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四镇节度使、控疆万里的他,才能阻止安史之乱的爆发!

【一二二三 写正史的工科硕士】

文:李彦

长文干货预警!盗文抄袭必究!

身兼四镇节度使、控疆万里的他,才能阻止安史之乱的爆发!_第1张图片
安史之乱:盛世大唐的终结

天宝末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彻底将唐帝国从巅峰拉下神坛,作为唐代盛衰转折点,其起祸缘由历来众说纷纭。

追究这场浩劫爆发原因之时,人们也会考虑是否能够彻底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于是在查阅同时期史籍资料的时候,就会发现天宝年间,唐廷上下一批有识之士都已经察觉到安禄山的不臣迹象,而曾身负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方节度帅印、统精兵二十六万余、控制万里疆域的王忠嗣便是其中极有分量的一个。

王忠嗣在天宝五年接替战败的皇甫惟明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在原兼任朔方、河东节度使的基础上,担负起从陇右(今青海乐都)到云中(今山西大同)近万里唐廷北境的防护重责,堪称“近世未有也”。王忠嗣能够在名将辈出的开元天宝年间成为唐廷声望最隆的边帅,离不开三点关键的因素:将门虎子的背景、谋略过人的才干以及声威赫赫的战功。

原名王训的王忠嗣年仅九岁便遭遇了丧父之痛,其父王海滨于开元二年七月随左羽林将军薛讷出击吐蕃,在洮河大战中英勇战死。但不得不说的是,在功勋门阀观念仍较为强烈的唐中期,出身寒门的王海滨以死为其子提供了接触唐帝国顶层核心的途径,只不过这种以丧父为代价换取门票的交易谁也不愿意去承受。

身兼四镇节度使、控疆万里的他,才能阻止安史之乱的爆发!_第2张图片
中唐第一名将王忠嗣

洮河会战结束后,王忠嗣随前线捷报和王海滨战死的消息一同到达宫中,玄宗念其父功,为其改名并收养在宫中,陪伴时为忠王的唐肃宗李亨。得益于与未来太子一同成长所结下的情谊,王忠嗣成人参军后就有比一般将门二代更高的台阶,此后也因此更得玄宗信任。

然而古代皇帝与储君间微妙的关系,也令有太子靠山的王忠嗣在威名冠绝之时与玄宗之间产生了无法调和的隔阂,最终也因此失势。往严重方面来说,王忠嗣因复杂的东宫背景而被玄宗强硬抛弃间接促使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平叛时间帅才的缺乏也是“安史之乱”久剿未平的部分原因。

王忠嗣家族出于寒门,并非史书所撰太原王氏,但其家族世代出将,从五代起其先祖便为武人,而王忠嗣又自幼随李亨于宫廷中接受正规的教育,这种较于其他二代文武兼修的优势,为其今后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因此开元十四年他追随河西节度使萧嵩步入战场后便有勇有谋,既能单枪匹马闯入敌营、杀敌百余,又能调兵遣将、屡出奇谋震慑万里疆场。

身兼四镇节度使、控疆万里的他,才能阻止安史之乱的爆发!_第3张图片
唐玄宗:盛败的肇始者


新旧《唐书》中关于王忠嗣个人英勇有两处记载,一处是他到达河西三年后,即开元二十一年萧嵩被调回中央之际,主动请缨率领数百精骑突袭远在郁标川(今青海省东南处)吐蕃赞普的练兵大营,“斩数千人,获养马万计”

另一次忠嗣被接任河西节度使的杜希望提拔后,开元二十六年于新城再次与吐蕃交锋。王忠嗣于新城与吐蕃激战两次,在蕃军大举进攻、士卒惶恐之际,他单骑冲入敌阵,一人斩杀数百人,而后唐军跟进,大败蕃军。史书记载也许颇有夸张,但与吐蕃围绕新城展开的战役中,王忠嗣身先士卒可谓居功至伟。此战也为其在唐军中赢得善战的威名,玄宗大喜晋封其为左威卫将军,并升任河东节度使。

开元二十九年,王忠嗣转任朔方节度使同时兼任空缺的河东节度使。第二年即天宝元年,王忠嗣率军北上征伐逐渐兴起的奚怒皆,三战三捷,“耀武漠北,高会而还”,此后近半个世纪奚族再未南下扰边。此后获悉突厥内乱,便率部前往碛口威慑,离间突厥部落同时伺机进取,最终以极小的损失获取后突厥的覆灭,在其墓志碑文中记载道“龙荒绝贵种,大漠无王庭,恢武节而振天声,未有如公之比”。

身兼四镇节度使、控疆万里的他,才能阻止安史之乱的爆发!_第4张图片
安禄山:盛世大唐的毁灭者

天宝初年,在王忠嗣的镇守下,从朔方到云中近千里边境恢复平静,王忠嗣的威名也跃于唐军众将之首。天宝五年正月,王忠嗣兼任河东、朔方、河西、陇右四镇节度使,声望达致边将极点。这些威名的获得自然离不开王忠嗣的谋略和战功,但同样与太子李亨或明或暗的支持不无关系,王忠嗣在战场上一路顺风顺水的同时,也是李亨在朝堂之上的受宠相为映衬。

王忠嗣的具体战功上文只是略为提及,他的镇边战略思想和其他功绩百度一下便能查实,无须多言,笔者接下来将分析王忠嗣是如何失势,倘若一直驻守边防又是如何能够阻止安史之乱的爆发。

