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中的改变,总是来得比比想象中要慢
兜售预期与方法的人,我称为“卖门票的人”。
”你有病,我有药“的打法,充斥新媒体。
实质,有多少是”医源性损伤“--标题党,方法论背后,
其实是贩卖各种人所特有和偏误的集合。
”线性预期“--21天后,你就变样了。
”时间管理“--时间一经管理,问题就能解决。
”GTD培训“--收集一切,人就能高效。
我并不是说,培训都是无效,
而正在的偏误在于,以为买了演唱会门票,就可以去上台演唱。
卖给你门票之后,你至少是有了”入门“的资格,仅此而己,
离你”登堂入室“的距离,还有好长好长。
在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后的20世纪60年代。
就己经开始有人在设计日后人类在月球的房屋设计。
甚至在火星上生活的环境服饰。
而因为当年《2001太空漫游》小说的热销,
我们预期2004年有第一个克隆人,2002年己经可以在太空遨游。
小孩子还在学习《星球大战》中的绝地武士挥舞手中的光剑,
只可惜搭载的飞船在50年后,仍未问世,而沦为屠龙之技。
意识与思维,总是可以比行动快跑不止一个世纪。
更可怕的是,大脑分不清“真实”与“虚构”。
你可以仔细想像一下,你三岁时与父母一起过生日的情景。
或者那些与父母一起游玩的瞬间,
奇怪的是,你可能没有办法记得住自己模样,
你却可以在记忆当中重构“自己”,甚至看到"自己"的模样。
而真实是,你不可能看到或记得自己三岁时候的模样。
记忆的真相,是重构体,而不是刻录体。
将”真实世界”投射在“虚拟世界”当中,
而虚拟世界提供的记忆重构,又调用大脑中的记忆。
每一次重构,就可能有遗漏、缺失、扭曲、错配。
当记忆面向未来,我们可以展开各种的幻想。
比如,大脑会将现在看到的书,成功的人,未来的自己
当成是自己己经学会、己经做到、或者己经掌握的技术。
学过编程的人,会明白到一个道理,
你可以用笔在大脑中虚拟整个Module的运行,
但是一旦放下书本,去动手亲自做,往往就会思路打结,Bug不断。
大脑善于运算,也善于重构,却会丢失细节。
而“魔鬼”往往就存在细节当中,
不动手去做,就无法亲自Debug.
不管你有多好的老师,多好的一手资料,多好的智力水平。
期待中的改变,往往会比你想像中来得晚。
原因就是,你获得了别人的模型,
但是运行的逻辑,仍然需要在你自己的大脑当中一步步织网,
遍历错误,Debug那些未能理顺的逻辑,厘清上下层关系。
让知识的”种子“真正在自己的体系里面真正的生根发芽。
单纯购买培训与知识的动作,
只是为了这颗”种子“付费,而”种子“却不会自动生根发芽。
基于Debug的理念,要做的事情更多是重复性而且需要耗费大量心力检查的工作。
迭代说得容易,然而认错-找Bug-改变流程,却比输入难多了,
因为输入只是”付费与接受“,而Debug是”剪枝与重构“。
因为错误总是改不完,力臻完美需要时间埋单。
基于这个理念,我们就可以找出很多新时代特有的症结。
1.对自己一生所能做的事情需要精简。
既然魔鬼存在细节当中,学到了,还需要长时间的Debug工作,与体系建立补强。
这背后的时间,不可能是21天,而是N个1万小时,那么最好的策略,
是选定一个领域,深扎进去,将细节弥清,成为专家。
谨慎地看待自己的选择,不要让别人的成功去轻易改变你的剧本。
时间成本,要加要At Least 10000小时和N倍的冗余系数。
2.重要的不是老师,而是你的自学能力。
互联网与新媒体的盛行,给予了很多人贩卖知能技能”门票“的机会。
老师与导师贩售给你的是”技能“的入场券,
在花费了不少的钱财后,我才贸然发现,
大脑看不见真正的时间成本与冗余系数,要学会一门”手艺“与”技能“。
好老师与坏老师的差别,可能只能作用20%不到的差别。
而真正的80%需要你自己在应用中不断完善细节,
当中所要参考的书籍与资料,要碰到的失败与试错,
要让”种子“真正在自己的土壤里真正的”生根发芽“。
除了要有”绝知此事的勇气“,还要有”躬行不缀“的动力。
在买过了几十枚价值不菲的”种子“之后,
我才明白到Debug的意义。
3.找好的老师前,先预算一下,你有多少时间可以利用。
网络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似乎很吻合,
但当比特的价格下降后,稀缺的就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人的精力极限。
”弃坑“是最可惜又最常见的情况,正因为知识的廉价,稀缺不再。
”始乱终弃“,”风口选择困难症“
”起了大早,赶了晚集“的事情,依然在天天重演。
选择越多,反而应该是越审慎去选择,
可以重复播放的是比特流,无法倒带重演的是你的人生时间。
以有限去博取无限,不正是”愚者之熵“么?
变化不代表发展,
时代不停在变,很多事情变了。
但更多的东西一直没变,只有换了马甲。
正如电视时代、登月时代、到互联网时代。
我们的畅想的那些东西一样,
更重要的是,人的生理、心理、天性没有变。
那么,贩卖预期的人就一直会存在,
因为改变那么难,Debug那么苦,
谁会做愿意做“清道夫”与知识阻塞“搬运工”呢?
”门票“买了那么多,没时间看完又何苦呢?
”表演“看了那么多,没机会亲自上阵又有何意思?
小孩有天生的梦想,拥有自己的舞台,无所顾忌。
成年人,望而却步,走错片场,生畏舞台。
阿杜曾是新加坡”搬砖“的苦力工,却始终没有忘记过舞台梦想。
”是你让我看到生命这东西,四个字“--坚持到底。
或者努力一生,也无法登台演唱,那么至少获得一个资格”做个司仪“。
上台讲上几句,遍历一下你想要的一切,沉浸一下当下的氛围。
不也正是最好的人生体验么?
更何况,这个舞台说不定是个大联欢晚会,
”下一个轮到你上场了“。
与其多想,不如苦练,至少有了专业水平,才不至于贻笑大方。
而有的人,还在纠结买哪一场,入哪个门,是安静的做个粉丝,还是争取上门演唱。
纠结完,一生也就过去了。
这不怪谁你,因为门外像你兜售门票”黄牛“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