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继承人的培养—大一古代史上期末作业

帝国继承人的培养

参考文献

李衡梅《先秦继承制为选择继承说》,《学术月刊》 1987年10期。

�杨升南《是幼子继承制,还是长子继承制?》,《中国史研究》1982年01期.

�刘宁《从<左传>看嫡长子继承制与春秋动乱之关系》,《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贾俊侠《春秋时期的媵制及其盛行原因》,《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秦平《试论春秋的世子制度》,《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3期。

�张润泽《先秦赵国继承制度初探》,《邯郸师专学报》2000年12月。

�唐嘉弘《论楚王的继承制度_兼论先秦君位传袭的演变》,《中州学刊》1990年01期。

�王恩田《从鲁国继承制度看嫡长制的形成》,《东岳论丛》1980年03期。

�钱杭《鲁国继承制度中的“一继一及”问题》,《史林》1990年01期。

�王准《春秋时期晋国君位继承制度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李玉洁《春秋齐国的继承制度试析》,《管子学刊》 2007年03期。

�王恩田《吴国继承制度剖析》,《东南文化》1992年02期。

�武沐《秦、西汉时期匈奴单于位继承制度考辨》,《民族研究》2003年03期。

�刘芮方《秦国君位继承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06月01日。

�高兵《秦国婚姻制度研究》,《西北师大学报》2006年03期。

�曹骥《秦汉家庭继承研究》,河南大学2014年05月01日。

�尹在硕《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反映的秦汉时期后子制和家系继承》,《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01期。

�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历史研究》1988年06期。

�牛志平《“家训”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陈战峰《<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中的教育问题和现代意义》,《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曾凡贞《中国传统家训起源探析》,《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8年04期。

�董建和《先秦家学探微》,《浙江师大学报》1993年06期。

�吴国武《略论先秦宗族教育对私学形成的影响——以鲁国三桓之族为例》,《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暨中国教育史研究六十年学术研讨会2009年09月。

�李良玉《略论先秦时期的历史教育》,《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张书丰《关于中国历史上三次教育创新的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07期。

�蒋华《简论先秦私学产生的原因》,《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金忠明、林炊利《先秦私学兴起的要素及影响分析》,《民办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修海林《先秦官学私学中的音乐教育》,《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罗运环《楚国的太子制度研究》,《江汉论坛》2000年07期。

�高华平《楚简文字中的“师”、“保”、“傅”与先秦的保傅制度》,《中国文化研究》2012年02期。

�张杰《论先秦时期的师保傅教育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管子学刊》2006年03期。

�马良怀《皇帝与乳母、师傅关系发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6期

�王伦信《先秦“师”概念的发展及其教育意涵的获得》,《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李秋丰《论先秦时期的巫术与教育》,吉林大学2008年04月01日。

�张秀英《先秦时期的教育与<诗>教》,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05月01日。

�刘霞《从<大戴礼记·保傅>看周代保傅制度》,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04月01日。

� 【明】严衍:《资治通鉴补》 卷三周纪三清光緖二年盛氏思补楼活字印本

� 【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 中华书局,1962.6

� 【汉】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二 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 【汉】司马迁:《史记》卷五 秦三 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 【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 中华书局,1962.6

� 【汉】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 中华书局,1962.6

� 【汉】刘向:《战国策 ·秦策五》

� 【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属吏,系于阳周。

� 【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於是二世乃遵用赵高,申法令。乃阴与赵高谋曰:“大臣不服,官吏尚彊,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柰何?”高曰:“臣固愿言而未敢也。先帝之大臣,皆天下累世名贵人也,积功劳世以相传久矣。今高素小贱,陛下幸称举,令在上位,管中事。大臣鞅鞅,特以貌从臣,其心实不服。今上出,不因此时案郡县守尉有罪者诛之,上以振威天下,下以除去上生平所不可者。今时不师文而决於武力,愿陛下遂从时毋疑,即群臣不及谋\。明主收举馀民,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则上下集而国安矣。”二世曰:“善。”乃行诛大臣及诸公子,以罪过连逮少近官三郎,无得立者,而六公子戮死於杜。

