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峭壁上的魏骨唐风

      2018年8月5日8点一早上,和老卫一起吃过洛阳传承了千年的牛肉汤后就出发前往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刚一到龙门石窟游客服务中心,天雷阵阵,响破云霄,我们“峭壁上的魏骨唐风”龙门石窟之行就在瓢泼大雨之中进行了,虽然人成了“落汤鸡”,倒是别有一番洒脱、豁达。

龙门石窟:峭壁上的魏骨唐风_第1张图片
微笑千年的卢舍那大佛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

龙门石窟:峭壁上的魏骨唐风_第2张图片
著名的龙门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为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奉先寺、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等为唐代代表洞窟。

龙门石窟:峭壁上的魏骨唐风_第3张图片
微笑千年的卢舍那大佛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 “大卢舍那像龛”,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佛教教义中,“卢舍那” 意为智慧广大,光明普照。大佛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0米,丰颐秀目,慈祥端庄,微微翘起的嘴角呈淡淡微笑状。据史料记载,卢舍那大佛始建于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武则天曾于咸亨三年 “助脂粉钱二万贯” 用于修造大佛,也传说卢舍那大佛是照着武则天的相貌雕刻的。

龙门石窟:峭壁上的魏骨唐风_第4张图片
走红网络的 “剪刀手” 佛像

      走红网络的 “剪刀手” 佛像位于 “宾阳三洞” 中的宾阳北洞。宾阳洞包括南洞、中洞和北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营造的洞窟之一。

龙门石窟:峭壁上的魏骨唐风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走到万佛洞的时候,听见智能语音在讲解洞外墙壁上的观音像,高85厘米,左手拎净瓶,右手扬拂尘,体态动静自然,姿态袅娜。一代艺术大师梅兰芳,编演京剧《洛神》时,对饰演的洛神总觉不尽如人意,后来梅兰芳游览龙门石窟,看到了这尊观世音菩萨,那极富美感的体态令他眼光骤然一亮,顿然得到启悟,演出大获成功。哈哈,看了当我们遇到苦闷、烦恼时,大可以出去走走,“佛”会一直暗中帮助我们的。

龙门石窟:峭壁上的魏骨唐风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龙门石窟:峭壁上的魏骨唐风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龙门石窟:峭壁上的魏骨唐风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仰望大佛,妙法庄严,慈悲微笑,令人心生敬畏,却没有恐惧。我觉得古人在塑造卢舍那大佛像时,一定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才让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龙门石窟:峭壁上的魏骨唐风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过了桥,就到了伊河东岸,从南到北,依次是东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园。我们先去参观东山石窟~ 东山全是唐代的窟龛,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个,如二莲花洞、看经寺洞、大万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东山石窟相对损坏比较严重,很多佛像都已经看不清面容和姿态,要感慨一下,时光流逝所造成的损坏远没有人为损坏的可怕……在东岸有一个观景台,是拍摄卢舍那大佛全景的最佳位置~

龙门石窟:峭壁上的魏骨唐风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最后再说一个有趣的传说故事。相传远古时期,洛阳南面有一大片烟波浩淼的湖水,周围青山苍翠,芳草萋萋。人们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打鱼,过着平静的生活。村里有个勤劳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听到从地下传出“开不开”的奇怪声音,回到家,便把这件事告诉给母亲。母亲想了想,便告诉他,如果再听到的话就回答:“开!”谁知一声未了,天崩地裂,龙门山倾刻从中间裂开,汹涌的湖水从裂口倾出,奔腾咆哮地绕过洛阳城,一泻千里流向东海。水流之后,无数清泉从山崖石罅中迸出,蓄为芳池,泻为飞瀑。两山的崖壁上则出现了无数蜂窝似的窟隆,窟隆内影影绰绰全是石像,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轮廓不清,千姿百态,蔚为奇观。从此,龙门石窟便名扬天下了。

龙门石窟:峭壁上的魏骨唐风_第1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参观完龙门石窟,听过许多唐代的诗人赞叹龙门之景的美,但鲜有唐代诗人赞颂龙门石窟雕刻之精湛,这个确实可以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龙门石窟:峭壁上的魏骨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