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表扬和惩罚才有效——《伍尓福克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14

所谓学习,是指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个体知识或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个定义至少有三个要点:1.这种变化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而不是由“成熟导致的变化”(如个子长高、头发变白等)。所谓经验,是“ 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或“人亲身经历过的”;所谓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包括三方面基本内容:①生产实践(为满足人类生产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活动)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调整和改革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为目的的活动)③科学实验(科学的探索宇宙间普遍规律的有目的的能动性实践活动)。2.这种变化是反映在个体的“知识”或“行为”上的。3.这种变化 不是瞬间的或是短暂的,而是“相对持久”的。

根据上述要点2,可以将学习分成“认知主义派别”和“行为主义派别”两种。凡认为学习的结果更多的是影响人的知识的,就是认知主义派别;凡认为学习的结果更多的是影响人的行为的,就是行为主义派别。

诚如上述而言:行为主义派别特别关注教育给学生行为带来的改变,因此,也特别注重对教师鼓励行为的方法的研究。以下方法都值得借鉴:

一、恰当地使用表扬的方法

(一)清晰且系统地给予表扬。让学生明确知道想要得到表扬,就应该作出适当的行为;让学生明确知道哪些特定行为或成就可以得到表扬。

(二)表扬是认可而非评价。表扬并赞赏学生的努力、成就和行动——特别是当学生做了帮助他人的行为时;不要评价学生的性格或人格——表扬行为,而不是针对个人本身。

(三)以每个人的能力和不足为基础设立表扬的标准。表扬学生因自己的努力付出而取得的进步或成就;让学生关注自身的进步,而不是与别人进行比较。

(四)将学生的成果归因于他们的努力和能力,以使他们获得自信:自己可以再取得成功。不要给学生以这样的暗示,即成功可以因为好运气、外在帮助或任务简单而取得;要求学生描述他们遇到的难题,并阐述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让表扬真正起到强化作用。不要企图通过表扬一些学生来影响班上其他学生。这个策略经常适得其反,因为学生能看出你的意图。另外,这样做还可能让受到表扬的学生处于尴尬境地;不要仅仅为了让失败的学生获得平衡,就给予他们不应得的表扬。这并不能安慰学生,也不能让学生找到取得成功的方法;不要“狗尾续貂”——在表扬之后附加批评,就像“这个星期你很好地完成了家庭作业,但为什么不能每个星期都这样做呢”。

(六)认可真正的成功。奖励实现了特定目标的学生;不要奖励上课安静、没有捣乱但却没有专心投入的学生;表扬学生的能力提高或有价值的成就行为。如教师可以说:“我注意到你把所有的题目都检查了两遍,从你的分数中能看出你的认真与细心。”

二、鼓励积极行为的方法

(一)要以学生看重的方式认可他们的积极行为。说明班级规章制度时,提出遵守制度的积极结果和违反制度的消极结果;给予第二次机会,认可学生承认错误的诚实行为。例如,“由于你主动承认了在考试时抄袭书本,所以我将再给你一个机会重新做”;提供努力学习的相应奖励,如额外休息的时间、免除家庭作业或测验,或者对主要课程给予附加分等。

(二)在学生学习新材料或尝试新技能时,给予大量的强化。在每个学生的第一份生活周记中,找出好的地方并给予鼓励;强化学生之间互相鼓励的行为。教师可以这样说:“初学汉语拼音时,难免会出现发音困难和别扭。当有同学大胆练习新的拼读时,我们其他同学不应取笑他,我们应该互相帮助。”

(三)新行为建立后,使用不可预测的强化程序进行强化,以此鼓励学生不断坚持。对参与班级活动表现出色的同学给予“意外”的奖励;每节课开始时给学生出一个简短、书面的附加题。学生不一定要回答,但如果答对了,将在学期总成绩中加分;确定好学生会不时因为他们的优秀表现而获得表扬,不要让他们觉得表扬是理所当然的。

