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可能性的不懈挖掘——读 《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思考

对可能性的不懈挖掘——读 《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思考_第1张图片
你以为你长大了吗?

在洛杉矶市中心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里,一位名叫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quith)的小学老师,用了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创造了一间充满奇迹的第56号教室,感动了整个美国。

如果是以前,我翻开这本书的可能性不大,它颜值不高,翻译还让人略有不适。不过开卷有益,古人诚不欺我,读到第二章《寻找第六阶段》,雷夫的将理论融入实际的努力即使我决定细读此书。

“六阶段”是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中的观点,随着阶段上升,个人的人格也越来越健全,对人生的思考也更加开阔。

在我想来,这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人认识自我和了解环境,然后再回归,浑圆自身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解决问题需要了解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回顾反思四步。而将这四步运用到很多方面,都能够提供一些拨开迷雾的路径,对教育如是,对个人的发展也如是。

“六阶段”即是这种运用的反映,它先强调对自己的认识,然后将目光转向生活着的世界,再反思自我,以不断成长,不断突破。

雷夫做的工作,就是引导孩子摸索这种认识,而不是多数老师所做的,直接将这种认识灌输给孩子,没有经过咀嚼的食物,它的营养也难以被吸收。正如雷夫所说:

我的工作不是拯救孩子的灵魂,而是提供机会让他们拯救自己的灵魂。

不过也有问题,能有足够的辨别力意识到这是拯救自己灵魂的机会的人,并不多。

对雷夫的阅读不能不引起人的思考,特别是生活在我们这个教育大国的人。他的时代离我们不远,他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让我们忍不住反思,反思的范围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而具体到单个人的话题,似乎更容易代入。

其实,在读这本书时,我的脑海里就一直有一个问题:如果,我曾经有幸成为雷夫的学生,那么现在的我又会怎样?

现实没有如果,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机遇。幸运的是,我现在能读到这本书,那么是否说明,这份如果分出了某分之一跳跃到现实里?

闲话休矣。

越读这些事迹,越能感受到一种理想化。正是一些理想化的条件成就了56号教室的奇迹,这些条件包含客观而不限于客观。对于其他一些教育,它的不可或缺性则是来自理想化条件的欠缺,是对现实的妥协,和现实是共生关系。但并不代表一成不变,他们也等待改变,越将理想条件现实化,现实就会越理想。

而我也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从事这种努力,不是要献身教育,而是每个人的一生都处在“学校”里,一辈子都身处“教育”。我们通过改变自身,寻找以往丢失的可能性,就能够改变教育。

从何处开始?从习惯出发。

今年清明,我在家门前池塘边坐着,翻着这本书,瞅我哥钓鱼。这时候,有个十岁以下的小妹妹来了,耍着不知道哪里的方言,模模糊糊地和我们交流着。小妹妹五官挺好的,就是鼻子没有擦,我想,她妈妈一定没有来,后来他们走时,果然只有她爸爸在车上招呼。

我并非想说父母在孩子教育角色上的分工。因为后来,我脑子里一直有个场景,小妹妹的妈妈一次次帮她擦鼻子,纸巾扔了满地。终于妈妈嫌烦了,生气了,发火了,小妹妹也哭了,就知道以后要擦鼻子。又或者,没有人管她,直到有一天,在经历当众嘲笑后,小妹妹觉得很丑,很羞,哭了一场后知道了要擦鼻子。但,这两个明显都不是我们希望发生的情况,但发生的可能性很大。我们稍微回想一下,你的成长有多少是以愤怒和羞耻背书的?

怎样去避免这种不愉快的成长?话题即回到一开始的主题——习惯。以一种温和有效的方式养成习惯,就会很好了。不是一次次帮她擦拭,而是使小妹妹意识到要自己擦拭。

注意观察那些优秀的人,他们身上的好习惯不会少。而所谓的好家教,很大一部分是家长将自己的好习惯培养传递在了孩子身上,所以他们更习惯美丽,习惯思考,习惯突破自己。

习惯的力量很伟大,只要你开始习惯。

有关习惯,雷夫并没有说太多,这些都来自我和小妹妹的对话,但当时,《第56号教室的奇迹》正躺在我俩脚下。

以上,我说的很多都很虚,而雷夫写的书却很实,里面有很多小技巧,也有很多发人深省的句子,我很庆幸读到它,尽管现在还是嫌弃它的颜值,这本书值得更好的。

说到这里,大家还记得我之前的那个问题吗?

如果,我曾经有幸成为雷夫的学生,那么现在的我又会怎样?

我的答案是,如果在另一个时空里,我有幸成为雷夫的学生,那么,那个时空的我恐怕早已走过,此一时空我正在走的路。

但生活没有那么多如果,此刻经历的,正是我的人生。

所以,再来个绕口令:我希望,此一时空的我的将来时空的我,可以无憾于那个时空的我的将来时空的我。

嘻嘻。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可能性的不懈挖掘——读 《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