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99%的劣质勤奋者!

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的唯一界限,就是认知。


不做99%的劣质勤奋者!_第1张图片


01 迷茫不是你的错

迷茫真的是一个生理性问题,尤见于20多岁的年轻人,为什么30多岁以后就好了?因为迷着迷着就真的盲了,被同质化了,也就看不见了。

如果你刚刚毕业,对前途命运、职场规划等等一片迷茫,很容易就被别人的建议淹没了……

爸妈说:去考公务员!一辈子安安稳稳,吃喝不愁!

学长学姐说:去大公司!培训体系完善,待遇好!

闺蜜说:女孩子还是家庭最重要了,我准备毕业就结婚。

男朋友说:没事,我养你………………

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貌似正确的理由,但关键是这是你想要的吗?你又想要什么?

估计你没想过。

迷茫是大多数人的通病,有的人自愈了,有的人到老也就妥协了。而这也是目前教育最悲哀的地方,教育体制本身只重视批量化生产,却不尊重个体差异,我们从来都不认识自己,自我意识一直都是被压抑的,有一天它终于醒了,可是看不清前面的路,于是开始迷茫了。

02 试错才是最大的谎言

人生导师总说:年轻人,你们最大的成本就是时间!去试错啊,不要害怕走弯路!然而,360行都要去尝试的话,估计得下辈子了。

所有人都知道职业规划很重要,然而真正着手去做的人少之又少。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事情,一方面,你的职业选择会影响之后二十甚至三十年的生活,另一方面,在你最需要做选择的时候,你却什么都不懂!问题就这样拖下来了,大多数人便任由高考时一个不那么严谨的选择买断自己仅有一次的人生!

然而如何做好职业规划呢?前提是你必须了解行业属性,一般来说,我们将行业分为以下三种:


不做99%的劣质勤奋者!_第2张图片


支柱性行业:在体制不作出调整时,相对稳定,内部凭关系晋升,收入的上升空间十分有限,在全球互联网化的大背景下,铁饭碗未必有你想象的那么美好。

功能性行业:顾名思义,是为了解决人们的特定需求而存在的,技能越精深,你的经验就越值钱,但同样也要受到互联网冲击,因为大部分程序性工作都正在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美国最顶尖法学院毕业生也同样面临着就业难题,学历和知识不再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

催生型行业:并非指某一种具体行业,而是这一类行业的特征便是发现用户需求,并满足需求。比如海外留学服务、深度旅游、健身教练、新媒体运营等等。

毫无疑问,我们正处于一个由互联网社会向智能社会转变的阶段,如果仍然固执地从事传统行业,甚至夕阳行业,那么就算你每天加班到凌晨两点,也是徒劳的。

因为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带来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20年前就投身互联网行业,现在早已成为大咖,早期的淘宝卖家现在已是千万身家,2012年就注册公众号的话,现在应该也财富自由了吧。

03 最好的岗位并不存在

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盈利模式,但无论哪种模式,底层逻辑都是相同的,职位都分为业务性、服务性、和支持性,每一种岗位的职业天花板也是各有高低。

如果把业务流程比作蛇的话,那么各个岗位的分工也大不相同:

蛇头:获取流量和用户关注,走在与用户交流的第一线,能够精准定位用户需求,例如销售、市场。

蛇身:消化流量,与用户进行协调、沟通,负责留存,比如运营、客服、社群。

蛇尾:保障业务稳定,专业性更强,比如法务、财务、技术等等。

曾鸣老师在《智能商业20讲》中也指出:在未来商业模式,客户第一是起点。谁能够精准了解用户,具有高度市场敏感性,也就具备更多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04 别把努力用错了地方

这一部分可以用著名的冰山模型来概括:一个人的职场价值包括知识技能、能力和天赋秉性三方面。

其中知识与技能是显性的,也最容易观察和学习,这部分是大多数人耗时最多、见效明显,但也是最不可持续的,一个职场新人花费一两年的时间就能搞定。

能力是较为深层次的,先进的技术每天都在不断更新,然而能力确是可迁移的,通用的,它适合于任何岗位、任何行业,比如逻辑表达、沟通协调、领导力等等。

一个人成年后几乎无法改变的就是他的天性,包括价值观、性格和动机。对于成就感驱动的人,能帮助他人就是自己最大的价值,而对于权力驱动的人,掌控全局、获取资源才能体现自身价值。

真正的努力应该是把精力用在刀刃上,如果一份工作能够最大限度符合你的天性,培养你的能力,那么就是最好的工作。

最后分享一句话:趋势>行业>公司>老板>个人能力,按照这个逻辑去做选择,虽然不那么舒服,但红利终究是你的战利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做99%的劣质勤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