� 【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二世燕居,乃召高与谋事,谓曰:“夫人生居世间也,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吾既已临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以安宗庙而乐万姓,长有天下,终吾年寿,其道可乎?”高曰:“此贤主之所能行也,而昏乱主之所禁也。臣请言之,不敢避斧钺之诛,愿陛下少留意焉。夫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而诸公子尽帝兄,大臣又先帝之所置也。今陛下初立,此其属意怏怏皆不服,恐为变。且蒙恬已死,蒙毅将兵居外,臣战战栗栗,唯恐不终。且陛下安得为此乐乎?”二世曰:“为之奈何?”赵高曰:“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贫者富之,贱者贵之。尽除去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亲信者近之。此则阴德归陛下EUR,害除而奸谋塞,群臣莫不被润泽,蒙厚德,陛下则高枕肆志宠乐矣。计莫出于此。”二世然高之言,乃更为法律。于是群臣诸公子有罪,辄下高,令鞠治之?。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

� 【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王使子诵,子曰:“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王罢之,乃留止。”

�【汉】贾谊著,刘向编:《贾谊新书·胎教》

�【先秦】《尚书·周官》

� 【唐】杜佑:《通典》卷三十 太子六傅

� 高明,《大戴礼记今注今译·保傅》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5年4月第一版

�高明,《大戴礼记今注今译·武王践阼》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5年4月第一版

� 李学勤《王鼎的性质与时代》,《文物》2001年12期

�罗琨《商代的寝官》,2010年

� 【唐】杜佑:《通典》卷三十 太子六傅

� 【汉】戴圣:《礼记·内则》

� 高明,《大戴礼记今注今译·保傅》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5年4月第一版

� 【战国】《尚书·大传》

� 【汉】戴圣:《礼记·内则》

� 【先秦】左丘明《国语》卷十八楚语下

� 【汉】戴圣:《礼记·文王世子》

� 【汉】戴圣:《礼记·地官司徒·师氏/媒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 【汉】戴圣:《礼记·内则》

� 【汉】戴圣:《礼记·冠义》

� 【战国】《尚书·虞书·舜典》“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 【唐】杜佑:《通典》卷三十·东宫官叙

� 【汉】戴圣:《礼记·射义》“故明乎其节之志,以不失其事,则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则无暴乱之祸矣。功成则国安。故曰:射者,所以观盛德也。”“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

� 【汉】戴圣:《礼记月令》“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班马政。命仆及七驺咸驾,载旌旐,授车以级,整设于屏外。司徒搢扑,北面誓之。天子乃厉饰,执弓挟矢以猎,命主祠祭禽于四方。”

� 【汉】班固:《白虎通· 辟雍篇》“大学者, 辟雍, 乡射之宫” .

� 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联经出版事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7月。

� 【汉】司马迁:《史记·卫康叔世家》“献公十三年,公令师曹教宫妾鼓琴,妾不善,曹笞之。妾以幸恶曹於公,公亦笞曹三百。”

�【汉】戴圣:《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先秦】《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清】劳孝舆:《春秋诗话》中云: “ 自朝会聘享以至事物细微, 皆引《诗》以证其得失焉。 大而公卿大夫, 以至舆台贱卒, 所有论说, 皆引《诗》以畅厥旨。”

�蔡世华 《论先秦“诗教”传统的起源与兴衰》,《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先秦】左丘明《国语·· 邵公谏厉王饵谤》

�【先秦】《 诗经·文王》“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 【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王使子诵,子曰:“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王罢之,乃留止。”

� 【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孝公卒,子惠文君立。○索隐名驷。是岁,诛卫鞅。鞅之初为秦施法,正义为,于伪反。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贵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

