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木偶戏又称提线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客家人称吊线戏,早在明朝万历年间传入梅县,又传入普宁市,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现已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客家木偶戏是广东普宁民间艺人不断吸收、改造、发展而形成的汉族戏曲剧种。提线木偶造型精致、身高70公分左右,它与3条硬线和20多条1米多长的软线相连接,通过演员在高台上提线操纵木偶,把没有生命的木偶演“活”。木偶是用坚韧的木料加工成型后,采用变形夸张的手法,进行彩绘、装潢,使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木偶艺人不仅能使木偶的头部、手臂、肘、腕、指和腰腿伸曲灵活自如,还可令其眼、口张合生动逼真。表演时,可以令木偶开合扇子、穿衣、戴帽、斟酒、拿书、写字、开弓射箭等动作,一举一动,准确自然。而且,木偶的操作、唱腔对白、锣鼓敲打等全套表演艺术,均由一个艺人完成。艺人熟练的操作技巧,明快的曲艺唱腔,激昂的锣鼓点击,令人赞叹不绝。演出时,艺人舞弄木偶并以本地方言说唱,剧目古装现代兼而有之,其表演通俗易懂、亦庄亦谐、独特新颖,令人叹为观止。
客家人传承中原汉人的传统,比较信奉风水,迷信鬼神,客家地区木偶戏的繁盛与其民间宗教信仰息息相关。旧时客家地方神多庙多,寺庙多过学堂,神灵遍地,一般村子里都有祠堂庙宇、社王伯公。凡大小建筑、婚丧喜庆必请风水先生择良辰吉日。一年到头几乎都有婚丧嫁娶、岁时节令、各种神诞庙会、添丁发财等,这些活动都必须请戏班热闹一番,而最经济实惠的是请木偶戏班,以求降福、保平安。此外,普宁客家民众还赋予木偶戏一种特殊功能,客家民间认为百戏木偶为大,唯它能压煞。所以,木偶戏便在这种生存环境中繁衍生息起来。
客家民间木偶旧时的客家民间木偶艺人肩挑道具,走村串户,上门演出。这种木偶戏班,多为民间艺人自由组合,人数二三人为一班,有五六人到十多人不等。有戏做时则做戏,无戏做时则从事农业生产,也有在客家人“消蒸尝”(祭祀)时请去帮“吹嘀打”(吹奏祭祀乐曲)的。旧时,如请木偶戏班演出,有时由富家出钱,有时是集体(旧时多由宗族蒸尝)出钱,也有AA制由各家捐合的。讲定每本戏若干钱,在村下,演出地点则多在农祠堂、寺庙里,用竹篷、木板搭成戏台。
木偶戏在普宁客家聚居区,面向农村广大民众,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尤其在旧时的农村深受人们的喜欢,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在客家风情小镇里演奏客家木偶戏演出配乐以汉调为主,间唱客家山歌,对白用客家方言。演奏乐器有头弦、二胡、胡弦、扬琴等10多种。头像制作分生、旦、丑、公、婆、净等几个脸谱。同样操纵自如。其表演奇特传神,上天、入地、下海、降龙、伏虎、斗妖驱魔、奇术变幻等表演,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握笔、拔剑、跑马、射箭、梳头、斟酒、纺纱、甩发、驾车、吹笛、拉弦、摇扇、踢球等表演亦充满灵动奇特之感。因表演木偶的演员少、舞台小、道具少,加上其表演的剧目是传本戏和杂耍戏,经常活跃在客家风情小镇与周边地区,为百姓增添乐趣,带来更多的欢乐。
村民们在一块空地上,打上木桩,搭上木架,然后搬来一些床板、门板,便搭成了一个临时戏台。戏台离地面只有一米高左右。戏台四面有几根柱,柱要高出戏台三米左右。一块红色绒布遮盖了大半个表演台,露出一小块仅供木偶伸展的空间,其目的是:演出时,把操作木偶的演员全部遮住,只让观众看木偶的表演。乐器置于戏台的一隅,让乐手使用。木偶戏班用的主要乐器是胡琴、月琴、笛子、唢呐、锣、鼓。客家木偶戏,唱念采用说书加唱的形式,唱词多为7字句。演出剧目多是取材杨家将、岳家军和三国、水浒等演义小说中的故事,也有民间传说的《粱山伯与祝英台》、《陈世美不认妻》等。一般没有固定的戏文曲本,只靠艺人口授意传。
木偶戏表演也就几个演员(实际是木偶的操作者)和乐手。夜幕降临之际,乡亲们就陆续来到戏场:拿板凳的,拿椅子的,拿草席的,在戏台前择地而坐。当然了,矮的在前,高的在后,人们会自觉坐好。而此时的小孩子,三五成群地在人群中窜来窜去,没个停时。八点,锣鼓声骤起,胡琴、月琴、笛子、唢呐也合奏起来——这是演戏的前奏。走在半路的人们听到乐声,便加快步履,匆匆赶来。于是在戏台前,人们坐得密密麻麻,黑压压一片。
八点多,演戏正式开始,表演最多的有传统剧《两女拜寿》,还有《恩仇记》、《难中缘》、《宋江智取大名府》、和《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等。首先序幕:先让戏中所有的主要人物过一次场,也即演员们举着戏中人物出来与观众见见面。譬如,演《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演员就举着穆桂英、杨延昭、孟良、焦赞等木偶出来,在场上走一次,与观众见面。接着,就展开剧情。伴着乐声,演员们举着木偶出来,一边表演,一边唱戏。演员基本上都是男的,但他善唱:不但可以唱男声,也可以唱女声;不但可以唱老声,也可以唱嫩声;不但可以唱粗声,也可以唱娇声,而且都唱得自然、得当、动听。唱男声的唱得沧桑颤动,叫人听得如声入五内,在割着人的神经,令人印象深刻。演员操作木偶表演,也演得形、神兼备,动作灵活,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木偶戏,从娱乐鬼神,到娱乐自己,它以博大的文化胸襟和厚重的历史情感,进行自我总结和自我娱乐,是自然和人类发展的结果。木偶戏中所表现的,是家国之命运,是百姓之处境,是文化的积累与传承。木偶戏是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它倾注了鲜明的是非观、素朴的平民意识和人们对新生活的挚爱与追求,应当认真保护,让它永久传承。
一曲《折子戏》
歌词凄婉动人
歌声更是感人动听
听着
就仿佛身陷其中
凤冠霞衣
粉妆眉目
大红幔布扯开一出折子戏
我想起了家乡的木偶戏......
“方寸木偶雕出人生百态,几根丝线扯来悲欢离合”。数百年来,一代一代的傀儡艺人,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不断创新,在提线技巧上提炼出了:“走四台角、打四台角、整冠拍衣、撩袍端带”等整套表演程式。给傀儡戏伴奏的,是老辈的乐队团。音色甜美圆润,演唱细腻。那古老的乐器在老艺人的手中,总能奏起美妙的旋律。而如今,一批年轻的木偶艺人已开始慢慢成长。对于老艺人来说,能让普宁市百年古技不失传,是最大的愿望。
作为一个客家人,笔者希望,客家傀儡戏能够继续发扬光大,让更多的爱上它。
笔名:鱼吃猫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