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言 | 你还在给孩子“贴标签”吗?其中的危害你无法想象……

墨言 | 你还在给孩子“贴标签”吗?其中的危害你无法想象……_第1张图片

刘翔曾因伤痛两次退赛,这个参加了38次比赛,得了36次冠军的“超人”,被人记住的,却是他的两次退赛。


因为伤痛,他被贴上了“刘跑跑”的标签。

我们自己就是不完美的人,为何要苛责他成为一名超人?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是不是也在有意无意的给孩子贴标签呢?

01

有心理学家讲过孩子挑食毛病形成的案例:

一个孩子第一次吃猪肝时,自己并不饿,所以感觉这东西不合他的口味,不肯多吃。

这时,妈妈看到了就对家人说:“哎呀,这个孩子不爱吃猪肝。”

第二次,妈妈有意给孩子多夹些了猪肝,结果看到猪肝太多,孩子又表现了不满。

这时妈妈就说:“看吧,儿子就是不喜欢猪肝。”

这时孩子也受妈妈的影响,形成了这样的意识:“我不爱吃猪肝,猪肝难吃!”

从此以后,他就真的不爱吃猪肝了。

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他周围的人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默认这孩子从生下来就不爱吃猪肝,于是孩子挑食的毛病就养成了。

就像上述这样的例子,有些孩子本来不挑食,但家长无意的一句“这孩子爱吃肉不爱吃蔬菜”,可能他以后就彻底不爱吃蔬菜了。

有些孩子在和妈妈外出时,因为见到陌生人不愿说话,而被妈妈解释为“这孩子有点内向,不爱说话。”,可能这孩子以后就真的不爱说话了。

有些孩子可能因为一次错误,而被家长批评为“真是个大马虎,这么简单都弄错。”也许他就真觉得自己是个大马虎了。

墨言 | 你还在给孩子“贴标签”吗?其中的危害你无法想象……_第2张图片

给孩子贴标签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回想自己小时候,“笨蛋”、“胆小鬼”、“叛逆”、“内向”、“不合群”、“窝囊废”、“暴力狂”、“多动症”……这样的标签你中过几个?

上一代的父母,他们有自己的局限性,苛责无益。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再给自己的孩子贴标签。

为什么不能贴标签呢?

因为父母的这些判断很容易给孩子形成暗示。

即使一个并不存在的毛病,在父母的多次指责和判断下,孩子就可能会形成固定的意识和行为,一个根深蒂固的毛病就这样慢慢形成了。

而且6岁以前的小孩,还没有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父母的依赖性比较强,极其容易接受心理暗示,按照父母贴的标签去寻找归属。

偶尔的玩笑话不算标签,因为谁说话都有顾及不到的地方。

但如果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将对孩子的评价一再的重复强调,就会形成固有的标签,甚至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一生。

孩子们的性格千差万别,要么安静一点,要么活泼一点,都是非常正常的,偏偏很多家长喜欢给自己的孩子找毛病,内向一点怀疑是自闭症,外向一点怀疑是多动症。

父母对孩子的担心可以理解,但是时常给孩子贴标签,可能给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

墨言 | 你还在给孩子“贴标签”吗?其中的危害你无法想象……_第3张图片

0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曾组织一批正在监狱服刑的犯人上前线作战。

出发前,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并未对犯人进行过多的说教,而是让他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

信的内容由专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如何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每一封信都告诉亲人,自己的表现非常非常好。

专家们要求犯人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

三个月后,犯人开赴前线,专家又要求犯人在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服从指挥,如何英勇作战等。

自然,亲人们的回信都充满了惊喜和赞赏。

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英勇战斗。

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墨言 | 你还在给孩子“贴标签”吗?其中的危害你无法想象……_第4张图片

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在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接受外部环境的暗示,使得自己的言行和个性出现某种倾向。

如果这样的话,那是不是可以给孩子贴比较正面的标签,比如“你真聪明”、“你真棒”、“你好厉害”……等。

最好也不要,为什么?

伤仲永的案例大家都知道,有多少孩子一生都误在了“神童”“聪明”“天才”这样的标签上。

这些词汇的过度使用,甚至超越了孩子本身的能力匹配范围,就等于不停地向孩子暗示:你是完美的,你不会做错任何事情。

之前我们就讲到过“成长型思维”,当你过度表扬一个孩子聪明时,其实是在扼杀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天生的自豪感,觉得自己可以不用通过努力就能得到提升。

墨言 | 你还在给孩子“贴标签”吗?其中的危害你无法想象……_第5张图片

我们都希望孩子可以变得勇敢而坚强,但一旦你给孩子贴上了“勇敢”的标签,有时可能就是鼓励他去冒险,而孩子一旦对未知世界失去了应有的恐惧,后果有时是可怕的。

这也是国家为什么并不鼓励未成年人见义勇为。

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勇气,才是我们家长应该教给孩子的。

“乖巧”“懂事”听起来应该错不了了吧,谁不想有一个乖巧听话的宝宝呢?

但是,一旦你强化了孩子的乖巧懂事,就很有可能抹杀孩子的自我,让他活在大人的期许和认可里,变得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

03

负面标签让孩子产生羞愧感,摧毁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而正面标签可能会让孩子过度膨胀,同样摧毁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看来正面标签和负面标签都会有影响,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最好的办法是撕下一切标签,就是论事。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我们的敌人,其实是自己。

对于孩子来说,不管是婴幼儿还是少年儿童,我们都需要花一整个童年时期来塑造孩子坚韧、健康的自我价值。

所以我们应该在孩子一出就牢记标签所带来的隐患,并作好准备,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专注于事件、行动本身,避免定义性格。

墨言 | 你还在给孩子“贴标签”吗?其中的危害你无法想象……_第6张图片

比如,当孩子把玩具随手丢的满地都是时,告诉孩子,把玩具随手一丢是 “不负责任的”,而不是告诉你的孩子,他或她就是“懒”“不听话”。

如果孩子在考试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恭喜他或她的成绩, 如“我为你骄傲,你在学习上付出了努力,花了时间去专研”,而不是用空洞的表扬, 如“我知道你肯定会得高分,因为你是我见过最聪明的孩子”。

如果家长十分小心,但还是不小心给孩子“贴标签”了,这时,要主动承认错误,给孩子道歉,只有面对才能进一步做出改变。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标签会把孩子固化为一个刻板的印象,无形中会给孩子的人生设限。

教育孩子如同育花,花要一朵一朵独立的开,请给他们多一点时间,精心浇水、施肥、呵护,陪伴他们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墨言 | 你还在给孩子“贴标签”吗?其中的危害你无法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