�【战国】商鞅等:《商君书·定分篇》。

�【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 张分田《秦始皇传》,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69页。

� 【清】孙楷:《秦会要》卷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二世皇帝元年(壬辰,西元前二○九年)》

� 【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 刘克敏《原平扶苏庙和蒙恬寺浅谈》,《五台山》,2010年11期。

�【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於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长子扶苏曰:“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馀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封其书以皇帝玺,遣胡亥客奉书赐扶苏於上郡。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後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

� 【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 【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赵高因留所赐扶苏玺书,而谓公子胡亥曰:“上崩,无诏封王诸子而独赐长子书。长子至,即立为皇帝,而子无尺寸之地,为之柰何?”胡亥曰:“固也。吾闻之,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诸子,何可言者!”赵高曰:“不然。方今天下之权,存亡在子与高及丞相耳,原子图之。且夫臣人与见臣於人,制人与见制於人,岂可同日道哉!”胡亥曰:“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譾,彊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倾危,社稷不血食。”高曰:“臣闻汤、武杀其主,天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杀其父,而卫国载其德,孔子著之,不为不孝。夫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乡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顾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狐疑犹豫,後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後有成功。原子遂之!”胡亥喟然叹曰:“今大行未发,丧礼未终,岂宜以此事干丞相哉!”赵高曰:“时乎时乎,间不及谋!赢粮跃马,唯恐後时!”

摘 要

秦三世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秦始皇爱子而非长子——胡亥的掌权,其中引出的关键正是君权交接运作、继承人培养的问题。本文将依次讨论秦国继承制度、嬴政一系掌权根由、先秦继承人培养方式、秦国对王子尤其是嬴政对皇子的教育方法,并由此试探秦帝国迅速崩塌的原因。

关键词:秦国继承制度,太子制度,先秦教育,秦亡原因

目 录

帝国继承人的培养 1

摘 要 1

学术综述 1

1 秦皇践阼 3

1.1 昭襄登位 3

1.2 两王速崩 3

1.3 胡亥篡位 4

2 先秦太子教育 4

2.1 胎教 4

2.2 相关官职 4

2.2.1 师、保、傅 4

2.2.2 保母 5

2.2.3 史 5

2.3 施教地点 5

2.4 学习内容 5

2.4.1 德行道义 5

2.4.2 礼仪法度 6

2.4.3 乐舞射御 6

2.4.4 诗书典籍 6

2.4.5 历史教训 7

3秦国太子教育 7

3.1从商鞅变法窥 7

3.2以吏为师 7

3.3为质于外 7

3.4长子参政 8

小结 8

参考文献 10

学术综述

秦三世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秦始皇爱子而非长子——胡亥的掌权,其中引出的关键正是君位继承、君权交接运作、接班人培养的问题。本文将依次讨论秦国继承制度、嬴政一系掌权根由、先秦继承人培养方式、秦国对王子尤其是嬴政对皇子的教育方法,并由此试探秦帝国迅速崩塌的其他原因。

为更好的探讨秦国世袭制度,首先需要对先秦时期各国的继承制度进行讨论。这方面已有许多学术文章珠玉在前。现简述众观点如下:从总体上李衡眉�认为先秦时期世袭制度以择贤为主,其他为变。但这种观点的不合理之处在于忽视史家虚饰的可能性及非正常继位的存在。杨升南�不同意幼子继承制理论合理性,提出商、周、春秋诸国均尚(嫡)长子继承。刘宁�在认可嫡长制合乎礼法的同时认为其在春秋以降遭到破坏。贾俊侠�赞同嫡子继承的优先权,同样母家出身高贵的媵女之子则拥有次一级的继承权。秦平�则提出世子(嫡长子)制度自鲁武公后开始崩析。

