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ainted veil, the real life ——读《面纱》

The painted veil, the real life ——读《面纱》_第1张图片
《面纱》

《面纱》的写作灵感来源于《神曲》—净界(炼狱)的第五篇结尾的简短故事,开始时让你置身于幽暗的房间,感受着偷情者的内心,引出小说背景,即夫妻个人描写与相识、相处的过程,然后对于偷情罪恶的争辩和审判,继而是女主人公奔赴“刑场”,接受“劳动改造”,在一系列戏剧性的事件后,以父女二人的解脱、相依作为结局,至少让人不会很悲伤。

“死了的却是狗”,沃尔特的矛盾形象和凯蒂的转变,人类欲望、怨恨等等对于内心世界的构建,着实精彩。沃尔特的死,最后充满了怨恨和控诉,他是清醒的,也是陷在迷雾中最深的。而凯蒂,则是一步一步走向道与善。

恰好这段时间有很多对于人性、情感的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常常有所感触。拿自己来说,会有和沃尔特相似,不爱说话、冷静独立,也会有与查理相同的那种虚伪与狭隘,当然更会敬佩院长嬷嬷的气质,不可避免也会有凯蒂最初的肤浅,人性就是如此。

读《面纱》的过程中有过一段时间的中断,紧张忙碌而又纷杂的生活和背负的压力使我并不能细细品味,但粗读一遍后也深深的感受到了毛姆对于人性描写的独到。图书馆的于大卫译本还算可以,有少许的地方感觉不是很得当,不好领会。

下面就摘录一点不记得自己具体为什么标记的片段吧,粗读一遍并不足以让我对此书有过多评价,若再有时间,细细品读后再去论述。


她不安的发现他实际上十分情绪化,他的自我控制归结于羞涩或者长久以来的习惯......她很快发现他有种不幸的缺陷,无法做到完全忘我,他太过自觉了。

沃尔特的“面纱”。


“你不喜欢他?” “我既不喜欢他,也不讨厌他。我相信他把工作做的不错,大家都说他是个很棒的运动员,我对他没什么兴趣。” 这已不是沃尔特第一次用这种不温不火的态度激怒她了。她心里说,有什么必要如此谨小慎微呢?,你要么喜欢人家,要么不喜欢。

客观的审视、评价一个人,一般来说是好的,此处显然让人觉得不近人情。


女人往往觉得男人疯狂地爱上了他们,实际上没到那种地步。

在在这部分联想到了咪蒙,她与毛姆大概是相反的两面,她的女权感觉更多的是利己。


自杀,这是不折不扣的自杀,太可怕了!她没想到他会采取这种办法。不能让他这样做,这太残酷了。就算这她不爱他,那也不是他的错,她无法忍受他因为她的缘故去寻死。泪水慢慢留下她的脸颊。

这里凯蒂并不知道要与沃尔特一同前去,是心生怜悯吗?看似是善,却品出了些许人性的丑恶。


“他是想让我成为通奸指控的共同被告吗?” “一开始是的,最后我设法让他同意跟我离婚。” “哦,好,那还不是太糟。”她的态度又放松了,她看见他的眼里的紧张舒缓下来,“我看这是条很好的摆脱困境的出路,毕竟,一个男人至少应该做到这一点,这是唯一体面的做法。”

查理·汤森在这里的放松和接下来的冷漠,毛姆对他形象的刻画淋漓尽致。


沃尔特明明百般聪明,却无法分清孰轻孰重。因为他给布娃娃装扮了华丽的长袍,把它安置在圣殿里供奉起来,随后发现布娃娃里面填满了锯末,他便无法宽恕自己,也不能宽恕她。他的灵魂撕裂了,他一直活在一种虚假的构想之中,当真相击碎了幻象,他便认为现实本身也被击碎了。这一点千真万确,他不会原谅她,因为他无法原谅自己。

此处抽象的描写更体现了沃尔特的悲痛。


“无论在工作还是娱乐中,也无论在尘世还是修道院,一个人都无法找到安宁,安宁之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

院长嬷嬷对于凯蒂的点拨。


“道。我们有些人在鸦片中寻找道,有些人在上帝那。有些人寻求威士忌,或去爱里寻找。这道终归只有一条,可它不通往任何地方。”

沃丁顿的见解,


她可以跟你行走在同一片大地,处理世俗事务,却显然又活在一个你无法企及的高度之中。
凯蒂注意到那笑容如此甜蜜,又超然于世,一时很是感动。

还有许多此类对于院长的重点描写,


“我有个想法,唯一让我们有可能不带嫌恶地关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就是人类不断从混沌中创造出的美。他们描绘的画,他们谱出的乐曲,他们写的书,还有他们的生活。这一切中,最富于美的就是美好的生活,那是件完美的艺术品。”

沃丁顿。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多么奇怪!小时候饱受父母溺爱,孩子常有的小病小灾每每让他们提心吊胆,历经煎熬,孩子们也依恋父母,爱戴、崇敬他们。几年过去后,孩子们长大了,对于他们的幸福来说,亲属之外的一些人反倒比他们的父亲母亲更加重要。冷漠取代了以往那盲目、本能的爱,连彼此的见面也成了厌烦和恼怒的来源。

好像有些地方比较符合。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戴着由现实生活调色描绘的面纱,在人世间负重前行。

——2018年7月26日 于 长沙

你可能感兴趣的:(The painted veil, the real life ——读《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