霍华德?雷法,他们称之为过度自信。

这种现象同样适用于预测。对股市未来一年的走势或公司3年后预计营业额的估计就受这种效应的影响:我们总是系统性地高估我们的学识和预测能力——而且高估得很厉害。对于过度自信效应,重要的不是单个估计是否正确。过度自信会令你忽视你真正知道的东西与你已知的东西之间的区别。真正令人吃惊的是:过度自信效应对专家的影响比对非专家的影响还严重,一位经济学教授在预测油价的5年走势时会与非经济学家一样出错。只不过他这么做时过高地估计了自己。

这一效应也影响了其他能力:在询问时,84%的法国男人都声称自己是高出平均水准的好情人。没有过度自信效应时正好是50%——这符合逻辑,因为“平均”(准确地说是:正中)指的正是,50%在上面,50%在下面。

企业家就像想结婚的人:坚信自己不在统计之内。如果没有过度自信效应,工作上的积极性不会这么高。每个饭店老板都梦想开成下一家Kronenhalle餐厅或Borchardt餐馆——可大多数3年后就关门大吉了。饭店业务里自有资本的利润低于零,像患了慢性病似的。换个说法就是,饭店老板在系统性地资助他们的客人。

几乎没有哪个大项目会比原计划更快、更便宜地竣工。空客A400M运输机、悉尼歌剧院、3条戈特哈德隧道的延期更是令人难以置信。这个清单想列多长就有多长。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有两个效应在共同起作用。一个是传统的过度自信,另一个是项目的直接利益人在激励下低估成本。调研员希望拿到系列订单,建筑企业和供应商亦然,建筑业主感觉得到了乐观数据的支持,政治家们靠这样做拉选票。我们会在另一章简述这种激励过敏倾向。重要的区别在于:过度自信不是受到了激励,而是自然单纯、生而有之的。

让我们用3点说明来结束这一章吧:(1)不存在相反的不够自信效应。(2)过度自信效应在男人身上比在女人身上更明显——女人较少高估自己。(3)不仅乐观者会受到过度自信效应的影响,就连自称悲观的人也会高估自己——只不过高估的幅度要少些罢了。

结论:请对所有预测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当这些预测是由所谓的专家们作出的。请你在筹划任何事情时都从悲观的角度出发,作最坏的打算。这样你才会真正有机会,更现实一些地判断形势。

从众心理

就算有数百万人声称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成为聪明之举

你去参加一场音乐会,在十字路口遇见一群人,他们一个个仰望天空。你不假思索,也仰头观看。为什么?从众心理。音乐会期间,当表演到一个精彩段落时,一个人带头鼓起掌来,于是整个大厅里顿时掌声雷动,你也会跟着鼓掌。为什么?从众心理。音乐会结束后你去更衣室取你的外套。你看到前面的人将一枚硬币扔进一只碟子里,虽然更衣室的费用是包含在票价里的。你会怎么做?你恐怕也会留下一份小费。从众心理(有时被含糊地称为随大溜)是指:只要别人做什么我也跟着做什么,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换言之,越多的人认为一个想法正确,这个想法就更加正确——这当然是荒谬的。

从众心理是仅次于股市泡沫和股市恐慌的恶魔。在时装、管理技术、业余活动、宗教和节食里都存在从众心理。从众心理能让整个文化瘫痪——请想想邪教的集体自杀吧。

简单的所罗门?阿希试验第一次是在1950年进行的,试验显示了团队压力如何压倒健康的人类理性。试验时将不同长度的线条拿给受试者看,要他说出线条比起参照线条是更长、一样长还是更短。如果此人是独自坐在房间里,他会正确估计所有线条,因为这任务确实很简单。现在有7个人走进房间——全是演员,但受试者被蒙在鼓里。那7个人相继说出一个错误答案,虽然线条明显长于参照线条,却说它“更短”。现在轮到受试者回答了。30%的试验者会说出与前面的人一样的错误答案——纯粹是受到了团队压力的影响。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过去的进化过程证明了这一行为是生存良策。假设5万年前你与朋友们在塞伦盖蒂一起外出狩猎、采摘野果,忽然,你的伙伴们全都跑了。你会怎么做呢?你会停在原地,挠挠额头,思考你看到的是一只狮子还是没有危险的动物,只不过看上去像只狮子吗?不,你会跟在你的朋友们身后奔跑,能跑多快就跑多快。等你身处安全时,你可以事后再反思。谁不这么做,谁就早已从基因池里消失了。这一行为模式深深植根在我们体内,我们至今还在使用它。这一模式同时也用于缺少生存优势的地方。我想到从众心理能派上用场的唯一一种情况:比如你有一张陌生城市的足球赛的票,但你不知道体育馆在哪儿。这样,你只要跟在那些看上去像足球迷的人后面往前走就行了。

