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只为杭州“一丸泥”

老骥伏枥,只为杭州“一丸泥”_第1张图片

紫砂制作技艺丨紫砂制作技艺以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料为原料,采用多种工具,经过打泥片、拍打身筒、镶接身筒或镶接与雕塑结合等步骤最终完成陶制品。

老骥伏枥,只为杭州“一丸泥”_第2张图片

杭州紫砂技艺的流传源于一位名叫高德芝的老人,他自幼师从紫砂名家王寅春,1990年退休续艺于紫砂工艺四厂,得顾景舟、顾绍培、王石耕、沈汉生等艺师指点并合作,作品为中国茶叶博物馆、上海铁画轩及中外收藏家珍藏。老人对于杭州紫砂技艺的贡献,更在于他发现了杭州的紫砂。

老骥伏枥,只为杭州“一丸泥”_第3张图片

匚 上袁村的少年

在紫砂之都宜兴,有个上袁村,这里"家家捶泥,户户制陶",堪称宜兴紫砂工艺人才的摇篮。明清以来,上袁村制陶巨匠辈出,如壶艺高手惠孟臣、陈鸣远、邵大亨、程寿珍、王寅春、顾景舟等等,数十位大师云集一村,不能不说是陶艺奇观。

老骥伏枥,只为杭州“一丸泥”_第4张图片

高德芝老人就出生于上袁村,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母做壶。到了17岁,他做的壶已经颇具气象了。

老骥伏枥,只为杭州“一丸泥”_第5张图片

那一年,他拜到了民国时期“紫砂七老”之一王寅春门下。老人回忆起师父很是感慨,“他对我很好的,小的辰光脑子比较灵活,什么都肯干,肯吃苦。”

老骥伏枥,只为杭州“一丸泥”_第6张图片

几年后解放了,原先做南洋生意的王寅春也断了销路。为了生计,20出头的高德芝去了上海。或许他自己也没想到,他会进入高温耐火材料领域,而且一路做到了工程师。

老骥伏枥,只为杭州“一丸泥”_第7张图片

匚 我想回来做

紫砂界泰斗级人物顾景舟,与高德芝老人是村上的邻居,顾大他几岁,一直以来关系极好。老人回忆起60年代初顾景舟去上海看他,那些近60年前的事,他还历历在目。

老骥伏枥,只为杭州“一丸泥”_第8张图片

90年高德芝老人退休后,回宜兴看望顾景舟,顾想送一把壶给他,被他坚拒了,“我问你要一把壶,是要钞票。”当年顾景舟的壶,在香港能拍80万一把。而提及如今顾景舟的很多壶,拍卖都已是千万级别,眼前头发花白的高德芝老人,神情有些激动,“我不爱财的”。

老骥伏枥,只为杭州“一丸泥”_第9张图片

当年老人也是颇为激动的对顾景舟说:“我自己会做的,我想回来做。”应该说老人重新投身于紫砂领域,起点颇高。顾景舟与他一起设计壶型,并在壶上题词落款。当年紫砂研究所的很多大师,也给他出谋划策,共同参详。

老骥伏枥,只为杭州“一丸泥”_第10张图片

从那时候开始一直到如今,高德芝做壶从不模仿,创新是他的首要想法。他的壶,形制独特、线条老辣、气韵朴实。

老骥伏枥,只为杭州“一丸泥”_第11张图片

30年来他制壶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反复推敲、精益求精过程,这需要他始终保持着一种钻研与探索的巨大热情。

老骥伏枥,只为杭州“一丸泥”_第12张图片

匚 为了杭州的“一丸泥”

90年退休后,高德芝老人随子女定居杭州。他喜欢骑着车满世界转悠,走到山脚、工地边,他还爱研究路上的石头。

老骥伏枥,只为杭州“一丸泥”_第13张图片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宋城边上竟然发现了紫砂料,拿回家一试之下,品质出乎意料的好。这让他大为兴奋,从此他走遍了杭州及周边地区,相继在富阳、千岛湖、临安、半山等地发现了丰富的紫砂矿源。

老骥伏枥,只为杭州“一丸泥”_第14张图片

在高德芝看来,老家宜兴的紫砂就要采空了,而他在杭州发现了这么好的紫砂,有很多并不比宜兴的品质差,他不能把它浪费,他想把杭州的紫砂做起来。

老骥伏枥,只为杭州“一丸泥”_第15张图片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一直在为之奔波,哪怕已经是到了八九十岁的年纪,然而结果却不太如人意。老人对此有些无奈,但他还是想做最后的努力,“我计划到95岁,传承人能够找到,找不到我今后就洗手不干了。”

老骥伏枥,只为杭州“一丸泥”_第1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骥伏枥,只为杭州“一丸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