(四)使用普雷马克原理找出有效地强化物。所谓普雷马克原理,指的是一个高频行为(个体偏好的活动)可以成为一个低频行为(不太喜欢的活动)的有效强化物。有时人们称之为“祖母规则”,即“先做我想让你做的事情,再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具体操作办法是:观察学生在自由休息时都做些什么;注意哪些学生喜欢与他人合作。与朋友一起合作的机会,对他们就是一个很好地强化物。

(五)使用线索帮助学生建立新行为。在教室里张贴幽默的标记,以提醒学生遵守班级制度;学期伊始,当学生走进教室时,让他们注意黑板上列出的物件,这些是他们来校应带的。

(六)确保所有学生,包括那些经常犯错的学生,只要表现好就都能获得表扬、特殊待遇或其他奖励。不时翻翻学生名单,确定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一些强化;制定强化标准,让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得到奖励;反思自己的偏爱,男生比女生会得到更多强化的机会吗?还是女生比男生多?不同民族学生获得强化的情况又是怎样?

(七)建立各种各样的强化物。让学生自己提出他们想要的强化物,或者让他们从“每周特殊待遇”的强化清单中进行选择;和其他老师或家长讨论强化物的建立和选择。

三、惩罚的有效使用的方法

(一)设法创设可以运用负强化而非惩罚的情境。学生达到一定能力水平时,让学生避开不愉快的情境(如完成额外的练习作业,每周进行数学测验等);坚决要求行动,而不是口头承诺。不要因为被学生说服,就改变了先前的协议。

(二)如果你使用了惩罚,那么要适度、短暂——并且最好与良性的行为进行匹配。若对小孩子隔离,时间不要超过2-5分钟。如果学生一天只能挣得5分,那么扣分就不要超过1分;将短暂、适度的惩罚与学生做正确的事情而受到的强化匹配起来。如果学生在洗手间涂鸦,那么短暂地惩罚他,同时让他洗掉涂鸦。

(三)使用惩罚要前后一致。避免不经意地强化你本来应惩罚的行为。私下与学生对质,这样学生就不会在公开场所站起来与老师争辩;让学生预先了解违反规章制度的后果。对低年级学生,需要把主要的班级制度张贴出来,对高年级学生,则可在课程提纲中简要说明班级制度及违反的后果。告诉学生惩罚之前只有一次警告机会,教师要以平静的方式进行警告,然后坚持到底;惩罚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不回避且要及时;当生气时不要进行惩罚——因为你可能太苛刻了,随后还得收回惩罚——显得前后缺乏一致性。

(四)关注学生的行为,而不是学生的个人品质。用平静而坚定的语气训斥学生;避免使用恶意或讽刺的语气。否则,当学生模仿你的讽刺时,你会听到自己生气说的话;强调制止问题行为的必要性,避免表达出任何你不喜欢该学生的意思;清楚地知道你自己是否在不公平地惩罚不同类型的学生。

(五)调整对违规的惩罚。忽略不足以捣乱课堂的小行为,或者可以用不喜欢的眼光制止这些不良行为,或者只是朝那位学生踱过去;确保惩罚不会比学生犯的错误还恶劣;不要用家庭作业来惩罚学生的捣乱行为(如上课说话);当学生的不良行为得到同伴的接受时,将他和一群朋友分开是有效地 ,因为这样才是真正的与强化情境隔离开;如果问题行为仍在继续,分析一下情境并尝试新的方法。

(六)需要强调的是:惩罚及其本身不能导致任何积极行为;只有当惩罚者在的时候,惩罚的效果才是最好的;惩罚倾向于让学生关注行为对自身造成的影响,而不会让学生思考行为对他们的影响,惩罚并没有教导学生对他们产生同情与共情;惩罚还会妨碍你和学生建立亲密的亲近的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样表扬和惩罚才有效——《伍尓福克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