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自鸣钟”到“钟桑”,为何“钟桑”是上海话顶级骂人话

从“大自鸣钟”到“钟桑”,为何“钟桑”是上海话顶级骂人话_第1张图片
大自鸣钟

“大自鸣钟”1958年已被拆除,现在的“大自鸣钟”是指东起陕西北路,西靠常德路,南近安远路,北达普陀路区域。它的名字的确和这座钟塔有关。1926年在公共租界老勃生路(今长寿路)、小沙渡路(今西康路)交叉口的道路中央,建起一座钟塔,人们称它为大自鸣钟,这就是上海滩远近闻名的“大自鸣钟”的由来。

其实它的本名叫“川村纪念碑”,又叫“川村纪念计时塔”,这是日本为纪念已故的川村利兵卫(就是枪杀纱厂工人顾正红的日本人),而建造的一座“功碑”。

川村利兵卫当时是日本内外棉株式会社的总经理,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川村为日本立下了“大功”。

川村利兵卫也因此被老上海人称为“钟桑”,“钟桑”这个词表面上看不到任何的贬义,桑在日语中是先生的尊称,但是熟悉上海话的人知道,“钟桑”这是特指“禽兽不如的‘畜生’”,是上海话里的顶级骂人话了。之后随着淞沪抗战的爆发,“钟桑”成为日本鬼子的代名词。

从“大自鸣钟”到“钟桑”,为何“钟桑”是上海话顶级骂人话_第2张图片
随着淞沪抗战的爆发,“钟桑”成为日本鬼子的代名词

“大自鸣钟”当时在沪西地区属于第一高层,站在塔顶遥望苏州河,所有日本内外棉的纱厂一览无余,均在视野之内。

1898年日本内外棉(当时是棉花进出口公司)董事长中野太右卫门力邀川村利兵卫进入内外棉任董事。

川村任董事后于1902年再次来华考察,深入了解中国的风土民情,搜集我国棉花产销情报,为以后来华开办纺织企业积累了资料。

1908年,日本棉纺业国内竞争激烈,外销受阻,工厂发生危机。川村根据他对中国调查掌握的实际情况,凭藉中日马关条约获得不平等的最惠国待遇特权,认为在中国建厂,利用中国廉价原料、廉价劳动、优惠税率等条件,就地生产销售,是突破困境的良策。促使内外棉作出了对华资本输出的决定。

1910年在宜昌路廉价购地建造内外棉三厂,次年7月29日开工,以“水月”为商标,人称水月纱厂。时值辛亥革命,市场混乱,日纱乘虚而入,获巨利。又于1912、1913年分别三厂附近筹建第四、第五厂。

川村任总经理期间,内外棉在上海、青岛继续扩展。在区境内开办了第七、八、十二、十三厂,并廉价购买华商裕源纱厂改为第九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我国青岛圈购大片土地,筹建了第六、十、十一厂。由此,内外棉公司掠取了巨利。

日本内外棉株式会社成为在华最大的纺织集团,在中国获得了巨额利润。据日本《内外棉株式会社五十年史》载:“内外棉在1887年开业时资金为50万日元,至1936年底资金达3300万日元,公积金1904万日元。”又据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对内外棉的清查报告中述及:“除各项固定资产外,跨行业的投资达1666万元,其他有价证券3880万元和惊人的业外放款,特别是直接为军国主义输血的战时国债竟高达1.04亿元”。

内外棉公司在川村病逝后,于劳勃生路小沙渡路口(今长寿路西康路口),建立川村纪念钟塔(俗称沪西大自鸣钟)。

钟塔高14米,平面成方形,顶层四面均嵌有钟面的大时钟,每隔一刻钟,即“叮咚”报时。以前,中国的工人当中,几乎没有工人家中有财力会拥有钟,更不可能拥有表,这只“大自鸣钟”就时刻提醒工人上班时间。久而久之,大自鸣钟也就成了这一带的地名。

从“大自鸣钟”到“钟桑”,为何“钟桑”是上海话顶级骂人话_第3张图片
大自鸣钟

解放后内外棉按原序号改名为“国营上海纺织×厂”,如原“内外棉第一厂”就是“国棉一厂”。

1958年这座纪念日本经济侵略的“功碑”被拆除,但“大自鸣钟”名称仍被沿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大自鸣钟”到“钟桑”,为何“钟桑”是上海话顶级骂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