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读书笔记

作者:刘宝红

最佳实践是特定情况下的救命药,但不是万能药,不会放之四海而皆准。

解决基本面的问题。

第一章 供应链管理需要全局观

产品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复杂度:产品、组织和流程的复杂度是供应链成本的驱动器。

供应链降本三台阶:谈判降价(台阶一),导入精益生产以降低生产成本、借助电子商务以降低交易成本(台阶二),上升到价值工程、价值分析以降低设计决定的成本(台阶三)。

物流成本包括仓储、分销、运输、库存、供销规划、物料搬运、第三方物流等费用。

供应链是从客户的客户到供应商的供应商,供应链管理是对贯穿其中的产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管理,以最大化给客户的价值、最小化供应链的成本。

供应链管理三大领域:采购/供应管理(寻源)、生产运营管理(加工)和物流管理(交付)。

牛鞭效应: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信息流从最终客户端向原始供应商传递时,信息扭曲逐级放大,导致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

采购的地位提升,其重心从订单处理转为对供应商的战略管理。

没有了需求管理,很多需求一落地就是紧急需求,给后续的供应链执行带来很大挑战;没有系统的供应商管理,供应商层面的问题没有解决,导致订单层面的问题不断,供应商绩效在低水平徘徊。

干一遍没什么难,难就难在千遍万遍不走样。

从日常运营的繁杂琐事中上升到流程、系统的实质问题并改进。

供应链的一些根本问题,比如流程不健全、部门之间欠缺协作是商业问题,上了ERP也在那儿,甚至更严重:上ERP系统之前,你的敌人只有一个,即低效的流程;上了系统,你的敌人反而多了一个,不但要继续跟不合理的流程作斗争,而且要和不合理的系统作斗争。当流程不合理时,标准的系统就注定很难合理。

产品流的最大挑战不是生产、运输或仓储,而是供应链的透明度。实际就是信息流问题。

整个供应链上,从下级供应商到供应商、再到生产商,从总部到办事处再到客户,以及同一个公司的不同部门,大家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利益诉求会驱动局部优化的行为,而局部优化往往是以牺牲全局优化为代价的,最后又影响到局部优化。

有效协作的问题,从流程角度讲,就是有没有基本的流程、基本流程是不是畅通;从系统角度讲,就是有没有基本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否对接。

复杂度是供应链管理的大敌,是供应链成本的驱动器。产品标准化其实是降低产品的复杂度,从而降低产品成本。

部门、职能不同,对复杂度的认识也不同。每个职能、每个人都在增加复杂度。

力求简单的解决方案。

搁置问题不见得是件坏事。因为复杂的问题大都是系统,而系统有一定的纠偏功能,时间长了总会达到某种平衡。不理解问题,找不到根本的解决方案,此时尝试解决往往会打破平衡,让问题变得更复杂、恶化。

要容易理解,易操作,才能落地生效。

供应链的高度复杂度表现为库存高、交货时间长、反应欠灵敏、客户服务水平一般、供应链产能过剩。

闲人们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就给别人制造出很多麻烦来,比如把自己千方百计设计到流程中,层层“把关”;为了证明自己忙,做事反倒拖拉,一天能完成的,非用两天、三天。

对于本土的大型国企、央企来说,一没决心,二不懂技巧,注定是很难瘦身和打建伟大的公司和供应链。

当没有能力借助市场来有效获取、管理资源的时候,企业就会走向竖向集成的路,把外部资源变成内部资源,把市场调控变为内部调控。

企业的管理跟不上,重资产运作,投资回报率低,没有竞争优势,注定没法长久。在后工业时代,你很难通过重资产运作来替代供应链管理上的不足。在北美,这二三十年来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明确,公司走的是轻资产、专业外包的路。