喜剧和访谈节目常会利用从众心理,在关键位置插入笑声,事实证明这会引得观众发笑。约瑟夫?戈培尔在1943年所作的“你们想要全面战争吗”的演讲,是最令人难忘的从众心理的例子。可是如果单独和匿名地询问,恐怕没有一个人会同意这一荒唐建议。

广告会有计划地充分利用我们拥有从众心理的弱点。当消费者的选择漫无头绪时(汽车品牌、洗涤剂、美容产品等的数量多得无法全面掌握,它们都没有明显的优缺点),在“你我”这样的人们出现的地方,它最有效。

当一家公司声称它的产品“销量最高”时,请你表示怀疑。这是个荒唐的说法。凭什么一种产品“销量最高”就应该更好呢?英国作家毛姆这样讲道:“就算有5000万人声称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成为聪明之举。”

纠缠于沉没成本

你为什么应该忽视过去

电影很糟糕。1小时后我对妻子耳语说:“走吧,我们回家吧。”她回答:“肯定不行,我们不能白花30欧元买电影票。”“这算不上什么理由。”我抗议说,“30欧元已经花掉了,你在纠缠于沉没成本。”“你那没完没了的思维错误啊。”她说道。说到“思维错误”时她的嘴里好像含着什么苦涩的东西似的。

第二天召开营销会议。广告宣传的影响已经连续4个月远远低于预期了,我主张立即停止此事。广告部负责人用下列理由反驳我:“我们已经投入了这么多钱作宣传,要是现在停下来,那些钱就全都打水漂了。”他也是在抓住沉没成本不放手。

一位朋友被一段问题恋情折磨多年。那女人一次次欺骗他。每当他逮住她时,她都后悔不迭地回来,恳求他的原谅。虽然再跟这个女人维持关系早就没有意义了,他还是一次次接受了她。当我与他谈论此事时,他向我解释道:“我在这段恋情中投入了那么多感情,现在离她而去是错误的。”这是典型的纠缠于沉没成本。

每个决定,不管是私人的还是业务上的,始终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的。我们的设想,有可能兑现,也有可能落空。任何时候我们都可能离开选取的小道,并承担后果,比如中断项目。这种不确定情形下的权衡是理性行为。然而,在我们已经投入特别多的时间、金钱、能量、爱等因素之后,沉没成本令人难以放手、难以释怀。于是已经投资的钱就成了继续做下去的理由,即使客观来看坚持下去毫无意义。投资越多,沉没成本就越大,将项目继续做下去的理由就越充分。

股市投资人经常成为沉没成本的受害者。他们在决定是否出售股票时常以买入价作为参照。当股价高于买入价时,就卖掉股票;如果股价低于买入价,就抱住不卖。这是不理智的,绝不可以让买入价处处扮演角色。唯一有效的是股市未来的前景(和可选投资未来的行情)。每个人都会出错,特别是在股市里。纠缠于沉没成本的不幸,其关键就是:你投资一只股票亏的钱越多,你越是抱紧它不放。

为什么会有这种荒谬行为呢?因为人类想努力表现得坚韧,坚韧是我们发出的可信信号。我们害怕矛盾。如果我们决定中断一个项目,我们就在制造矛盾:承认从前的想法与今天不同。继续执行一个无意义的项目是在推迟这一疼痛认识。那样我们就显得更坚韧。

协和式飞机是一个亏本的国有项目的典型例子。即使英、法两个合作伙伴早就认识到了,永远别指望超音速飞机的运营,他们还是继续投入巨资——只为了保住国家的脸面。放弃就等于投降。因此纠缠于沉没成本经常也被叫作协和式飞机效应。它不仅导致成本巨大,而且还会造成后果严重的错误决定。越南战争被延长的理由正是如此:“我们已经为这场战争牺牲了这么多士兵的性命,此刻放弃将是错误的。”

