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战II》:香港警匪片式微的时代,我们想看的是什么?

《寒战II》:香港警匪片式微的时代,我们想看的是什么?_第1张图片
文/徐裴行

午夜从片场出来,影院外放置着一排《寒战2》的单人海报,许多刚结束观影的人们兴奋地站在海报边自拍或是合照。大屏幕上则滚动播放着成龙的新片预告,转念回想,上一部由成龙主演,让人印象深刻的香港警匪片还是《新警察故事》,距今已有十二年之久。

2012年深秋,《寒战》上映,一时惊为天人。在整个港式警匪片陷入低迷,青黄不接之际,出现这样一部资金上大投入,无论是剧情铺设还是拍摄手法都极其考究的电影,无疑有着积极的市场效应。最终超过2.5亿的内地票房也佐证了这一点。

影片上市之初,许多人将其与2002年上映的《无间道》相提并论。诚然,在镜头语言,编剧手法以及冲突设置上《寒战》做得很不错,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整个观影体验的巨大提升。而在创作理念上,却并没有超越《无间道》,实则更是迥然不同。

一方面有着多年指导经验的陆剑青锐求新意,既严格遵循着传统港式警匪片的构架,又试图在此基础上升华到更大的格局,即不满足于警匪之间的小打小闹,单调乏味的动作与爆破场面,转而将斗争上升到警界高层。另一方面,美术指导出身的梁乐民则严厉把控整部电影色彩与格调的高度统一,无论是恢弘大气的城市航拍,还是每一位主演剪裁合身的黑色西装,每一帧画面都极尽考究,精致,可圈可点,彻底褪去了传统警匪片的粗糙。在风格上,既秉承了《无间道》的紧迫与冷峻,又向着以《碟中谍》为代表的好莱坞商业大片靠拢,谋求转型,力求独树一帜。

《寒战》的优点有多明显,缺点就有多明显。航拍镜头的滥用使得场景转换间几乎没有任何过渡,剪辑上的混乱则让大多数观众只是跟着剧情茫然地走了一遍,而对于纷繁出现的人物职位,以及职位之间具体的关系,导演也未能做出必要的解释。起初看完电影不知所云,疑窦丛生,后来去豆瓣找剧情解析,看完恍然大悟,于是决定重温一遍,一一确认。另外电影中为了宣传而插入的过多可有可无的明星,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屡屡出戏,最终除了梁家辉饰演的李Sir和郭天王饰演的刘杰辉,其他人物几乎只记得脸而叫不出剧中的名字。

四年后的暑期档,《寒战II》如期而至。剧情上延续了前作末尾留下的悬疑,同时不再局限于警界高层的尔虞我诈,上升至一个牵涉政治,司法与警界的庞大格局,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对垒与博弈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在权力斗争中人性的善与恶也被逐一放大,人心叵测,亦正亦邪。

周润发饰演的资深大律师,议员简奥伟算是一个亮点。其与梁家辉,郭富城所形成的三足鼎立之势,三人间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或是信念展开的博弈,使得三位影帝的演技得以一次难得的迸发。(尤其是看到发哥咆哮郭富城那一段,瞬间小马哥附体······)尽管后来细想,简奥伟这个角色其实更适合张家辉。后者更适合扮演地位不高,但个性坚毅,不屈不挠的角色。例如同样由陆剑青,梁乐民联合指导的《赤道》中,张家辉所饰演的总督察李彦明一角。而简奥伟的律师身份也更契合张家辉的气质,相反周润发则过于盛气凌人,行为上僭越了一个议员该有的尺度与分寸。

第二部延续了前作较高的制作水准,而缺点也一脉相承。场景的转换之间少有铺垫,依然是城市大航拍一笔带过;新加入的几个角色,文咏珊,周笔畅,杨佑宁皆是走马观花一般,既破坏了电影对于主要人物的塑造,也让更多的角色形象难以深入,如前作中已露面的李家俊和张国标。除此之外,宝马近乎包场的广告植入让观影的车迷们纠结于李文斌开的到底是2系还是4系,并惊呼原来香港警界高层都是团购宝马。