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需要交叉并行,相互验证。

难就难在从一个烂摊子着手,在现有的框架上修修补补。推倒重来的革命方式看上去彻底,但大都欲速则不达;循序渐进的演进方式貌似缓慢,实则因系统的解决问题而一劳永逸。

想用革命的方式打破现有秩序,推倒重来就成了一厢情愿、不切实际的白日梦。

制约因素有好有坏,你不能一锤子敲碎,因为你还得靠它们来维持运作,除非是公司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少来点动不动就给供应链动大手术的方案,多来点实在的修修补补,把一件件小事做好,把一个个小环节理清。

几乎所有的供应链都是推拉结合。能预测的用推,不能预测的部分用拉。定制化程度越高,预测准确度越低,推拉结合点离最终客户越远。对产品的时效性要求越高,推拉的结合点就离消费点近。库存推到客户附近,提高了服务水平,代价就是很高的库存水平、很低的库存周转率。

解决一个问题的救命药,往往是造成另外一个问题的毒药。遇到兜售万能药的,一定要多个心眼。

解决方案可以从信息共享来,比如协同计划、预测和补货。

在工作中,每个人都可以在信息共享上做的更好,都可以做点什么。技术,即如何做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心态,即愿不愿做。

公司大了,各种官僚机制下,执行层自下而上推动改变的成功概率微乎其微;而决策层又很少能触及执行层的问题。

不能忽视的交易成本。比如订单管理,从请购计划到订单生成、下单、跟单、催单、验货、付款等。没有电子商务系统,采购员其实是把所有的订单都当做例外来处理,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资源。采购方花这么多的人力资源处理订单,供应商只能花的更多:采购方所做的每一件事,在供应商处都有对等的事;而且由于采购方的低效,供应商得花更多的资源来应对。比如付款环节,在很多公司,请购单、订单和交货单分属不同的系统,三个单据的数量、金额得手工对齐,经常出错;供应商拿不到货款,就得花更多的人力来提供额外信息,反复核实。这些都系统的增加了供应商跟我们做生意的成本,需要通过信息化来降低。

第二章 管好供应商,才能管好供应链

供应商管理三大块任务: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也叫寻源;管好供应商绩效,也叫供应商后评估;督促、帮助供应商,也叫供应商开发。

战略寻源和集中采购是一次性降本活动,比如当集中采购到一定程度,你就没法继续靠集中采购来大幅降本。

如果你的供应商不愿跟你做生意,那八成不是供应商的问题。供应商哪有不想做生意的呢?

采购方形不成合力,各部门的利益诉求不同,被供应商利用,分而治之,各个击破。

人人都在管,其实就是没人管。集体责任制就是没有责任制。

有没有统一的供应商KPI?怎样统计按时交货率?发问卷调查,给给分公司,让他们打分。为什么不在订单层面统计按时交货率呢?因为没法统计。这种其实没有供应商管理的KPI体系,有的只是一些人对供应商绩效的主观印象。供应商自然知道这些都是人的主观印象,他们的精力就花在让相关统计人士满意上,而不是真正的改进他们的组织、系统、流程,把绩效真正做上去。

政策不能代替管理。淘汰不能代替管理。战略供应商更需要管理。

长期合同是应对年度降本的有效手段。

供应商的大多质量问题,其实是由采购方不合理的设计、规范等造成。

通用忘了,作为全球最大的整车厂之一,自己就是市场,自己的所作所为,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行业,最终也害了自己。

按时交货率。计算方法很多,例如按件、按订单、按订单行等。一般用百分比。从概念上看很简单,实际操作上很复杂。

企业花在付款流程上的资源之多,部分也是信息化程度低的反映。

从整个供应链来说,VMI简化了双方的交易流程。把原来的多个订单整合成一个订单,大大简化了信息流和资金流,降低了交易成本。供应链上的库存节点越少,总体库存越低。

供应商过多有几个主要原因:分散采购、多样化设计、公司兼并。

集中采购的过程自然而然就整合了供应商。但是,它增加了控制缺降低了灵活性,取得了价格优势却往往降低了采购的响应速度、内部用户的选择余地。

集中采购有个度的问题。集中采购不是趋势,不能一条路走到黑。

设计标准化。减少不必要的设计多样化、采用标准件,以减少采购品种和供应商数量。需要设计部门配合,往往周期长,难度大。对方的理由往往是,多元化设计都是为了支持客户的需求。要确保合理的需求,不合理的应沟通后否决。谁来否决?如丰田的车门把手,迪尔农机的424种手套,汉王电纸书。