“我们已经行驶了这么远……”“我已经读了这本书的这么多页……”“我已经花了两年时间接受这个培训了……”从这种句子可以看出,你是如此与沉没成本难舍难分。

有许多好理由支持你继续投资下去,但如果你只是因为舍不得已经作出的投资而决定继续做某件事,这就不是一个好理由了。理性的决定意味着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你已经投资了什么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

作品后记

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

——爱默生

非理性有狂热说与冷淡说之分。狂热说源远流长。柏拉图的著作中有这样的画面:骑手驾驭狂奔的马儿。骑手代表理性,奔马象征情感。理性控制情感。如果控制不成功,非理性就会暴露出来。再看另一幅画面:情感是沸腾的熔岩,理性大多数时候可以将它们控制在盖子之下,但非理性的熔岩偶尔也会爆发。因此,非理性是狂热的。理性实际上是一切正常,它没有缺点,只不过情感的力量经常更强大。

这一非理性的狂热说流传了数百年。卡尔文认为情感是邪恶的,只有集中精力想念上帝才能阻止它们。情感的熔岩从其体内冲出的那些人是魔鬼。他们相应地会遭到迫害、杀戮。弗洛伊德认为情感(它)是受我和超我控制的。但这很少成功。虽有诸般强制,虽有诸般纪律,相信我们能够通过思考完完全全控制我们的情感,这是幻想——就像试图用意念控制头发的生长一样。

相反,非理性的冷淡说还很年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许多人询问应该如何解释纳粹的非理性。在希特勒政权中很少发生情感爆发。就连他自己的激情演讲也只不过是演员的精彩表演。没有情感的熔岩爆发,只有冷冰冰的决定导致纳粹主义的疯狂,对红色高棉也可以作类似的解释。这是因为理性吗?显然不是。这一定有什么不对头。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们开始清理弗洛伊德的荒唐观点,科学地研究我们的思维、决定和行为。结果,非理性的冷淡说就这样诞生了。它认为,思考本身是不纯洁的,是永远会犯错的,而且所有人都一样,就连高智商的人也会再三犯这些思维错误。这些错误不是偶然分布的。不同的思维错误会让我们系统性地跑向某个特定的错误方向。这让我们的错误可以诊断,从而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注意:是一定程度——不是完全。

产生这些思维错误的原因几十年都没弄清楚。我们身体的其他部位几乎都没有毛病——心脏、肌肉、呼吸、免疫系统,为什么偏偏大脑要接二连三地犯错呢?

思考是一种生物学现象。它就像动物的体形或花卉的颜色,同样都是由进化形成的。假设我们可以走回5万年前,抓住任意一位祖先,将他劫持到当代,送去理发店,随后将他塞进一套雨果•博斯牌服装中——他在大街上并不会引人注意。当然,他必须学德语、学开车、学习使用微波炉,但这些我们也必须学。生物学消除了一切怀疑:身体上的,包括大脑。我们是身穿雨果•博斯牌(也可以是海恩斯莫里斯牌)服装的猎人和采摘者。

但自那时以来发生了显著变化的,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环境。远古时代的环境简单稳定。我们大约50个人一群地生活在一起,没有值得一提的技术或社会进步。直到近1万年世界才开始发生急剧变化——出现了农业、畜牧业、城市和世界贸易,工业化以来环境的变化更是显著。今天任何在购物中心闲逛一小时的人,看到的人要比我们的祖先一辈子见到的人还多。今天如果有人说自己知道世界10年后是什么样子,我们就会嘲笑他。过去1万年我们创造了一个我们再也看不懂的世界。我们让一切更加完美,但也更加复杂,相互更加依赖。结果,我们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物质财富,可惜也产生了文明病和思维错误。如果复杂性继续增加——我们可以说,它会继续增加,这些思维错误就会更频繁、更严重。

例如:在一个猎人和采摘者的环境里,行动得到的奖励要比思考得到的多。闪电式的快速反应决定生死存亡,长时间的苦思冥想是有害的。如果猎人和采摘者的伙伴们突然开始奔跑,跟随他们跑才有意义——不去考虑他们是否真的见到了一只剑齿虎或只是一头野猪。一个一级错误(那是一种危险动物,人们没有逃走)的代价是死亡,而二级错误(不是危险动物,而人们逃走)的代价只是消耗几个卡路里。因此犯某种特定的错误,是值得的。谁的做法与众不同,他就会从基因池里消失。今天的我们是当时倾向于跟在别人身后跑的那些人的后代。只是,这一本能行为在今天是不利的。今天的世界奖励深刻思考和自由行动。谁曾经被股市套牢过,谁就能明白这句话。