近年来诸多大制作的港片实为与大陆公司合拍。《寒战》系列的出品方之一银都机构也换成了中影股份,并引入了腾讯企鹅影业,其余三个港方的出品公司实为一家,即安乐影业及其子公司。而安乐影业的总裁江志强更是亲自担当电影的制片人。诸多强势的大陆影业公司入驻,而安乐作为唯一的港资影业固守其中,猜想个中周旋与博弈,颇耐人寻味。

这还是我们熟悉的港式警匪片吗?观影结束后不禁自问。

从地域的角度来说,是的。航拍下的维多利亚港美妙绝伦,地标性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中银大厦已在无数的港片中露面,屡见不鲜;而站在主创人员的角度来看,也的确如此。那些旧式港片里熟悉的面孔,香港警服,以及飞虎队都能引发人们无尽的联想。但是除了这些,《寒战》里少有打动人心亦或是印象深刻的桥段,却充满了另一种的乏味与无感。在格局不断延伸扩大的同时,乍看悬疑迭出的渲染下反而欠缺真实的感染力。

时光回转,记忆里的港式警匪片是什么样的?

自记事起看成龙的电影居多,成式影片向来主张动作设计,辅以简单粗暴的爆破场面,对于人物塑造却始终单薄。早年如此,如今依然未有改善。

而最难忘的几部警匪片,皆出自吴宇森之手。其早期作品不仅在动作和爆破场面上有着相当高的水准,同时在人物塑造方面独具匠心,自成一派。无论是《英雄本色》里戴着黑色墨镜拿钞票点烟,在深夜驾着快艇折回去营救兄弟而被乱枪打死的小马哥,还是《喋血双雄》中说出“这个江湖已经不再适合我们了,我们都太念旧”的温情杀手小庄,都足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津津乐道。那个年代的警匪片是有情有义的,吴宇森崭露头角,周润发风华正茂。

九十年代中后期香港警匪片的没落,其大背景是整个香港电影的没落。

从外部环境来看,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香港电影带来了一定阻力,但冲击更大的是电视剧、欧美大片与东南亚电影崛起这三大势力。电视的普及、电视剧的崛起带来的压力,从1996年后,韩国电视剧横扫亚洲即可见一斑。而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进攻全球市场带来的冲击更是不可小觑,1997年香港华语电影榜首的《一个好人》败给《泰坦尼克号》,欧美电影从创作题材、特技效果等各个方面对香港电影产生了冲击,而香港电影创作题材的局限性从此显露无疑。此外,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小国的电影产业长足发展为电影市场注入新鲜元素,成为香港电影产业又一压力。

此时的香港电影产业本身,存在着创作内容题材有限,人才流失,审核制度强化等等问题。香港作为后期崛起的沿海小城,本身的文化积淀有限,电影创作的内容与题材总是有限的。遇到欧美大片的冲击之后,一批影视巨星投奔好莱坞,人才流失而同时期没有有影响力的新人出现。九十年代后期香港电影产业审核制度的强化,虽然不是制约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但是一定程度上为其发展带来阻力。

2002年上映的《无间道》被誉为香港警匪片的转型之作,从“武斗”转为“文斗”,精妙的人物设置,凌厉的镜头剪辑以及跌宕起伏的情节,既表现了复杂的警匪关系,又试图在此基础上探讨人性的善恶交织,是非黑白。许多人将其视为港式警匪片复苏的信号,却无奈成了香港电影最后的辉煌,迄今没有作品能够超越或与之比肩。尽管后来出现像《杀破狼》这样力求新意的警匪片,其侧重点依旧在动作层面,尽管树立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但在叙事深度与格局上依然不够与前者相提并论。

在香港警匪片式微的时代,我们想看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或许没有确切的答案,更可能存在的情况则是,我们并不知道想看什么。当以《寒战》系列为代表的新式香港警匪片出现在影院时,尽管看起来很华丽,无论是明星阵容还是动作场面总能够值回票价,但是对影片的诉求却依旧茫然。

在吴宇森时代,我们期望看到教堂与沾着鲜血的白鸽,周润发风度翩翩,风衣里裹着枪,走向布满敌人的别墅。在这个时代,我们想看的是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寒战II》:香港警匪片式微的时代,我们想看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