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疏广:看似功成身退,实则站错队避祸而逃

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汉宣帝立儿子刘奭为皇太子。

太子乃一国储君,储君的教育问题便成为立太子后的头等大事。

宣帝为刘奭选了两个老师,首席老师即太傅为丙吉,是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担任副职的少傅疏广,则是位以博学名闻海内的学者。

数月之后,丙吉升为御史大夫,疏广则从少傅升为太傅,成了太子的首席老师。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即今天的山东苍山县人。史书上说他“少好学,明《春秋》”,在被征召到皇帝身边做博士太中大夫之前,一直在家乡开班授课,声名远播,“学者自远方至”。

疏广的侄子疏受也很有学问,与叔叔疏广一起入京,在太子家做家令。宣帝有一次临幸太子宫,疏受迎谒应对、布置酒席办得都很利索,敬酒时说的话也让宣帝舒服,便让他做了太子的少傅,叔侄俩一起担起了教育皇太子的重任。

叔侄皆为太子的老师,看起来很荣誉,实际上已经将自己置于了风口浪尖之上。因为,围绕着太子,各方势力一直在或明或暗地角力,背后充满了刀光剑影,杀气腾腾。

这场争斗在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就已经开始。

汉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他的爷爷曾被立为太子,后来被废,作为废太子的后人,他父亲和他都一直处于幽禁状态,日子过得与平民百姓没什么区别,甚至由于罪人之后的身份,还经常受到刁难,比平民百姓还不好过。

这样的人原本是皇族里边最没有可能当上皇帝的人。

可是,命运就是这么的奇妙。

宣帝之前的皇帝是昭帝,昭帝无子,死后,掌握废立大权的大将军霍光迎立刘贺为帝,就是那个墓葬刚刚被挖掘出来的海昏侯刘贺。

刘贺只当了二十七天皇帝,就因为不服霍光管教被废掉了。这一次,霍光将目光投向了刘询,即后来的宣帝。之所以选刘询,是因为在皇族里边,他不仅血统正,还兼具势力最弱、根基最浅、看起来最好控制的特点。

宣帝被幽禁的时候,一直娶不到媳妇,后来,因为犯罪被派到他身边伺候他的许广汉,把自己的女儿许平君嫁给了他,并与他生了个儿子,就是皇太子刘奭。

霍光立了宣帝之后,原本想让自己的女儿霍成君嫁给宣帝做皇后,但宣帝重感情且恋旧,其他事情都可以听霍光的,唯独这件事情上一直不松口。霍光也无可奈何。

虽然在皇后的问题上让了步,但霍家人心中那口气其实一直没消。许平君立为皇后没几年,便被霍家人设计毒死了,然后霍成君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后。

接下来,霍家人就等着霍成君赶紧生个儿子,好立为太子。

谁知,皇帝不管那一套,坚持立前皇后生的儿子为太子。

此时,霍光已死,但霍家的势力仍在,霍光的老婆霍显坐不住了!

霍显直接气得吐血,把皇帝大骂了一通,然后唆使皇后霍成君毒死太子。

霍家人想除掉太子,这一点在当时其实属于公开的秘密。对此,许家人当然不干,所以,太子的外祖父、皇帝的老丈人许广汉又提出来一个建议,建议让他的弟弟许舜到太子家做管家,“监护太子家”。

对于处于风暴中心,随时有被毒杀可能的太子来说,能死心塌地保护自己的,恐怕也就只有外祖家的人了。而对于许家来说,皇后已经被人毒死,自己家将来的富贵,也就全部压在了太子身上,所以,保护好太子是许家当务之急,也是许家头等大事。

与太子有关的事情,皇帝自然要咨询一下太子的老师,听听他们的意见。

疏广给出的回答是:不妥!

疏广的理由是,太子乃天下储君,无论是选老师还是选朋友,都必须从全天下的英才圈子里去选,而不能局限于外戚许家。而且,太子现在已经有太傅少傅陪在身边了,根本不缺人!

这话说得很有道理,连皇帝也无法反驳,而且,霍家人显然对此也非常满意。

不过,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于,此时离霍光去世只有一年,而离霍家因谋反而被族诛则还差一年。

一年之后,霍氏败亡,许氏的力量开始上升。

能给皇太子做老师,说明无论是学问还是人品都深得皇帝信任,通常很快就会得到升迁——历史上,很多位列宰相的人,都曾做过太子太傅。疏广的前任丙吉,就是从太傅到御史大夫,又从御史大夫官至宰相的。但疏广在太傅的位置上一蹲就是五年,原地踏步,没有任何变化。

这是为什么呢?

很显然,他曾经站对了队——通过阻止许氏势力进入太子府而向霍氏示好,博得了霍氏好感。但他又站错了队,因为霍氏很快败亡,许氏开始当道。

虽然因为学问好而留在太傅的位置上,但在政治上,无论是疏广还是其侄子疏受,都已经不再能得到皇帝的信任了。

更关键的是,他们得罪了许氏。

于是,勉强支撑了五年之后,在皇太子十二岁那一年,疏广叔侄选择了辞官回乡。

此时,许广汉的两个弟弟刚刚封侯,许舜被封为博望侯,许延寿被封为乐成侯。许氏势力已经坐大。

值得注意的是,史书上在概括疏广的学问专长时,只说他“明《春秋》”,但当他劝侄子疏受与他一起退隐乡里时,话语间引用的却全是《老子》里的名言,比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等。他还警告侄子,“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懼有后悔”。

叔侄二人上疏请求退休,皇帝恩准,大加赏赐,准其回乡。

归乡之后,疏广在家日日备酒开宴,请族人和故旧前来大吃大喝。期间还不断地询问家里还有多少钱,催促家人全都拿出来买酒买肉招待客人。

看到老先生不买田不置地,似乎也不想着把钱留给子孙花,家里的年轻人很不理解,颇多怨言。

疏广说,你们不懂,我这正是为你们打算。咱们现在有的这些田地,已经足够你们吃饱肚子的了,我这些钱都是皇帝赏赐的,太多了,我得赶紧花完,否则,现在社会上仇富心理这么重,留给你们,将来必会给你们招惹麻烦。而且,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我没别的办法教化子孙,只好趁我活着的时候赶紧把钱花光散尽了。

到底是读书人,怎么说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得罪了皇帝岳父的人,一个得罪了下一任皇帝他姥爷的人,后世子孙如果过于显摆,终究不是什么好事——这恐怕才是疏广这么着急把钱花光的真正用意所在吧。

2017年4月1日星期六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史】疏广:看似功成身退,实则站错队避祸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