就各国而言:张润泽�提出赵国君主虽推崇嫡长子继承制度,但执行颇有灵活性,主要有篡位、夺嫡两种争夺形式。唐嘉弘�认为楚国立君情况复杂,频繁立幼。王恩田�认为鲁国从一继一及过渡到嫡长子继承,此现象并具普遍性。分离正常世袭和非正常夺权,我更倾向于钱杭�提出鲁国以嫡子继承为主线,特殊情况下兄死弟及的观点。王准�认为晋国以太子制度、太傅职责保证嫡长子继承制度,但随着卿族扩张、公室衰微,越发受非正常因素干扰。李玉洁�提出由于原始社会遗风,女性地位较高,齐国多立宠妃之子,常有夺嫡之事。王恩田�认为吴国由兄终弟及到阖闾以后,中原文化影响下转为嫡长制。而在偏远的匈奴地区,也以长子继承为主,兄终弟及为辅,兼有子以母贵的现象。�

综上所述,可认为先秦时期各国立嫡长为合法、合礼的,期间虽有王弟或幼子继位,多由于篡位夺权、君主立爱或外来势力干预。

而对于拥有完整帝国发展链的秦国而言,学术界对其君位继承制度的考察早已开始。但缺乏专门针对秦国继承问题的系统考察,主要有立壮说、选择说、嫡长说、分期说等观点。由于刘芮方�在《秦国君位继承制研究》引言中已对学术史进行总结,此处不赘述,只对其及其未引用部分进行补述。刘芮方认为在秦从封国到帝国的发展过程中,传子制度不断强化,立嫡长也越发成为惯例。高兵�认为秦惠文王以后方建立有等级的嫡庶妻制度,集成君位的多非嫡长子。曹骥�赞同分阶段讨论此问题,并提出秦孝公后立嫡立长,此制度深入社会人心。尹在硕�则认为后子继承受法律保护,后子为长子且嫡子优先。张金光�反对将秦后制等同于宗子制,提出人人皆可以为后的观点。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至少可以确定嫡长在秦国君位继承中的优先地位,且别子继宗多享国日浅或出现混乱,应为权力斗争的结果。既然嫡长子在正常继承中拥有优势,为保证他们继位后执政能力,就必然有一套成体系的教育培养方式。下面我将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太子教育三方面总结学术史。

家庭教育:牛志平�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就形成“畴人之学”,即家庭世代相传的学问。陈战峰�提出“史”与“卜”成为“畴官之学” , 父死子继,从而学之。 曾凡贞�提出周公多次训示子侄、兄弟,是中国家训的始祖。董建和�认为先秦时家教注重五教、六艺、六经。吴国武�提出正是在东周时期,宗族教育发展为师道传艺。

学校教育:李良玉�认为西周出现乡学和国学,春秋以降私学发展,推崇文武双全、德才兼备。张书丰�赞同前观点,强调官学注重礼乐教育,孔子是私学之始。蒋华�进一步论证私学产生原因之一正是周王室史官等的颠沛四夷,典章乐器流落诸野。金忠明、林炊利�同意前者观点。根据修海林�的论述,可以引申出音乐教育随着重艺轻德倾向加重,在王室子弟中走向衰微。

太子教育:罗运环�以楚国为例,楚太子居太子宫,受宫甲保卫,由师保教育。高华平�结合楚简、楚文字,提出“师”、“保”、“傅”不仅为太子设置,而且也为天子、诸侯王及“国子”设置。张杰�进一步肯定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设置以上三个官职,并注重对师傅的选拔任命。马良怀�认为太子与乳母之间形成实质上的母子关系,太子常以师傅为灵魂。王伦信�用翔实的青铜器铭文论证了“师”兼擅文武,字义的发展史。李秋丰�提出西周、东周六艺转向重视文治。张秀英�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文学、游说之士也进入宫廷,参与官学教育。刘霞�从《大戴礼记》入手,深入剖析了保傅制度及其对统治者乃至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先秦时期,已被考证出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和一批专职官员以培养合格的君位继承人,并在各诸侯国广泛流行。但前人的研究多或以继承制度为主题,或以教育制度为主题,少有人将两者结合起来考量先秦时期的太子制度,及秦始皇与之的关系。

