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这周读了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真是本很不错的好书,特写下这篇读书笔记,做为自己对书中内容理解的梳理,同时也给没读过这本书的朋友简单介绍了解。

本书的作者史蒂芬。柯维博士,是美国学界的"思想巨匠",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潜能的导师"。

本书的开篇,作者给大家做了一个小测试。给两组人分别看图1-1和图1-3,10秒钟仔细观察后同时给他们看综合了二者特点的画像图1-2,并要求他们描述。结果,事先看到少妇像的,几乎一致认定这就是少妇;而先前看到老妇像的人,则都认为这是为老妇人。大家经过一番争执和对照后,渐渐的看到了另一方眼中的画像。

简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_第1张图片
图1-1
简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_第2张图片
图1-2
简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_第3张图片
图1-3

这好比一个人的思维定式。"思维定式"从广义上来讲,是指我们"看"世界的方法,主要指我们的感知,理解与诠释。它是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未必与现实相符。它是一张地图,而非地域本身,是由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经验及选择打造而成,我们会透过它来窥探万事万物。当你拿着一张错误的地图,你怎么努力,态度如何积极,也不可能到达目的地。

作者研究200年来美国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前150年的论著强调"品德"为成功之本——如诚信、谦虚、忠诚、节欲、勇气、公正、耐心、勤勉、朴素等。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人们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即认为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长袖善舞的圆熟技巧。

在作者看来,追求个人魅力论的人,即仅仅改变表面上的行为和态度,忽略作为源头的思维定式的人,改变的成效一定有限,是不能长远的,唯有注重品德才能走的更长远。

生活中我们越能认识到思维定式在我们身上的影响力,就越能够对自己的思维定式负责,懂得审视他,在现实中检验他,并乐于聆听和接受别人的看法,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客观的看法。

这需要我们具有一定的思维转换能力。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思维转换都是积极的,如我们刚才讲到的由强调品德转为强调个人魅力,这种转换反而会让我们偏离通向成功与幸福的轨道。

品德成功论植根于一个基本信念之上,那就是人类效能都需要原则做指导。本书要阐述的内容,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要求"由内而外"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

那么什么叫做效能呢?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一个农夫无意间发现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不久便成了富翁。可是财富却使他变得更贪婪更急躁,每天一个金蛋已无法满足他,于是他异想天开地把鹅宰杀,想将鹅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谁知打开一看,鹅肚子里并没有金蛋。鹅死了,再也生不出金蛋。

作者通过寓言故事中的金蛋和鹅来类比效能中包括的两个要素:一是"产出",即金蛋;二是"产能"——生产的资产或能力,即下金蛋的鹅。效能在于产出与产能的平衡。

产出与产能的原则是效能的精髓,是指引人生的灯塔,是效能的定义和模式,也是本书中七个习惯的基础。

现在我们来看本文介绍的七个习惯,见图1-4:


简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_第4张图片
图1-4 七个习惯模型

作者把习惯一、二、三归于个人领域的成功,让人从依赖期进入到独立期;把习惯四、五、六归于公众领域的成功,在习惯一、二、三点基础上,遵循习惯四、五、六使人从独立期进入到互赖期,然后不断更新。

一、个人领域成功的三个习惯:

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时下盛行的社会观点认为,环境与条件对我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这种流行的看法,有三种被广泛接受用于解释人性的三种"决定论":

基因决定论:认为人的本性是祖先遗传下来的。

心理决定论:强调一个人的本性是由父母的言行决定的。

环境决定论:主张环境决定人的本性。

这三种决定论都以"刺激——回应"理论为基础,是一种消极被动模式。见图1-5。

简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_第5张图片
图1-5 消极被动模式

积极主动模式强调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包括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除自我意识外,我们还拥有"想象力",即超越当前现实而在头脑中进行创造的能力;"良知",即明辨是非,坚持行为原则,判断思想、言行正确与否的能力;"独立意志",即基于自我意识、不受外力影响而自行其是的能力。见图1-6。

简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_第6张图片
图1-6 积极主动模式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个责任感。