王忠嗣自幼入宫与忠王李亨一起长大,满朝文武、军营上下均知二人关系极为亲密。王忠嗣参军后作战英勇,时为忠王的李亨担心其命殒沙场,还曾向玄宗进言请求召回忠嗣,可见二人感情之深,而这般亲近的关系也将二人的政治命运紧紧的维系在一起。

身兼四镇节度使、控疆万里的他,才能阻止安史之乱的爆发!_第5张图片
唐肃宗李亨

开元二十六年,李隆基次子李瑛被废黜东宫储君之位后,立第三子忠王李浚为太子,改名李亨。就在李亨得到玄宗信任和认可的同年,王忠嗣也在新城与吐蕃激战从而扬名立万,两人各自在人生前途获得了关键性的成功。

而以仁孝年长为资本的李亨成为太子其实不过是唐廷政治斗争的妥协结果。本为太子的李瑛因武惠妃的馋毁以及李林甫的推波助澜之下被废,朝堂平衡打破导致东宫空缺,玄宗多方权衡后选择李亨为太子而非惠妃之子寿王李瑁,是玄宗对武惠妃、李林甫对张九龄等政治斗争后的平衡举措。

然而武惠妃和李林甫不甘如意算盘的落空,便多次寻机以扳倒新任太子,从开元二十六年到开元四年,即便各方阴谋诡计接踵而至,但是玄宗仍然十分信任李亨,李亨受宠信的数年,王忠嗣在疆场之上也是春风得意。

然而就在天宝五年形势突变。正月元宵之夜,李亨出游寻会太子妃兄长大臣韦坚,而后韦坚又与边将皇甫惟明同游,李林甫知悉此事后迅速组织罪状发起诘难,最终以太子休妻、韦坚获罪、皇甫惟明兵权交由王忠嗣(王忠嗣得掌四镇兵权,说明此时唐玄宗仍然十分信任李亨)而得以告终。然而此事过后李林甫又生一难,当年年底他指使手下诬陷太子企图谋逆,“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此事涉及颠覆玄宗统治即便最终查实莫须有,但仍然刺痛了唐玄宗内心最敏感的神经,最终的结果是李亨再次休妻,而妻妾杜良娣之父杜有邻的下场则是杖打身亡。

身兼四镇节度使、控疆万里的他,才能阻止安史之乱的爆发!_第6张图片
忠奸不分明的李林甫

李亨与王忠嗣关系密切在当时的唐廷上下可谓人尽皆知,唐玄宗也一直有意培养王忠嗣以待李亨继位后能够快速获得军方支持,然而王忠嗣战功过显、提拔太快,李亨又两次闹出疑似谋逆的大案,任唐玄宗如何心大此时对太子也会产生别样的情绪。而太子遭到了猜忌,第一个倒台必定是王忠嗣,只不过还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而已。

天宝六年,王忠嗣不配合董延光攻取吐蕃石堡城,导致久战无功,李林甫又抓住忠嗣“早与忠王同样宫中,我欲尊奉太子”的口实,趁机进谗。玄宗闻讯后大怒,召其入朝严加审讯,迫害几近致死,部下哥舒翰力保之下才得以存活。天宝七年被贬汉阳太守,第二年在转任汉东郡太守的途中暴毙,年仅四十五岁,中唐第一名将就此陨落。而遭受打击的李亨宫中生活更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直至安史之乱的爆发得以登基。

王忠嗣镇边一方之时,就对安禄山的狼子野心已有察觉,并曾上言希望引起唐廷警觉。而当王忠嗣被贬黜之后,由其部下哥舒翰和安思顺分别接任朔方、河西节度使,但此二人颇为不合,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相互攻讦导致安思顺归朝被诛,最终军马极强的朔方镇军马落入安禄山之手。

身兼四镇节度使、控疆万里的他,才能阻止安史之乱的爆发!_第7张图片
盛极一时的唐朝疆域

倘若王忠嗣不因李亨失势而被贬,继续掌握朔方、河东两镇节度使,保持着对安禄山的强势压制,就能避免“安史之乱”的爆发吗?即便叛乱爆发,凭借王忠嗣的军事才能和威望,统一调度各方兵力,能以较大优势快速解决叛乱吗?

笔者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历史是不容假设的,假设出来的历史除了能够满足少部分人的幻想快感外毫无意义。但我们做出猜想,即便王忠嗣天宝六年不倒台,李亨只要在与李林甫的争斗中处于下风,王忠嗣总有失势的一天。就算熬到“安史之乱”的爆发,看看高仙芝、封常清、安思顺等人的下场,便可知唐玄宗对这些边将毫无信任可言,只要忠嗣抵抗前期出现一点失误,等待他的结局仍然是斩立决。

既然我根本不觉得王忠嗣能够避免“安史之乱”的爆发,为何还要取这样的标题呢?

对,我就是骗点击的!(手动滑稽)

参考文献:

[1] 徐伟.王忠嗣研究[D].

[2] 朱华.试论王忠嗣御边[J].

[3] 王军.安史之乱与王忠嗣遭贬黜关系考[J].

[4] 陈明光.唐朝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权力状况析论[J].

你可能感兴趣的:(身兼四镇节度使、控疆万里的他,才能阻止安史之乱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