秦皇践阼

秦始皇是庄襄王的指定继承人,是嬴、吕政治联姻的产物,继位是顺理成章的。但其曾祖父、祖父乃至父亲与他爱子的继位都不是正常继位。

昭襄登位

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本身非长非嫡,按照前文所述,本无权继承君位。公元前307年8月,秦武王入洛阳,窥周室。为争九鼎意气,他在与孟说等人的举龙文赤鼎比赛中,膝盖骨折断而暴卒�。秦武王身死,又与王后魏女未有嫡子。一时之间,王位空悬,祸将起于萧墙。为施恩于秦,赵武灵王命代郡相赵固私送本来在燕国做质子的昭襄王回国�在昭襄王当时年仅18岁,在诸弟争立的情况下,受亲母芈八子弟魏冉的支持,登上王位。初生的昭襄一党,面对公子壮联合惠文王王后的叛乱,亦由魏冉翦灭。至此,魏冉威震秦国,芈八子号为宣太后治国�,一时间芈家权势煊赫。

昭襄又在范雎等人的辅佐下,废太后,逐穰侯,出高陵君嬴市,成功集权�。

两王速崩

始皇祖父孝文王的继位,亦是因为昭襄嫡长子的亡故。自商鞅后,秦废除世卿世禄制,为建立功勋,诸王子多在别国为质子,其中就包括孝文王的哥哥悼太子。多由于秦国对魏国的侵伐过频,悼太子死于魏国,连姓名也没有留下�。两年后,当时的安国君被立为太子。十四年后,安国君终于得继大统,但为王仅仅三天即卒。所幸,他早早便确定了自己的接班人——异人。

异人按出身,不是正室所出;按年龄,又不是长子;按父宠,也不受重视;论威望,在赵为质的他不被礼待。因此,异人的继位之功大半要归功于奇商吕不韦。

吕不韦推异人为“嫡子”的策略有六:一是为异人提供政治献金,用来交结宾客,广大声势。二是入秦用家族前途游说阳泉君。三是说服华阳夫人,分四步。首先抬高异人地位,点出他本身能力不凡又名声不小。然突出异人颠沛在外,仍对太子尤其是华阳夫人这个嫡母,满怀感恩孺慕之情。接着提醒华阳夫人自无嫡子,老而无靠,一旦色衰爱驰,后果不堪设想。又再次点出,异人有自知之明,一旦登位,绝不会忘恩负义,定让其在秦国受世代尊崇�。吕不韦软硬兼施,有理有据的一番话成功说服了华阳夫人。四是返赵游说赵王遣返异人。五是让归国的异人着楚服,改名子楚,让楚国人华阳夫人感动不已,坚定了立他为嗣子的决心。六是让子楚在庄襄王面前展示才华。�吕不韦策略精巧,妙用人心,又舍财广结善缘,自然子楚之立水到渠成。

子楚于公元前250年继位,前247年5月丙午驾崩,亦享国日浅,但在位期间国家蒸蒸日上,扩张活动有条不紊地推进。他死后,年仅13岁的嬴政践阼。

胡亥篡位

秦始皇在巡游途中重病驾崩,临死前要求扶苏回咸阳负责丧葬事宜,实质就是令扶苏继位。赵高先后给内心早有反意的胡亥、李斯下了定心丸。三者联合,假传书以逼死公子扶苏、蒙恬。�登上大宝的胡亥心虚不已,故而连续诛杀亲扶苏的大臣、十多位公子�,十位公主�,“相连坐者不可胜数”。

胡亥的成功篡位,一是由于始皇讳言死,令秘不发丧十分容易;二是扶苏为人仁懦,收礼义束缚,甘心自尽;三是由于秦始皇一心求迷药长生不老,坚持不立太子;四是由于秦不树封建,诸公子、公主无兵无权,无法反抗被诛杀的命运。

