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本质》:通往简单的复杂

通往简单的复杂

许多了不起的创新设计,当它还没出现时,所有人都想不出它,但一旦它成型面世,我们就将它的设计和功能视为必然。

案例一

《创新的本质》:通往简单的复杂_第1张图片
感应取电

感应取电。为酒店客房设计的节能产品。

案例二

《创新的本质》:通往简单的复杂_第2张图片
混合式水龙头

混合式水龙头。在冷、热水混合后出水来控制水温。发明前人们使用冷热分离的两只水龙头,手工混水。

案例三

《创新的本质》:通往简单的复杂_第3张图片
iphone软键盘

iPhone出来前,Windows操作系统上已经有各种 软键盘(比如网银为防止密码被窃取的虚拟键盘),当时并没有人考虑把这种方案迁移到手机上。键盘在输入时出现,看视频、玩游戏时隐藏,这真的是iphone最关键、最具决定性的创新。因为屏幕大小,决定了整产品体验。

王尔德曾说:

伦敦以前没有雾,直到惠斯勒画出来后才有了雾。

伦敦以前当然有很多雾,只是没有惠斯勒的作品来引导我们的视线,我们难以发现它的特征。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如此,我们每天在摸、在用的东西,我们没法在它们出现前,想象出它们,它们出现后,我们又忽略它们。

为何会如此?为什么只有少数人能敏锐地洞察到创新点?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直到最近阅读了《创新的本质》,才启发我想明白——创新的过程像探案,是直觉和推理的结合。

福尔摩斯看到凶案现场时:


《创新的本质》:通往简单的复杂_第4张图片
福尔摩斯-1

福尔摩斯凭借直觉发现可疑的线索,并进行推理:


《创新的本质》:通往简单的复杂_第5张图片
福尔摩斯-2

我们每秒钟都在接受数量巨大的信息,身体的感官对这些信息层层过滤,最后只有很少一部分浮出意识层面。福尔摩斯和创新者,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能从数量巨大的信息中,过滤出更有价值的信息。这个过程,就像是从一个沙盘中,挑出几颗看似毫不相关,但决定性的沙粒,它更多的依赖的是经验和直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洞察力。

遗憾的是,培养这种敏锐的直觉、洞察力,是个漫长、艰苦的过程,没有任何捷径可以到达。结果很简单,但通往结果的路却很复杂。

沙盘和用户研究

在商业活动中,我们把从沙盘中找出那几颗沙粒的过程,称为用户研究。这是整个产品非常关键的一步,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步。

这一步,不同的人能做到不同层次:
初阶:收集需求,找出众数,转化成产品参数。
中阶:在初阶的基础上,理解用户需求背后的目标和动机,发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高阶:找出用户自己也未意识到的问题,突破用户的期望值。

互联网上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讲的是人类智识的突破,我觉得也可以用来说明创新的过程:假设现在全部产品形态是个圈,创新就是在这个圈上往外突破的小点。高阶用研,就是这个点的第一步。

《创新的本质》:通往简单的复杂_第6张图片
创新过程

增加创新成功的概率

看书没法知道怎样一定成功,但能知道怎样一定失败。尽可能把错误的排除掉,成功的概率自然增加。

我总结能增加成功概率的两个方法:

1. 使用辩证法而非逻辑分析

创造不产生于理论分析,而产生于辩证法。在同与自己想法相反的人交流时,自己很容易产生新的想法,这就是很好的辩证法。

争论,是在是白还是黑、是好还是坏的两项对立中来考虑问题的,力求抹杀其中一方。而对话却与其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一种认为“我这么想”的人与另一个认为“我不那样想,我是这样想的”人面对面,他们采取相互容许对方观点的态度,尽量活用对方的长处,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命题,无限地探求真理。这种创造性的对话就是辩证法。

这时,扬弃并统一对立的事物,接近于更高层次的真实,是不同于什么都包括的“总和”的,而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统一的综合。辩证法中常说以“正一反一合”的过程展开,就是在某个命题(正)的对面放上否定这个命题的命题(反),两者综合(合)后产生新的命题,从而接近更高层次的真实,就是这样的展开过程。这种综合各种矛盾的知识,能动地创造一个新的知识体系,发挥创新的能力就是综合力。

另一方面,辩证法的另一极就是逻辑,逻辑就是追求论述的形式其代表是形式逻辑,即所谓的三段论法。比如,“人一定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这种三段论法可以说是官僚型人类的看家本领,形式上确实是正确的,也能达到某种真实,但那又怎么样呢?逻辑上虽然正确,但没有一点儿知识的生产能力。

