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中大淮安”之泗洲及祖陵轶事(上)

说在前头:

拉拉藤讲述“明史中大淮安”,主要依据张廷玉编撰《明史》。在涉及相关历史事件时会综合网络上有关资料和图片,无意冒犯全文或图片作者版权,在此致谢。拉拉藤所述“淮安”与 明史中“淮安”是两个地理概念,今日“淮安”既包含明史“淮安”也包含“清河”“泗洲”等相关区域。

所写文字纯个人观点,欢迎看官拍砖。

粗览明史,便可感觉到今日大淮安所辖的区域,在《明史》中频繁出现,凸显出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黄仁宇在《明代的漕运》中曾列举明朝最重要的十多个城市,淮安为其一。且不论淮安在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地位,仅是作为地理概念,它就应当与凤阳、南京、北京相提并论。

各位看官请见《明史》卷一《本纪第一  太祖一 》第一节: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讳元璋,字国瑞,姓硃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文中依此讲述了明太祖朱元璋(下简称“朱太祖”)的庙号、名讳、籍贯、祖辈,尤其出神入化地描述了太祖孕育出生时候的异象,以及长大后出人拔萃的长相。

“明史中大淮安”之泗洲及祖陵轶事(上)_第1张图片

第一句话中就提及了今日大淮安范围内的“泗州”,淮安诸君皆知,盱眙明祖陵,所以此处不再赘述。大致意思是,太祖的祖籍是徐州沛县人,后来迁徙至句容,再迁徙到泗洲这个地方。太祖的父亲 朱世珍最终迁徙到了濠州的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定居下来。太祖父亲生了四个儿子,太祖是老四(古人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就是家里的小儿子了。

至于太祖出生异象,实不为奇,中国几千年来圣人君王都有此等惊天地泣鬼神的背景,只有这样才能表明其出生不凡、顺应天时、应运而生。可以稍关注的是太祖长相“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初读似乎觉得没啥,甚至还感觉身材雄伟、一表人才。再细细揣摩“奇骨贯顶”四字,哎呦妈呀,谁家孩子长这样啊!见下图,这是古今以来广为流传的太祖真像,这撅下巴就已经够奇葩了,真不知道贯顶的奇骨是啥东西了。至于太祖究竟啥样,世人有很多说法,此处拉拉藤分享延伸阅读:倪方六“帅哥还是丑男:揭开朱元璋长相之谜”。

“明史中大淮安”之泗洲及祖陵轶事(上)_第2张图片

接着说“泗洲”,明代的时候“泗洲”还不是咱们大淮安的,当时属于凤阳府。作为太祖的祖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自然给太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而根据拉拉藤观察,泗洲处在大明王朝黄金三角区域的核心范围内。为什么这么说呢?见下图。那时候的应天府(南京)是大明王朝的政治中心,凤阳府则是大明王朝的政治副中心,在那建立中都,而淮安府虽称不上经济中心,但作为经济副中心和南船北马的交通中心则一点不为过。加之,太祖的祖辈父辈均死后均葬于泗洲,后代能为皇帝,不管怎么说,这祖坟是埋对位置了。太祖最后决定在此修建祖陵,既是认为此处为皇兴之地,也算是在让祖辈叶落归根了。

“明史中大淮安”之泗洲及祖陵轶事(上)_第3张图片

那么这位于泗洲的明祖陵修建于何时呢,又发生过哪些事情呢?接着听拉拉藤叨叨:

明祖陵最初于洪武四年就建了祖陵庙,“仿唐、宋同堂异室之制”。洪武十九年,即1836年,距今整整630年前的农历八月,太祖在下旨“命皇太子修泗州盱眙祖陵,葬德祖以下帝后冕服”,这里“德祖”是太祖1368年当皇帝后追尊高祖考(朱百六)为玄皇帝,庙号德祖。也就是说由太子太子朱标作为总指挥,在泗洲上马了声势和工程都很浩大的祖陵营建工程,修建了太祖的高祖、曾祖、祖父三代的衣冠冢。洪武二十年,又在陵前建享殿。建文四年,太祖驾崩并传位给了朱允炆的第四年,即1402年的农历五月,25岁的朱允炆“下泗州,谒祖陵,赐父老牛酒”。可是,这祖先刚祭拜完的两个月后,朱允炆的南京就被朱棣大帝给攻破了,我们可怜的建文帝从此下落不明,留下了千古之谜。永乐十一年,即1413年,永乐朱棣大帝又在祖陵新建棂星门及围墙,可以说明祖陵营建工程前前后后历时近30年。

那明祖陵究竟什么样子呢?史料显示,祖陵总平面呈长方形,筑有城墙三重:外为土城,周长3公里;中为砖城,周长1.1公里;内为皇城,建有正殿、神厨、斋房、库房、宰牲亭、金水桥等。陵前神道两侧,共有21对石像生,自北向南排列在850米长的中轴线上。石刻体形硕大,雕琢精细,其中最大者重达20多吨,小者亦有5吨以上。计有麒麟2对、石狮6对、神道石柱2对、马官2对、石马1对、拉马侍卫1对、文臣2对、武将2对、内侍2对。皇城内外遍植松柏7万多株,郁郁苍苍,气势非凡,壮丽森严。

随后关于泗洲的祖陵,历史迅速跳到了明神宗朱翊钧为帝的时候。在万历四年,即1576年,14岁的明神宗还在首辅张居正的关怀下茁壮成长,并于当年四月下旨“修泗州祖陵”。可是,万历二十三年,即1595年,“江北大水,淮溢,浸泗州祖陵”,祖陵就被淮河大水给淹没了。由于明祖陵地处洪泽湖边淮河下游,地势低洼,常遭洪水及风雨灾害的侵袭,整个陵区的建筑时有损坏,因此历史上不断修建,几次筑堤防护,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至崇祯元年(1628年)的330余年中,有史可考的修建达二十多次。最终,明祖陵和古泗州城在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淹没于洪泽湖中,这就是名震中外的“水漫泗州城”。

你可能感兴趣的:(“明史中大淮安”之泗洲及祖陵轶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