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经典文学,只需掌握3个关键词

读懂经典文学,只需掌握3个关键词_第1张图片

2012年和20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分别是中国的莫言和加拿大的艾莉丝·门罗。他们的作品有个共同特点,即故事人物大多出自作者本人的家乡。莫言很早就成名,读者对他非常熟悉,他的多部作品被拍成影视剧。尤其那部由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红高粱》,更是获得多项国际大奖。但对于艾莉丝·门罗,中国读者是从她得诺奖开始注意的,在这之前,基本没听说过她。我当时趁着诺奖热,买了几本门罗小说。


莫言的小说我可以一口气读完,而门罗的小说,看了几章就看不下去了。莫言写的是咱们中国故事,风土人情让人感到亲切熟悉,情节也容易理解。而门罗的小说似乎都只描写一些平淡无奇的小镇故事。可是她为什么得奖?除了诺奖,还三次获得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奖,以及许多其他大奖。门罗被誉为“我们时代的契科夫”。这么说来,读不懂她的小说真让我惭愧。


读完这本《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后,让我有信心重新阅读门罗的小说了。这本写给美国青少年进入文学世界的入门书,作者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讲述文学理论。对于广大成年文学爱好者来说,也是一本必读书。


作者托马斯·福斯特是纽约时报畅销作家,另一个身份是密歇根大学文学教授,他的课程除了经典文学、当代文学,还有创意写作。福斯特写了好几本教人如何读小说和欣赏电影的书,包括《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如何欣赏一部电影》。由著名文学教授亲自为我们授课,我们欣赏名著的水平一定蹭蹭往上窜,跟朋友聊天也会多一个话题。


《文学课》讲了三个重要的文学理论术语,分别是:互文性、神话原型和意象。

通过这三个术语,我们基本就能够解密文学著作。


先来看第一个术语:互文性

专业解释是: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即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什么意思?句子太长没看懂。)再来看托马斯的解释:所有文学作品都脱胎于其他文学作品。(原来这样,好简单啊!)我立即想起《金瓶梅》和《水浒传》,里面都讲到潘金莲。兰陵笑笑生“乃从《水浒传》潘金莲演出一支 ”,徐徐拉开了他的明朝市井众生相画卷。


再举一个互文性例子,《暮光之城》和《五十度灰》,无论书还是电影,都非常火爆,它们很相似,都充满最前沿的时尚、俊男美女、用之不尽的财富等等元素,以及都讲述缠绵激荡的爱情故事,尽管前者是青春纯情版,后者是成人欲望版。好吧,事实上,《五十度灰》作者EL詹姆斯亲口承认,她是受到暮光之城的影响和启发,才创作出这本小说。这就是两本书之间的互文性。


第二个术语:神话原型

专业解释: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研究西方文化的巫术仪式的起源,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西方文学理论范式之一神话原型批评。后来,心理学家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这个概念的主题研究对象就是原型。荣格认为,在整个人类社会中,人类文化的形成是在历史中不断积累典型经验,如出生、死亡、再生、力量、英雄等等,最早的展现形式是原始神话和巫术仪式。因此,他将神话原型看成文学艺术的起源。


再来看福斯特的说法:神话有助于人们理解科学无法解释的事情,这些神话以故事形式出现,并且构成群体记忆的一部分。


英国著名作家DH劳伦斯的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就可以找到神话原型大母神。西方神话中的大母神具有两面性,一面是温柔的圣母玛利亚,抚育并保护后代,另一面是危险的妖女美杜莎。小说中的母亲便具有善良与可恶的双重对立性格。另外,我们也可以在莫言小说《蛙》中的女主角,看到中国上古神话女娲的形象。


如果我们熟悉中外神话,能够容易认出文学作品中某些部分与神话的联结,便能更好地把握作家的用意,理解他们的暗示。


第三个术语:意象

专业解释:意象理论起源在中国,意象一词,萌芽于先秦,成词于汉代。古代文学理论典籍《文心雕龙》是意象说的集大成者。意象即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福斯特的解释: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或反复出现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景或物件,比如雪、河流、月亮、镜子。


我们只要知道意象的功能就能读懂作者的意图。比如张爱玲的小说,里有各种各样的意象,就拿其中的月亮来说,张爱玲的小说充满着冷色调,月亮给人的感觉也是冷冷的。当月亮在小说里出现时,便是衬托出人物的心理感受,另外,也是暗示人物未来不甚美好的命运。


前面提到莫言的小说让人容易懂,其实就像外行人看热闹一样,看懂的只是情节和表象,但内涵和意义,却需要慢慢品读。经典小说和普通小说需要通过时间来鉴别,好的作品留下,成为经典,次品就被人们忘记。我们现在开始练就辨别现当代文学经典的火眼金睛吧。


读懂经典文学,只需掌握3个关键词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懂经典文学,只需掌握3个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