习惯二: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

当你在临终弥留之际,你希望你的亲人、朋友、亲戚、同事等如何评价你?当你希望在盖棺定论时获得的评价,才是你心目中真正渴望的成功。不妨给自己写一份个人使命宣言,订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如此以后,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认清方向,这样不但可以对目前处境了如指掌,而且不至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误入歧途,白费工夫。

"以终为始"基于"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首先是头脑中的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创造;然后是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创造。以建筑为例,在拿起工具建造之前,必须先有详尽的设计图纸;而绘出设计图纸之前,须先在脑海中构思每一细节。有了设计图纸,然后有施工计划,这样按部就班,才能完成建筑。假使设计有缺失,弥补起来,可能就会事倍功半。

我们在制定使命宣言的时候必须以原则为中心。因为以原则为中心的人会保持冷静和客观,不受情绪或其他因素的干扰。

习惯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

从本质上看,我们对时间的使用方式不外乎以下四种。见表1-1。

简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_第7张图片
表1-1 时间管理矩阵

这张表告诉我们,紧迫意味着必须立即处理。紧迫之事通常都显而易见,推拖不得,却不一定很重要。重要性与目标有关,凡有价值、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的就是要事。

高效能人士总是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类事务,因为 不论是否紧迫,这些事情都是不重要的,他们还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在第二类事务上,以期减少第一类事务的数量。

第二类事务包括建立人际关系、撰写使命宣言、规划长期目标、防患于为然等等。人人都知道这些事很重要,却因尚未迫在眉睫,反而避重就轻。

授权是提高效能的秘诀之一。授权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种类型:指令型授权和责任型授权。指令型授权是让别人"去做这个,去做那个,做完告诉我"。责任型授权的关注重点是最终的结果。它给人们自由,允许自行选择做事的具体方法,并为最终的结果负责。

有效的自我管理以及通过授权对他人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以第二类事务为中心的思维定式,让你能从重要性而不是紧迫性来观察一切事务。

二、公众领域成功的三个习惯:

个人独立不代表真正的成功,圆满人生还须追求公众领域的成功。然而群体的互赖关系须以个人真正的独立为先决条件。

独立是互赖的基础,修身是公众领域成功的基础。我们需要增加"情感账户"的存款,包括礼貌、诚实、仁慈与信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开始探讨获得公众领域的成功,即与他人合作顺利所必需的三个习惯:

习惯四: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双赢者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一般人看事情多非此即彼,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视为自己之失。

双赢的原则是所有人际交往的基础,包括五个独立的方面:"双赢品德"是基础,接着建立起"双赢关系",由此衍生出"双赢协议",需要"双赢体系"作为培育环境,通过"双赢过程"来完成。

习惯五:知彼解己——移情沟通的原则

知彼解己:首先寻求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

我们要学会聆听,而作为聆听的最高层次,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除了物质,人类最大的生存需求源自心理,即被人理解、肯定、认可和欣赏。 你的移情聆听等于是给了对方"心理空气",满足了对方的这个基本需求后,你就可以着重于施加影响力和解决问题了。

表达自己也是谋求双赢之道所不可缺少的。表达自己并非自吹自擂,而是根据对他人的了解来诉说自己的意见。

习惯六: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统合综效"谈的是创造第三种选择——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采用第三种远胜过个人之见的办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了解彼此的差异,欣赏对方解决问题己掌握机会的手法。个人的力量是团队和家庭统合综效的基础,能使整体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成绩。

自我提升和完善

习惯七: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提升原则

习惯七就是个人产能。它保护并优化你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资产——你自己。它从四个层面更新你的天性: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自我提升和完善的过程必须包括这所有的四个层面。每个层面的更新都很重要,平衡好四个层面的更新进度,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简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_第8张图片
图1-7 从四个层面磨炼自己

自我提升和完善是一种原则,也是一个过程,一个再成长和转变间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图1-8)

简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_第9张图片
图1-8 螺旋式上升

七个习惯浇灌出来的最高级、最美好和最甘甜的果实就是齐心协力,就是把自己、爱人、朋友和同事合二为一。

最后引用作者的一段话结束本文: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磨练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人群都得靠自己,这是最珍贵的工具。

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与终身学习者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简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