不要热衷于淘汰供应商。

不能随便雇几个高中毕业生来做。海外供应商的管理尤其如此。

厂房还是一样的厂房,设备还是一样的设备,工人还是一样的工人,通用没法生存,丰田却能。丰田生存系统,精益生产,全面质量管理,JIT准时交货等。通用要求供应商年复一年的降价,怎么降,供应商的事,说白了就是利润转移。结果导致大批供应商破产或宣告破产保护。丰田更多的采用帮助供应商改进生产流程、优化设计、降低浪费等方式,通过降低成本来降低价格。美国本土供应商的首选客户是日本汽车公司,其次是福特与克莱斯勒,最后是通用。美国汽车生产商与供应商之间戒心重重,互信度低,关系以短期为主,很难谈到长期战略合作。

很多供应链改进都是给飞驰的车子换轮子,就没有机会喘这口气。

第三章 从小采购到大采购,影响总成本

小采购围绕订单转,大采购聚焦供应商;小采购是供应导向,大采购是需求导向。要人才先行,提高采购管理能力。

采购管理发展的五个阶段:1.供料阶段,确保有料;2.价格阶段,采购节支;3.考虑总成本;4.需求管理,有效介入需求确定阶段,帮助做好设计、计划工作;5.全面增值。

像销售一样做采购。做得好的销售,其实也是解决问题的高手。他们在夹缝中生存,平衡本公司与客户的需求,做出艰难的抉择,展示了优秀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家都在盯着后端的供应,前端的需求管理就做不到位;需求管理不到位,后端执行的麻烦就更多;后端的麻烦多,前端的日子也就难过,就得花更多的精力来管理后端。但是,要把管理需求跟制造麻烦区分开来。

作为采购,如果能跨出一步,积极主动的与内部客户沟通,是增加价值的一种方式。

即便所有的预测都是错的,有预测也比没有强。

预测需要多职能参与,每个部门都得各尽其责。

预测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循环预测,逐渐逼近。

在向大采购迈进的过程中,国有企业的路最长,也最艰难。

外来者带来了采购方面的先进做法,内部员工带来本公司、本行业的经验。两者结合,效果更好。

“三无”管理层:没有系统的学过,比如在大学里作为专业来学习,或者经过系统的职业认证;没有系统的做过,比如在建制完整、流程和系统完善的大公司做过;没有总结提高过,现在却成了管理层,甚至部门的负责人,需要指导员工怎么做。

有些大型国企、央企在采购的集中化过程中困难重重,全公司范围的采购系统、流程和规章制度很难建立,一个原因就是公司层面的“三无”管理人员:总部的很多人没有学过采购,也没有真正在一线做过采购,现在要建立系统、流程和规章制度,告诉那些一线的分公司员工如何做采购,你就知道问题在哪里了。

让你成功的,往往也让你失败。

几种情况要避免:1.避免成为麻烦制造者、挡脚石;2.避免成为仆人;3.避免不给内部客户选择的余地。

要有干实事、干小事的实干精神和“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决心。

采购经理更重要的角色是一个外交官,用来平衡公司与供应商的关系。代表公司,让公司的内部客户得到他们应得的或需要的;代表供应商,让供应商的正当利益得到保护,避免公司内部客户虐待供应商。

集中采购:整合需求,降低需求端的复杂度,增加需求端的规模效益;整合供应,降低供应端的复杂度,增加供应端的规模效益。

要考虑财务部门是怎么衡量降价的。向财务部门的标准靠拢,尽管可能增加工作量,却可以省掉很多麻烦。

你可能感兴趣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