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国的职业教育,始于宣统三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了,蔡元培先生提出推动职业教育的初衷和原因:1、普通学校毕业生无一技之长,无法立足社会。2、学校教育同社会需求脱节,人才的供求失去平衡。3、适应工业发展的需求。4、培养女性独立,从就业技能开始。5、提高农技水平,推动农业发展。
提出职业教育三大目标:1、为学生个人谋生做准备。2、为个人服务社会做准备。3、为国家的生产力增强做准备。
对照当今现实,这些观点依然是主流思维!但这仅仅是职业教育的肌肉,那么骨架在哪里?人格训练和公民意识的培养,正是职业教育骨骼,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在当今世界,最成功的职业教育是德国的职业教育,可是,他们的经验移植到其他国家,就会发生问题,根本原因明眼人都能看明白,社会文化认同的差异造成了只能模仿,无法移植。
从教育的根本精神出发,我们发现职业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丢掉了人格教育,如果我们的职业教育无法塑造职业人追求完美的人格,那我们的教育就变成了职业性的训练,使他们成为齿轮和零件。我们把教育当成了工厂,学生就是工厂的产品,这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正确的,可是,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如果不能培养学生调和、均衡的人格,那么这个国家的事业永远都会在低水平上运行,没有独立和坚韧的人格特质,这个人就无法拥有智慧和运用智慧的能力!直白的说,教育是不健康的!
这个问题已经出现了几百年,自从工业社会萌芽后,职业教育开始,到今天一直成为困扰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梦魇。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特别的艰难,就算职业教育搞得最好的德国,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德国人创造性的发明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人的东西拿到别的地方,水土不服。但是也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其实,中国的古代已经在这个领域有过长时间的探索,在中国古代长时间居于主流教育体系的是儒家教育,儒家为什么成为主流?解释很多,我的解释如下,儒是古代的一种职业,一开始不是教书,是管理殡葬事宜的司仪,也是一种在当时比较低下的职业,每个儒说话都是温文尔雅的。孔子的出现改变了这个行业,第一次提出了有教无类,建立的第一个私塾,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学记》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科学的教育理论。
明确的教育目标就是教化,塑造人格。在此我们不讨论儒家的人格是否完美。
但是,儒家第一次提出了九年的教育历程:
第一年:端正志向,学习句读。
第三年:塑造治学的态度,以及人际交往之道。
第六年: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夯实基础。
第七年:实践讨论问题,学习择友。
第九年:衡量是否出徒的标准是,对知识触类旁通,人格上独立自强,在学识上可以自立门户。
儒家的教学方法:
1、及时发现学生的犯错动机,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2、强调秩序。
3、做学问要循序渐进。
4、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5、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仅是引领者,一切需要学生自己完成。
6、讲究施加压力的技巧,绝对不能压抑学习者的心理。
7、鼓励学生选择探索的方向,但是并不强求一定是正确的。
以上儒家的教学经验,在现代教育中广泛应用,并且影响了世界的教育,从一个侧面我们敢说,很多国家所谓的先进经验都是从中国学去的。
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是国力发展的根本基础,劳动者的人格力量,才是国力的基础设施。学校教育培养一个合格的学生,包括铸造一个独立的人格。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绝不是开玩笑,这是正是我们的教育忽视的人格培养。
德育教育引入课题,作为突出职业技能教育的辅助。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业内的共识,可是,我们先要对德育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什么是德?德,汉字。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这是一个中性词,德育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通过科学的方式,取得更大的收获。人不是机器,人是有血有肉的,有创造力的独立个体。
今天,看到一个特别新鲜的论点,智能机器人可以在很多领域战胜人类:下棋、写文章、电子制造等等,可是,智能机器人永远都不可能学会写诗。当然,这里的诗不是顺口溜,而是深刻自醒、天马行空的文化精髓。好了,不多说了。职业教育需要培养一个能够劳动的创业者!
这里介绍我最喜欢的诗,和大家一起品鉴。舒婷 的《致橡树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