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是怎样学会的?

      关于同名书《外语是怎样学会的》(王初明)的小感想。

      小学三年级我第一次接触英语,老师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教大家音标。当我的小朋友还在用拼音或者汉字标注读音(类似三口油)的时候,我已经靠音标批量的背单词了;初中在外国语学校读书,别的小学同学还在用冀教版课本学“李雷&韩梅梅”的时候,我学的look ahead,美女英语老师讲的是cappuccino、是情境表演,年会上看学长们表演的是英文版莫泊桑的《项链》;高中期末考试后英语老师会自掏腰包购置一批英文书作为奖品发给大家,高二那年我的奖品是企鹅版的《双城记》(到现在也没看完);大学里考四六级,最让我满意的是六级的听力和阅读总共只错了一道题;大二备战备荒了两个月考了托福,拿到了美国交换生的资格(脑子抽了竟然没去感受美帝的新鲜空气);大三突发奇想地开始学拉丁语;大四裸考了中高两级BEC….我不是一个勤奋的学生,幸运的是我的英语老师都很好,至少学英语上没有走弯路,成绩没有更好完全是我自己惰性使然……(ˇˍˇ)

      我的每个老师讲的学英语的方法,和这本《外语是怎样学会的》是一模一样的。

      老师从不要求我们多学语法,语法只是拐杖,如果你有强大的语感,完全可以抛开语法。这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明明说不上来为什么,但是总能把题做对”的情况。而语感的来源,是广泛的接触量。书中比较了幼儿习得外语和成年人习得的接触量,作为一个每周上5堂英语课、一周只有四个小时的接触量的学生来说,这个接触量实在是太小了。接触量来自听说读写,也就是过去很流行、现在依然流行的多看原文书、多听多看原文影音材料这一套。后者还提供了语言学习中很重要的语境。既然很多家长暂时不能移民美国让孩子学好英语,语境在语言习得中又很重要,通过看电影、美剧、阅读小说剧本来营造氛围就是很不错的选择。

     外语学习其实就是克服母语习惯的过程。大学的时候我的二外是日语。日语是一种黏着语,和中文、英语都不一样。我学英语的时候很顺当,自学拉丁语的时候上手也很快,中间转移兴趣看了两天法语,也很快就能照猫画虎做出几个问句来,唯独日语让我感觉很吃力。学了一年半之后我突然间反过味儿来,之所以学的很痛苦,是因为我完全是美国大兵式的学习方法,先把一句话翻译成英语,再翻译成日语,这不是No zuo no die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拉丁语学的很快,因为拉丁语作为印欧语系的一个小鼻祖和英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克服母语习惯、或者已有的外语习惯,绝对是语言习得当中很重要的一环。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语音的重要性。练习语音的唯一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模仿。初三之前我用坏了两个复读机,我妈深感自豪,她虽然不太懂英语,但觉得我现在的口音和那个时候比差了很多。因为小时候学英语的教材是3L和look ahead,后者是BBC出的教材,所以我一直很喜欢英音,有踏实感,不轻不油。所有的教材中,包括新概念、listen to me、剑桥少儿之类的当中,我最推荐的还是Look Ahead,适合稍微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使用(五年级以上就可以),全部情境化(创造语境)、词汇量大且新鲜、素材多样(书本、音频、视频)。

      最后来总结一下书中的观点,要学好外语:

      语境很重要,没有语境就创造语境;

      语法没那么重要,只是拐杖而已;

      接触量一定要大,用大量正确、鲜活的素材打败错误的表达;

      学好发音靠模仿;

      练习写作靠长文。

      最后,勤能补拙,熟能生巧。

你可能感兴趣的:(外语是怎样学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