进化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种理论,但却是一种很有说服力的理论。它解释了大多数思维错误——虽然不是全部。我们以下列说法为例:“每块妙卡巧克力上面都有一头奶牛。因此上面有奶牛的巧克力就是妙卡巧克力。”就连智者也不时地会犯这个错误。很大程度上未受文明影响的土著也会出这种错。没有理由认为我们的猎人和采摘者祖先就没有犯过这种错。有些错误显然是被输入了固定程序的,与我们环境的“突变”无关。

这怎么解释呢?十分简单,进化并非绝对意义上“优化”了我们。只要我们比我们的竞争对手更好(比如尼安德特人),我们就会原谅自己的这些错误。数百万年来布谷鸟就将它们的蛋下在其他鸟的巢里,由那些鸟将蛋孵化,并喂食小布谷鸟。这是进化(还)无法消除的一个错误行为——因为它显然不是十分重要。

为什么我们的思维错误这么顽固?20世纪90年代末,第二种类似的解释被分析出来了:我们的大脑是为复制设计的,而不是为发现真理设计的。换句话说,我们首先需要通过思考来说服别人。谁说服了别人,谁就确保了权力,从而确保了能够接触更多资源。这一资源接触反过来在繁殖和培养后代时又是一个关键优势。图书市场表明,我们进行思考主要不是为了发现真理。小说要比非小说类书籍好卖得多,尽管后者的真理含量要高得多。

最后,第三种解释:在特定情形之下,本能决定——哪怕它们不是十分理智——更好。所谓的启发学研究关心的就是这个问题。许多决定缺少必要的信息,也就是我们被迫缩短思考,使用大拇指规则(启发学)。比如,如果你感觉有不同的女人(或男人)吸引你,你应该娶(或嫁)谁呢?靠理性是不行的,如果你只信赖思考,你会永远单身。简言之,有时我们会本能地作决定,事后再说明我们选择的理由。许多决定(关于工作、生活伴侣、投资等)都是本能地作出的。之后我们再虚构出一个理由,它让我们感觉我们是清醒地作出了决定。比起科学家,我们的思考方式更像是律师。科学家追求的是单纯的真理,而律师精通于为一个已经确定的推论虚构出可能性最大的理由。

因此,请你忘记每本研究性管理学图书里都有介绍的“左半脑和右半脑”,本能行为和理性思考之间的区别要重要得多。两者都有其合理的应用领域。本能行为迅速、自发、节省能量;理性思考缓慢、费劲、消耗许多卡路里(以血糖的形式)。

理性思考当然也可以转变为本能行为。如果你练习一种乐器,你刚开始是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学,指挥每一根手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本能地掌握了琴键或琴弦:你看着面前的乐谱,双手像是自动在弹奏。沃伦•巴菲特阅读一份资产负债表,就像一位职业音乐家看总谱。这就是人们称作“能力范围”的东西:在我们拥有高超技能的地方让理性思考成为本能。可惜本能也会在我们达不到高超技能的地方发生——而且是发生在挑剔的理性能够正确干涉之前。于是就出现了思维错误。

非理性的冷淡说如此年轻,极少思维错误有通用的德语概念。因此我大多选用了英语概念。

最后还有3点说明:

第一,本书中罗列的思维错误的清单并不完整。

第二,这里谈论的不是病理学毛病。尽管存在这些思维错误,我们仍然可以自如地应付日常生活。一名犯了思维错误让10亿欧元付诸东流的首席执行官不存在被送进一家医院的危险。没有什么保健措施,甚至没有一种药物能让他克服这一错误。

第三,大多数思维错误是有相互联系的。你不该感到意外,因为大脑里的一切都是网状分布的。神经元的投射是从一个脑区传往另一个脑区的。没有一个脑区是独立存在的。

自从我开始搜集和描述思维错误以来,经常有人问我:“多贝里先生,你是怎么做到在生活中不犯思维错误的呢?”答案是:我做不到。准确地说我根本不想这么做。回避思维错误是很麻烦的。我给自己制定了下列规则:在后果影响可能很大的情形里(在作重要的私人或业务决定时),我设法尽可能理智和理性地作决定。我掏出我的思维错误清单,逐一核对,像一名飞行员使用检查清单一样。我为自己设计了一份便于使用的核对表,我可以用它来仔细检查重要决定。在后果影响较小的情形里(例如在作是买宝马还是大众汽车的决定时),我就会放弃理性地寻找最佳方案,而是听从我的直觉。清醒思考是奢侈的。因此,如果可能的损害较小——你无须绞尽脑汁,要允许发生错误,这样你会生活得更轻松。只要我们能够有一定把握应付生活,只要我们在关键时刻小心留神,我们的决定是否完美,其实并不需要太在意。

