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信息时代,我们如何不那么焦虑?

《新周刊》选出了2016年度汉字“刷”。我们工作上要刷业绩,生活上除了睡觉,无时无刻都在刷手机:吃饭刷、上厕所刷、聚会刷,有时候在微信群聊里发言是为了刷存在感…,在海量信息可以即时获取的时代,一切都为快不破。我们想在短时间内读更多的书、了解更多的事,赚更多的钱。我们想要得更多,不知不觉间,堆积了物品、信息、金钱,淤积在有形的物理空间和无形的心理空间里。如果无法排泄出来,我们会产生各种情绪,最常见的便是:焦虑。

对此,山下英子反其道而行,践行了“断舍离”。

“断舍离,并非以减少不需要的物品为目的,而是以做减法为手段,以培养生存动力为动力。生存动力是指意识力、选择决断力、信赖自己的能力。"

山下英子在《断舍离》这本书中提出了对十种事物的断舍离,在这里仅涉及其中三个。

1. 对物品的断舍离

我们身边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物品:有了它更方便,没有它也不会觉得困扰。即使已经不需要、不怎么喜欢的物品,也因为“当时买的时候贵”或者“以后也许用得着”这样的借口,扔了“浪费”,而舍不得扔。久而久之,这样的物品就会堆积如山。

念旧的人往往留下故人的物品或礼物,因为它们有纪念价值,充满了过去的回忆,担心扔了,就会失去了美好的回忆。

女孩子应该对这样的场景再熟悉不过了:明明衣服塞满衣柜,每到换季仍觉得没衣服穿,因为衣柜里的都是不想穿的衣服。然而考虑到可能以后会穿,就不舍得扔。

几乎每年都要搬一次家的我,这样的经历一次次地发生:每次搬家的时候,发现很多很久没有用的东西,纠结要不要扔掉,最终决定留下一些物品,搬到新家后很可能仍然一直被冷落,直到下一次搬家我再次纠结;也许决定扔掉了,清清爽爽地搬到新家,但过久了,仍会堆积新的不用的物品。

实际上这些鸡肋物品,有形中使得空间杂乱无章,无形中占据了心理空间,增添了烦恼。我们思考的是过去和未来,而忘了最重要的是“现在”。如果集中能量关注现在,我们就会轻松把不用的物品扔掉,从而保持心情愉快,充满活力。

2. 对“金钱的不安”的断舍离

“钱财乃身外之物”,可是大多数人对金钱很“执着”,因为未来不可预知,人们会产生未来可能财富上匮乏的担心,他们关注的是“对未来的保障”,于是产生过度储蓄。中国人更甚,体现在结婚要有房有车等固定资产,对婚姻才有保障。对于自己欠缺的事物,谁都会感到不安,而根本原因在于对自己不自信,怕因为没钱得不到社会认同。然而把钱存起来,同时也会把“不安”淤积在内心。这时候把视角转移到现在拥有的东西很有必要,生存本身意味着财富的流动,有进有出,持续循环才有新陈代谢。

为了从对金钱的执念中解脱出来,山下英子给出了一些小训练,比如以感恩而和平的心情支付给对方并真诚地微笑看着对方,这时花钱就从对金钱的不足上转移了,而产生幸福感、自尊心和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自信心。

3. “对他人有期待”的断舍离

我们常常会对他人有所期待:期待对方理解自己,按自己的期待去行动。当期待落空的时候,需求没有被满足,于是产生失望、愤怒、忧郁的情绪,这些情绪“源自自己和周围人在价值观上的差异”,我们“越是拼命让他人理解自己的价值观,越会感到徒劳和疲惫”。

《卖房子的女人》第二集,有对老夫妇的儿子因年轻时在人际上受到挫折而成为“屋里蹲”二十年,老夫妇为了让儿子能下半辈子不用工作也能活下去,决定卖掉现住的房子。虽然儿子二十年没有出过家门,老夫妇仍每天把儿子的鞋子擦得锃亮,希望儿子有一天会有勇气重新踏入社会。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希望剧情反转,儿子有一天会醒悟踏出家门,然而“卖房子的女人”却给我们上了一课,这样做反而会给儿子造成压力,这不是替儿子着想,老夫妇只是等待儿子理解他们的心意!

不评论剧情的对错,现实中我们很多时候只是想当然地自己认为好的,也是对别人好的,所以努力让他人认同自己的价值观,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期待去改变。这样的想法,实际上“有种通过控制他人来确认自己的存在价值、感到放心的心理”。然而我们认为对的事,对方可能觉得这样做会让他很痛苦。

山下英子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要从对他人的期待中解脱出来,首先要承认自己的价值”。对他人的期待实质上是不信赖自己,所以将注意力转移到他人身上,希望感受到存在价值和关注。若首先承认了自己的价值,还需要拼命去获得他人的肯定吗?

4. 我们为什么焦虑?

这是我读《断舍离》一直在思考的问题。2016年年终的时候,很多公众号文章有写总结类的,也有写计划类的,还有一类是写“焦虑”的。不管有钱没钱,大多数人都会焦虑。为什么呢?有人说,焦虑是准备得不够充分,也许这只是表层的原因。

“焦虑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当我们感受到局限的时候,焦虑就会产生。这时,我们可以通过焦虑,发现人生的局限性,然后或者绕过它,或者化解它,或者超越它…相反,一旦我们消灭了焦虑,也就毁掉了这样的机会。”有一定的焦虑情绪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过度焦虑。

傅园慧最近在《2016CCTV体坛风云人物年度颁奖盛典》脱口秀,说到“我们努力以后,才能在吃饭的时候,你夹菜别人不敢转盘子;你在喝酒的时候,不管别人怎么举起来,就是不喝。”没错,就如孙宇晨在《财富自由革命之路》里所说,我们努力是为了有一天,不需要为金钱作出价值观(时间、注意力、情感和尊严)的妥协。

我们怕落后,想要财富自由,焦虑着,而焦虑的情绪会让人觉得必须要做点什么。罗振宇在2016跨年演讲中说“毁灭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成长」嘛。”于是我们“将注意力放在成长上”,不断地努力学习,付费网络课程、订阅专栏、收藏很多公众号干货文章。然而,我们掉进了这样一个陷阱:为了有更美好的未来,试图每天学一点新东西,没学点新东西不自在,于是患得患失,焦虑情绪又抢了注意力,没办法专注投入。所以最后什么也学不到或学到的知识只停留在脑中没有去实践,被各种蜂拥而至的信息牵着走,并没有内化成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忙活一年,我们有什么改变吗?没有多大的改变,2017年还要去实现2016年的计划。于是,我们更加焦虑。

我们生活在时间轴里,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焦虑的原因是,没有处理好和时间的关系—关注过去和未来,忽视了现在即当下。我们平常总觉得是因为拥有得过少而困扰,而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过多而困扰。

做减法,今后的人生才会顺畅”,何不扎扎实实地把一件事做到底、按高标准做到有成果?原来一般人“没有按照最高标准去做事情”,呆在舒适圈去学习,只能做到“知晓、理解”,所以无法体会到“先高标准做到一件事再做其他事情会很快”这个道理。这实际上是以慢为快,就如永澄老师花了三个月时间将《如何阅读一本书》读懂读透,转化为作品,最后形成了2016春节共读这本书的活动。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少即是多,慢下来,才能更快。

你可能感兴趣的:(海量信息时代,我们如何不那么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