胡亥为何轻易走上篡位、诛兄弟姐妹之路?而扶苏又为何引颈就戮?这和他们所受的教育有重要的关系。

先秦太子教育

由异人被父亲要求“诵”�可看出秦国王子接受的教育主体应和当时其他国家太子所受到教育类似,因此我将首先总结先秦时期诸王普遍实行的针对太子的教育制度、内容。

胎教

王后怀胎七月时就要到分娩前所居的宫室,由太师、太宰、太卜分列门左、友、堂下,持铜、斗、蓍龟拱卫。待出生之时诸臣则各为赞词,表达对太子的祝福。�

相关官职

师、保、傅

天子立三公(太 师 、太 傅 、太 保)、三孤(少 师 、少 傅 、少 保)来教导、匡正自身德义�。太子师、 保、 太傅、少傅,上溯殷周已有,下到东周,亦各国均立,自然包括秦国�。成王就有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他们分别负责保全其身体、辅相期德行,教导其殷鉴得失�。

姬发尊姜子牙为“师尚父”,据《毛传》,“师,大师也。尚父,可尚可父”。太史公也认为关于姜子牙的事迹虽多传说,但可归纳为文王和武王之师姬发继位后,向群臣求取可致万世的治国经验,斋戒三日后得到了太公望所献的《丹书》。教导其敬慎不怠,治国以仁。�

又有成系列的虢季家青铜器(虢(郭)季——师�(宫公)——师望(幽叔)——即(德叔)——师丞)。�其中师�鼎铭文就记载了世代为师的宫公曾表示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匡正共王的行为的事迹。

《通典职官》里提到三王教太子“入则有保,出则有师”(谓燕居出入时也。)《周礼·夏官》郑注燕出入,若今游于诸观苑,�表达闲居、退朝而出。汉代班彪上书说当成王年幼之际,出入都有保与师教导礼仪,端正德行。�在读书时也有太傅在前,少傅在后,使之明父子君臣之道。

保母

襁褓中的太子,首先会由被选取出来的从事占卜的术士的妻子、大夫的侍妾用乳汁喂养。抚育自己成长的庶母、保姆需有以下性格特点: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敬慎、寡言。这样才能让太子自出生时就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

等到太子行冠礼,成人之后,便不再有保傅随其身旁,转而有左、右史记行、记言。直言不晦的史官敢言敢谏,会进一步令太子“化与心成”,行中道,行大道。�

施教地点

从前文所见,我们可以看出,师、保、傅常常随侍太子左右。此外,太子还要和诸王子、公卿大夫等的嫡子,十三岁进入小学,二十岁进入大学,共同学习,直到拥有高尚的德行。�而大学所在的位置,则“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学习内容

德行道义

先秦时期的天子、诸侯王格外注重对太子德行操守的培养。楚庄王与其太子傅申叔时的一番对话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无论是傅教以历史、世系、《诗经》、音乐、先王典制之书

……其根本目的都是让太子仁德笃行,宽厚明德�。

太傅反复推究父子君臣的相处之道——是为孝道;少傅要明白开导世子父父君君之道;而师则要教导太子事功与德行�。师氏要用三德(至德,以为道本;敏德,以为行本;孝德,以知逆恶)、三行(孝行,以亲父母;友行,以尊贤良;顺行,以事师长。)来教导公卿大夫的子弟�。教育内容强调的无不是德行,因为只有太子有仁德之心,才能为君、为人主。

礼仪法度

先秦尤其是西周,将“礼”看作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原因,也是国之本。冠礼即成人礼,是时人学礼的开始�。礼义的开端在于端正体态、庄重表情、顺达言辞,而后礼义周全。然后践行礼义,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将礼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可以为人、可以治人的境界�。《楚语》中申叔时也同样认为,只有教了太子礼,才能让他懂得掌控上下尊卑的技巧。

