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哥,去年参加军队采购时,我见过几次‘高价中标’的情况。由于评标过程对投标人是保密的,所以大家都猜不透原因。这就不能怪大家总是怀疑军队采购有 ‘黑幕’ 了。”李总说起这个,言语里颇有点无奈。
“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标哥笑道:”评标工作细节不对外透漏,主要目的是为了不泄露投标人的商业秘密。但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下军队采购机构是如何管控评审专家的,或许你就能明白究竟有没有黑幕了。”
我们都知道,评标是整个采购过程中最关键、最敏感的环节。你的评分排在第几名、能不能中标,都会在这个阶段揭晓。而评审专家对于哪家供应商能中标,几乎拥有决定性的话语权。
为防止供应商在评审前与专家私下接触,影响评审的公正性,采购机构设计了一套严密的专家管控流程。
开标前,采购机构要抽取评审专家,组建评标委员会,负责采购项目的评审工作。评委会成员由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和采购机构代表组成,一般为7人以上的单数。
抽取评审专家类似于抽取供应商,依托军队采购网,从军队采购评审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抽取过程也必须在纪检或审计、财务部门的监督下进行,并全程录音录像。
为防止“夜长梦多”,抽取专家不能提前太多时间,必须在评审前2 日内开展。从抽取专家、确定名单,到订票接站、安排食宿,都由监督人员全程负责。
专家来到采购机构报到后,住宿的楼层有士兵站岗,房间的固定电话被拆除,个人的手机被“没收”直至评审结束后才交还。有的专家还戏称,“一来就被 ‘软禁’ 了”。
专家名单从抽取出来到评审开始的这一段时间,都处于严格保密状态。直到评审开始的那一刻,其他人才能见到专家的 ”庐山真面目”,而专家到这时候才会知道自己要评审的采购项目。
2015年7月,《军队物资采购评审管理办法》的实行,把最关键的评审权关进了制度的笼子,让评审专家 “有权” 也无法 “任性”。
比如,在评审时,如果专家发表倾向某个投标人的言论,会被监督人员当场制止。如果某个专家的评分偏离全体专家平均分20%以上的,那么他的所有评分就会被替换为其他专家的平均分。
这样一来,个别专家就无法影响其他专家的独立评审,也无法以畸高畸低的评分影响评审结果。
评标结束后,评审专家也要接受“评审”——采购机构会从业务能力、履职尽责、遵规守纪和公平公正等方面,对专家的评审行为和能力素质进行客观评价。
如果专家多次出现违规行为,就会被拉进“黑名单”,严重违纪者甚至会被踢出专家库。
“这样一来,评审专家就不会乱来了!”听完标哥的介绍,李总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标哥原创,欢迎转载,请保留作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