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眼阅世之022:小确幸

巫眼阅世之022:小确幸_第1张图片
小确幸

上有个读者的名字叫“小确幸”,估计是我的学生。但这么多年来,他们总是喜欢用网名作隐身衣,有时也有沟通,问各种奇葩问题,但永远是他们在暗处,我在明处。我已经习惯了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从来不去问你到底是谁。

一开始,我并不知道这个“小确幸”的意思,以为是时下小孩子的独创,他们就是喜欢各种奇葩的名字呀。后来才知道,它是源自由翻译家林少华直译的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中的一种说法,意指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和稍纵即逝的美好。据说这个词已进入了《现代汉语词典》。

巫眼阅世之022:小确幸_第2张图片
小确幸

这么一科普,顿觉有种妙不可言的美好,不由感慨,对于时尚所散发出的荤腥味儿,年轻人永远具有小狗一样本能敏锐的嗅觉。

记得某一期的《山西青年》上出过一份有趣的心理年龄测试题,题目就是解释当下的“网络热词”,诸如“酱紫”、“ORZ”、“屌丝”、”打酱油“、“人艰不拆”、“不明觉厉”、“地命海心”、“十动然拒”、“喜大普奔“等,然后逐项打分,以此来推断你的心理年龄。当你有许多词听不懂了,说明你,真的——已经——老了。

有一次去武汉开会,和一个学术妈妈同住,她儿子在美国读书,给她在微信上发了个笑话,说自己“笑尿了”。她说,我儿子是不是去了美国变坏了?怎么会这样说话?什么是“笑尿了”?我说,不是你儿子变坏了,而是你变老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小时代”,做不了英雄,也注定要荒废了英雄梦。是谁说的,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不确定。在混沌时代的洪流里,所谓不着边际的渺茫幸福在哪里?由什么组成?也无非是一些“小确幸”,也幸好还有“小确幸”,以此来慰藉这灰色的,想过不想过的,鸡肋人生。或曰,自我麻醉,不然,还能怎样?

正如黄耀明的歌中所唱,他们住在高楼,我们躺在洪流,不为日子皱眉头,答应你,只为吻你而低头。

我由一个鸡汤过敏症患者转变为一个煲鸡汤的人,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不幸还是大幸,提升还是堕落?我不知道,但有时候觉得,这世道离了鸡汤还真是不行,突然就理解了那一大堆可劲儿煲鸡汤的人,不过,别忘了,永远有——段位。都说鸡汤有毒,但好鸡汤本质上就是一副好药方,一样有药到病除的奇效。

据说小确幸就是这样一些东西:


巫眼阅世之022:小确幸_第3张图片
小确幸

摸摸口袋,发现居然有钱;电话响了,拿起听筒发现是刚才想念的人;你打算买的东西恰好降价了;完美地磕开了一个鸡蛋;吃妈妈做的蛋炒饭;排队时,你所在的队伍动得最快;自己一直想买的东西,但是很贵,一天你偶然在小摊儿上便宜地买到了;当你运动完后,喝的冰镇透了的饮料——“唔,是的,就是它”……

如果愿意,这个单子可以无限制地列下去。但是之前,我的视角可不是这样的。比如摸摸口袋,发现居然有钱——好可怜,才这点儿钱,这要怎么花才够?比如电话响了,拿起听筒发现是刚才想念的人——唉,可惜不在身边,想也是白想;比如打算买的东西恰好降价了——也只是降价的时候才买得起啊;比如完美地磕开了一个鸡蛋——这算什么,别人都会做满汉全席呢;比如吃妈妈做的蛋炒饭——好像没有以前做的好吃了吔;比如排队时,你所在的队伍动得最快——千万别轮到我的时候又下班,总是白等;比如自己一直想买的东西,但是很贵,一天你偶然在小摊儿上便宜地买到了;——说不定是假的呢,真可以这么便宜吗?比如当你运动完后,喝的冰镇透了的饮料——“唔,是的,就是它”——待会儿不会拉肚子吧?

曾经有一篇在微信上疯传的热文叫《你永远有两个机会》,讲的是一个年轻人自从获悉自己被海军陆战队选中的消息后,便显得忧心忡忡。在加州大学任教的爷爷见到孙子一副魂不守舍的模样,便开导他说:

“孩子啊,这没什么好担心的。到了海军陆战队,你将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内勤部门,一个是分配到外勤部门。如果你分配到了内勤部门,就完全用不着去担惊受怕了。”

年轻人问爷爷:“那要是我被分配到了外勤部门呢?”

爷爷说:“那同样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美国本土,另一个是分配到国外的军事基地。如果你被分配在美国本土,那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那么,我若是被分配到了国外的基地呢?”

“那也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被分配到和平而友善的国家,另一个是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如果把你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国家,那也是件值得庆幸的好事。”

“爷爷,那要是我不幸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呢?”

“那同样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安全归来,另一个是不幸负伤。如果你能够安全归来,那担心岂不多余。”

“那要是不幸负伤了呢?”

爷爷说:“你同样拥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依然能够保全性命,另一个是完全救治无效。如果尚能保全性命,还担心它干什么呢。”

年轻人再问:“那要是完全救治无效怎么办?”

爷爷说:“还是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作为敢于冲锋陷阵的国家英雄而死,一个是唯唯诺诺躲在后面却不幸遇难。你当然会选择前者,既然会成为英雄,有什么好担心的。”

其实类似的道理用我们中国老掉牙的故事来讲或许更简洁,一个是说有个老太婆有两个女儿,一个卖伞一个卖扇,另一个是说一个鞋子推销员到了一个所有人都习惯打赤脚的岛上, 接下来的情节多数人都听腻了,少数没听过的自己用脚趾头想想就知道答案了,所以就不用我赘述了。

如此一来就会发现,凡事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区别只在于——心态。

如果幸福是时不时需要摁“确认”键的话,那么,“小确幸”就是这样的一个按健,一种简单的快乐。

对于多数女人来说,幸福常常是无关宏旨的具体、微小、琐碎的点滴。从另一个层面说,让多数女人远离宏旨,只与“小确幸”为伍的时代,才是一个正常、健康的好时代。

因此,当老妈在电话里喊,快回来,明天吃腥汤素饺呀;当老草吃嫩牛用土豪的方式给我砸过来一个大红包;当老西说,我们又开辟了一家价廉物美的“吃货”根据地;当我的叽歪文又一次被推上了首页;当帕维尔忧心忡忡地说,Maly misiu,你那里有太多“Smog”,我要带一个防毒面具给你……

这,就是我的,暖暖的——“小确幸”。

你可能感兴趣的:(巫眼阅世之022: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