乐舞射御

成童即可学《象》舞,练习射箭、骑马。郑玄和范宁对成童的定义观点不一,郑说为十五以上,范说为八岁以上。但总之,成童是有一定年龄的儿童,并有力气拉弓射箭了。在等到行了冠礼,就可以学《大夏》舞了。

教导太子音乐又有什么作用呢?帝尧让夔掌管雅乐,教导自己的长子。诗歌用来传情达意,音律用来调和人与人间、人与神间的关系。在音乐的熏陶下,可以让人正直温和,宽厚坚毅,刚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行事刚强却不暴虐刚而无虐,为人简至又不自高自大�。此外,礼乐结合更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音乐修内 , 礼仪修外。两者交错 , 最终成为个人修养的表现,令人恭敬温文。�

射箭也是子弟学习的重要项目,因为狩猎可以穷尽狩猎的意义、反复为之,从而树立德行。君主也通过此观察一个人的品德心性,从而选拔人才�。此外,狩猎也是当时的战争演习、祭祀祭品来源之一�。对此最有力的支持材料是《静簋》铭文,其中提到射礼的教习场所就在辟雍�,教官是司射�。

乐舞教育在东周时期遭到破坏,可见于乐官地位的降低:师曹严格地给卫献公宠妾教琴,被施以鞭三百之刑,其地位之地可见一斑�!

诗书典籍

书诗等典籍是太子的必修课,属四经,于冬夏学习�。

先秦时期太师要教给国子六诗(风,赋,比,兴,雅,颂)务以六德为本,以六律为音�。学习《诗经》,不仅有“导广显德”、“耀明其志”的作用,还因为这是当时人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有人不懂诗经,则从朝廷大事到待人接物,均不能与他人良好沟通�。孔子也说:“不以《诗》,无以言”。《诗经》也可以使下情上达,施行教化�。

春秋战国时期诗教传统也遭到了破坏。公卿百官献诗于上,却受到了君王的冷遇,正是其的鲜明体现�。

历史教训

唐太宗曾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历史上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教育早已开始。《文王》中即提到要以商朝为借鉴,感念先祖恩德,修养德性,顺应天命,让周朝长久传承下去�。天子行事,有瞽史、耆艾教诲匡正,因此可以斟酌行事,不妄为�。前文亦提到太子身边有左、右史写起居并讽谏,帮助他提高个人修养与政治水平,从中可见历史教育在先秦时期受到的重视。

3秦国太子教育

在异人和其父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异人由于幼年在外,没有受到系统教育,不习于诵的自卑情感�。因此异人格外重视子嗣的教育问题,让吕不韦为秦皇师。同时,从《史记》只言片语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秦皇对自己孩子教育的关注。除上文提到的普遍教育制度与内容外,秦的教育内容、方法等有一定特殊性。而学法、学礼的分野也让胡亥和扶苏一个刻薄寡恩,一个仁懦愚孝。

3.1从商鞅变法窥

商鞅车裂身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得罪了秦惠文王。惠文王为太子时,曾违法乱纪。商鞅法不阿贵,刑上大夫,在太子师傅脸上刻字以惩罚。因此,在孝公死后,太子的师傅公子虔立刻状告商鞅谋反,开始对商鞅的清算活动。�在这个政治事件中,可以窥出秦国太子和师傅的亲密关系和师傅也在朝廷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为太子嫡系的事实。

3.2以吏为师

《商君书·定分篇》 用一整节的篇幅详细记述了如何以吏为师。人主要为施行法令二置百官,从而普法于下,让人民避祸就福,能够自治也,最终天下大治�。在法“治”社会的环境中,人主知法、懂法自然十分重要。赵高就曾被秦始皇派去教导胡亥《尚书》和断狱法令之学。赵高与胡亥有师徒之情�,宠辱攸关,因此后来赵高才大力扶持其登基。