作品目录

自序

1、幸存偏误

为什么你该去逛逛墓地

2、游泳选手身材错觉

哈佛是好大学还是烂大学?我们不清楚

3、过度自信效应

你为什么会系统性地高估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4、从众心理

就算有数百万人声称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成为聪明之举

5、纠缠于沉没成本

你为什么应该忽视过去

6、互惠偏误

你为什么不该让别人请你喝饮料

7、确认偏误之一

遇到“特殊情况”这个词,你要格外小心

8、确认偏误之二

干掉你的宠儿

9、权威偏误

你为什么该藐视权威

10、对比效应

你为什么最好别找模特儿等级的朋友一起出门

11、现成偏误

你为什么宁可用一张错误的地图,也不愿没有地图

12、“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

如果有人建议你选择一条“先经历痛苦的道路”,你应该敲响警钟

13、故事偏误

为什么就连真实的故事也是骗局

14、事后诸葛亮偏误

你为什么应该写日记

15、司机的知识

你为什么不可以把新闻播音员说的话当真

16、控制错觉

你实际控制的少于你以为的

17、激励过敏倾向

你为什么不该按实际开销付钱给你的律师

18、回归均值

医生、顾问、教练及心理治疗师的作用令人怀疑

19、公地悲剧

为什么理性的人不去诉诸理性

20、结果偏误

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

21、选择的悖论

为什么更多反而是更少

22、讨喜偏误

你行为不理性,是因为你想讨别人喜欢

23、禀赋效应

请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

24、奇迹

不可能事件的必然性

25、团体迷思

共识为什么有可能是危险的

26、忽视概率偏误

累计奖金为什么会越来越多

27、零风险偏误

你为什么会为零风险支付过多

28、稀少性谬误

为什么饼干越少越好吃

29、忽视基本概率

当你在怀俄明州听到马蹄声、见到黑白条纹时

30、赌徒谬误

为什么没有一种平衡命运的力量

31、锚定效应

数字轮盘如何搞得我们晕头转向

32、归纳法

如何把别人的钱弄进自己的口袋

33、规避损失

为什么凶恶的面孔比友善的面孔更容易引起我们注意

34、社会性懈怠

团队为什么会使人懒惰

35、指数增长

一张对折的纸为什么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36、赢家的诅咒

你愿意为100欧元支付多少钱?

37、基本特征谬误

千万别问一位作家他的小说是不是自传

38、错误的因果关系

你为什么不该相信仙鹤送子

39、光环效应

长相好的人为什么容易事业有成

40、替代途径

恭喜你赢了俄罗斯轮盘赌

41、预测的错觉

水晶球如何歪曲了你的目光

42、关联谬误

有说服力的故事为什么会误导人

43、框架效应

言为心声

44、行动偏误

为什么不行动光等待是种痛苦

45、不作为偏误

为什么你不是答案就是问题

46、自利偏误

你为什么从不自责

47、享乐适应症

你为什么应该缩短上班路程

48、自我选择偏误

请不要惊讶有你存在

49、联想偏误

为什么经验有时让人变蠢

50、新手的运气

假如开始时一切顺利,请务必多加小心

51、认知失调

你如何撒点小谎,让自己感觉好一些

52、双曲贴现

及时行乐——但请只限于星期天

致谢

【逻辑思维】20180311 解读:《清醒思考的艺术》_第2张图片
【逻辑思维】20180311 解读:《清醒思考的艺术》_第3张图片
【逻辑思维】20180311 解读:《清醒思考的艺术》_第4张图片
【逻辑思维】20180311 解读:《清醒思考的艺术》_第5张图片
【逻辑思维】20180311 解读:《清醒思考的艺术》_第6张图片
【逻辑思维】20180311 解读:《清醒思考的艺术》_第7张图片
【逻辑思维】20180311 解读:《清醒思考的艺术》_第8张图片
【逻辑思维】20180311 解读:《清醒思考的艺术》_第9张图片
【逻辑思维】20180311 解读:《清醒思考的艺术》_第10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逻辑思维】20180311 解读:《清醒思考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