辩证法探究的不是形式,而是意义,面对“人一定会死”这个命题时,重新询问“人真的会死吗?”然后不断地进行探寻根底的讨论,“肉体死亡了,精神不是可以永远存在的吗?”、“死原本是什么呢?”……这就是辩证法。在这个过程中人会发现新的真实。但那不是终点,那里还有无限追求真理与真实的运动。

创造与创新之所以不容易,是因为不能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解决命题。如果可以用逻辑分析实现创新,那将会很轻松。所有的创新都产生于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创造性的、创新性的技术开发与产品开发,最初并不产生于逻辑分析中,而产生于每次都辩证地综合对立事物的连续性运动中。

2. 关注现场经验而非市场平均值

所谓的“形式知识”是指能够用语言和文章来表达的、明显的、客观的知识。而“暗默知识”则与其截然相反,指难以用语言和文字来表现的、主观的知识,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知识。思想、信念、掌握的熟练度和技术信息等等都属于典型的暗默知识。

新美佳久在冥思苦想之前先来到商品销售现场观察顾客的反应,虚心倾听市场的声音。这是因为,不满足于得出市场平均值之类的统计调查,而是要面对面地亲耳聆听消费者的心声,直接感受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真实情况,把握住那些看不见但意义重大的市场的暗默知识。他知道这样做的必要性,所以他要识别出那些真正有助于市场调查的消费者。

他并不是毫无准备地前往市场进行调查,而是带着自己的假设去的。只有拥有假设和谦虚的态度,才能认识到市场的真实情况。

由于有很多种方式解释统计调查的结果,所以固执己见的调查者们容易看错市场的真实情况。与此相反,既具有一个人站在车站前进行街头调查并积累现场“经验”的能力,又具有将“经验”转化为概念的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应该被称为“善思勤行”的人。

看到现象后,一瞬间就能察觉事物的本质,看穿表象背后的真实。这种直觉产生于在调查现场积累直接经验的过程中,是高质量的暗默知识。同时,以理论为基础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提出解决办法的形式知识也在发挥着作用。逻辑分析与直接经验、理论与实践、形式知识与暗默知识,能够综合这些看似互相矛盾的一切的就是“善思勤行”的人才。日本很多企业的中层工作人员都倾向于逻辑分析,不能脱离旁观者的立场,这是企业做大的病根。创造新的知识最需要“善思勤行”的人才。

当公司的根本(核心技术)与市场的存在之本(消费者的真实呼声)顺利地联动时,产品开发就会获得成功。现在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为数不少,但真正能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并不多。能将两者进行结合的就是在实践中创造知识的反省的实践家,和既具有深入现场进行艰苦体验的坚韧意志,又具有非凡的总结概括能力的“善思勤行”的人才。

所以,成功之路便是,高度重视在现场获得的直接经验,自己提出假设,并虚心吸取、借鉴反对意见和反面证据,然后更加贴近现实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概念,说服公司充分利用资源,带动周围的同事共同参与,进而通过实践把计划落到实处。

追朔历史上存留的富有创新性的商品就会发现,大多数都产生于创造者的主观世界。创新产品的成败,取决于产品灵魂人物的能力、眼界、胆识、价值观。

创新者要具备哪些能力?
1.概念化能力:不仅拥有梦想,而且还拥有实现梦想所需的概念
2.行动能力:主张“敢于尝试”的行动主义
3.人格魅力:创造关系网的能力

这些能力不一定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比如作为创意者的宫崎骏和作为指导者和行动者的铃木敏夫就是绝佳的组合拍档。

其它思考

1.世界上最富洞察力的人,都在搞创作。我想不出有什么方法,能比从他们的作品中学习更有效。大量阅读、看演出、看展览,长期投入,没有捷径可走。

2.日常生活的习惯行为使人变得钝感,完全沉溺其中就无法产生好的构思。因此,要敢于走出去,扩大视野,经过休息后,再返回到崭新的日常生活中。

拓展阅读

如果你对创新领域感兴趣,推荐按阳志平老师列的清单阅读:

以下推荐依次递减,创新的关键好书就这几本了。

  • triz三书:《创新算法》、《如何成为发明家》、《进化树》,都是极好的书。与心理学研究创造力的流派大不相同,更近似创新的技术哲学角度研究创新。第一本《创新算法》展示了如何借助进化论、生态学与系统推演,获得伟大创新的路径。我喻为20世纪最伟大的著作,属于元级别的书。通过它,可以统帅无数著作。
  • 《创造力——心流与创造心理学》
  • 《创新的本质》
  • 《创新者的窘境》
  • 《创新的扩散》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新的本质》:通往简单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