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迷局,戴维斯的阳谋

成长的迷局,戴维斯的阳谋_第1张图片

十月的IT圈热闹极了

携程合并去哪儿网;

美团收购大众点评合并为新美大;

神州专车牵手e代驾继续对抗同样巨额亏损的滴滴出行;

阿里收购优酷土豆;

腾讯京东推出品商对抗阿里,年净亏损8亿美金的京东再次向腾讯靠拢,相比较的Amazon已经获得7900万美金的季度净利润;

之前还有阿里实际控制魅族;滴滴快的合并;58并购赶集;携程收购艺龙;

等等……

玩的更纯熟的上市公司们自然也不甘寂寞,不断的发公告停牌,并购,重组……

这是干啥呢?


成长的迷局,戴维斯的阳谋_第2张图片

我带着丐帮抗了这么多年辽,今天你告诉我契丹人是我爹?

15年下半年后,资本市场急转直下,IPO停止,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双降迎霜降,大宗商品和资产价值持续下跌,PPI持续低迷,GDP下行压力加大,无不说明冬天的到来。

但说宏观也毕竟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对个人来说显然更关注谁死谁活,谁收购谁,毕竟这决定了就业形式以及买谁家的股票嘛。

要说并购,就得说理由,常见的理由往往如下两条:

1、估值和业绩

以亏损换市场,以价格抓用户,靠烧钱耗死对手获得胜利,这个逻辑后来被包装美化成“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让很多人奉为(或者假装奉为)真理并不断践行,零利润都不好意思出来打招呼,一上手就得是负利润,先烧上十年再说。

这玩意堪比不对称战争,一出手自然是打的一地鸡毛,没钱的无力招架,但弹药的来源毕竟是有期限的,VC的钱到期要偿还,现在IPO停了,再打下去大家都得死。何况公司也不可能持续维持高速增长,年化30%这种增幅已经吓死人,但股价或者说估值必须得涨啊,这可怎么办呢?

这里有一个好玩的花样,即题目所说的“戴维斯”,怎么操作呢?一家骚唧唧的公司,比如某创业板公司吧,市盈率100倍,也就是要挣100个月才能覆盖现有股价,这怎么行,不可持续呀,那就对外收购吧,收个低估值的,最好是未上市的公司,有业绩有利润有高成长性,但没估值(未上市一般都很难超过10倍),买下来,公司估值暂时下降,业绩特别是利润却明显提升,这显然对公司高管们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与薪资挂钩)。

业绩和利润的持续增长,市场也会给予更高的估值,合并了业绩成长和估值增长的双倍数增幅,即所谓的“戴维斯效应”。

(加上高管股票也该解禁了,不推高市值咋出手呢)

但反过来也同样是双倍数下跌的,比如不得不提的史诗案例“中国石油”,原油价格高位的时候,中石油业绩好,估值高,上市时机棒,A股挂盘就飙到48块6,64倍PE,随后业绩下降,PE也跟着猛跌,股价一路暴跌至6块多(没细查),八分之一。反观巴菲特购入的H股,1.68港元,PE仅3.4,分红15%,卖出时13.4港元,PE18倍,加上分红赚了十几倍,典型的两个极端。

2、产业链布局

这个体现在IT圈主要就是BAT互掐,啥玩意都要怒刷存在感,哪怕对方在刨个小土堆也得忙不迭的去参合一脚,万一挖出钻石了呢你说是吧。

这是多典型的寡头市场形态啊(学以致用了哈哈)~~

前两年VC最喜欢问的一句话是“BAT抄你怎么办?”(恩,主要是当年的企鹅)

现在事态开始变得搞笑起来,因为盈利的公司凤毛麟角,最佳的方案就变成了寻找接盘侠,BAT坐拥巨量的资源和入口,自然就成了最好的买家,问题也就变成了“如果BAT不投(买)你怎么办?”

这还真是个蛮严峻的问题……

上周和朋友吃饭,说到一个熟人开的奇葩日本直采公司,客户到手价一律和日本柜面价一致,采购过程视频直播,其他费用全是公司贴,做了一年持续亏损,最终15亿美金还是多少钱卖给了百度。

我说这百度脑子秀逗了?那厢嘿嘿一笑,联合创始人是百度前高管,借的就是内部的“东风”。

这是一个极具X国特色的故事,BAT也不是那么好忽悠滴。

毕竟08年经济危机,阿里就是凭借之前港交所募集的(区区)17亿美金才度过了寒冬,活了下来,现在虽然有钱了,但谁又傻呢。

所以啊,萧峰们,还要对竞争对手好一些,没准就一家人了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长的迷局,戴维斯的阳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