3.3为质于外

由于秦国常常背约起兵,各国多留秦国王子在本国为质,让他们将命运托与不可知之国。秦皇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曾在外国做质子。就连秦始皇也是在赵国出生的,多亏母家为豪族才保住性命。

质子在国外,一方面待遇取决于盟约履行情况和其在本国地位�,一方面可以扩大交游范围,增强政治资本。以异人为例,就是在羁旅赵国时被吕不韦以青眼待之,以奇货居之,最后成功翻盘,夺得王位。

3.4长子参政

虽然扶苏未被立为太子,但文献记载始皇有28位皇子�,10位皇女�。这些天潢贵胄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更少,与庶人无异。而胡亥,实质只是秦始皇的爱子,受始皇宠爱故得随之巡游。这样可以明显地看出,扶苏确是始皇心仪的唯一指定继承人。

扶苏直接参与朝政,在始皇杀术士事件中没有盲从始皇,而是直言劝谏,所言有理有据。他并不从道义上企图说服秦始皇,而是突出天下初定、人民未安定的大背景,点出这件杀儒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加大百姓反抗力度�。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出色说话技巧和高远的政治眼光。

秦始皇虽然因此事震怒,但未严格处罚扶苏,相反派了他到上郡监督蒙恬。甚至可以说,这根本不算处罚。秦始皇作为一个疑心病颇重的帝王,让一个成年皇子去边境掌军、与受他尊宠的将军一族朝夕相处,必然是出于对其的信任。历代兵权均是帝王大讳,可被始皇轻易地交给了扶苏,作为历练他的工具。若不是他有心让扶苏继位,这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而扶苏也不负重望,在上郡为监军,驻守北疆,修筑长城取得了成功。这虽于史无载,但太子崖、扶苏庙、崞山寺蒙恬庙等遗迹证明了百姓对其的拥戴�。他也成功与蒙家结下了亲密关系,在接到胡亥伪诏时,被蒙恬阻止,以其担天下重任,为真太子说之。面对咄咄逼人的使臣,蒙恬能仗义执言,显与扶苏建立了同盟�。

小结

秦国在战国末期施行的继承制度与东方诸国是相似的,均是嫡长子拥有绝对的继承优先权,但是秦皇一系上溯三代都是别子继位。这并不是由于秦国有立壮传统或喜立少子,而是因为他们或兄死,或被选为嫡子。这也是揣摩秦始皇以扶苏这个长子为未来继承人的重要历史原因,扶苏为太子是完全符合秦国传统和现实要求的。秦皇不立太子只是因为他对自己的长寿登仙有过高的期待,而不是他别有打算。这又被胡亥等人所利用,最终酿成了秦速亡的苦果。

这其中的深层原因关乎帝国继承人的培养教育。扶苏所受的应该是正统的太子教育,劝谏始皇也多以天下、百姓为要,自杀时也遵从礼义,认为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在传统教育中浸淫的扶苏自然宽仁厚道,如为守成之主尚可,但令他守住开国基业或许有些困难。故而张居正有言:“扶苏性仁懦”。胡亥就大大不同了,作为少子倍受始皇宠爱,性格自然较为极端任性。胡亥所学又并非帝王术,只是法术,加之又被心机颇为深沉的赵高教育,与之亲厚,心中少了对礼法的尊重。胡亥在被赵高游说时表示不欲为不孝、不义、不能之事,也不是因为道义,而是担心自己坐不稳这江山� ,之后干出几乎自己夷灭本族的事情也就不稀奇了。两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让他们做出的选择可谓天壤之别。

秦始皇在不立太子时犯了糊涂,又在继承人培养上没有满足稳定帝国的需要。他虽意识到了扶苏性格缺陷,让他为监军,也没有扭转这一颓势。帝国继承人培养的出错,最终成为了让秦短命而亡的重要原因。

你可能感兴趣的:(帝国继承人的培养—大一古代史上期末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