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回走的路,其实是在正前方

往回走的路,其实是在正前方_第1张图片

1.

去苏州诚品是孩子们安排的。

很早就想体验一下世界第一家24小时不打烊书店是个什么样子。

人非常之多,但不乱,也不拥挤。

72级步梯出自设计师姚仁喜手笔,他说往上走,有登上阅读殿堂的仪式感。

门口立着两米多高的兔子尼尼塑像,这是台湾画家黄本蕊的作品。有女孩在倚着拍照。

一般书店会看到高尔基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法。

但诚品没有,玄关一圈巨大的绿色匾额很醒目,上面是泰戈尔《吉檀伽利》等诗集的介绍。

书店装潢简朴节制,既不先锋前卫,也不特别传统。处处都是温良恭俭让的亲和周到。

地板上垫了一层织料,席地而坐看书时,不会太凉;光线正好,柔和不昏暗,也没有亮到刺眼。

15万种图书,5万种外文书,还有4万种繁体书。堆头几乎照搬台北诚品样式。

50人的选书团队,每天飞往世界各地,精心搜寻并发回符合诚品价值观的海量书籍,悉心向读者郑重推荐。

读者可以拆掉塑封阅读和挑选,购书也非常方便,付款方式达到十几种。

随手拿过一本,推荐的是郭德纲老师的《郭论》。 “我一民间闲散艺人…”,不知不觉看下去。

郭老师大话历史、市井轶事,不动声色里藏着风趣。边看边暗自发笑,直到儿子走过人群找到我。

我武断地想,经典著作家没准儿在熟人眼里也就一俗人。翻了墙、隔得远才顿生敬仰。对大师毕恭毕敬是自然的,但土著精品,若是错过也挺可惜。

无论什么职业,做到有心得,就“哲学”了,因为基本道理大致都是相通的。

譬如战国中期的庄子,只做过宋国地方官漆园吏,做出心得。被誉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所著《庄子》流传至今。

中午,在诚品“墨西哥厨房”用餐。从露台望出去,夏日的金鸡河两岸绿树成荫,风景秀丽。

饭后在3楼书架徜徉浏览良久。累了在茶室坐坐,是很享受的慵懒时光。

茶室大白墙上没有任何装饰,只是铺陈语录。三两行小字,印刷体描摹,错落有致排列。

有冈萨的,波伏娃的,杜拉斯的,加缪的,罗曼.罗兰的和波特莱尔的。全是法国作家,是不是这里特别青睐法国作家?

诚品以素朴沉稳的美学风格,致敬为全球读者贡献了非凡作品的大师们。

其实,现在很多书网上都可以搜到,手机也可以阅读,但你还是愿意老老实实进书店。

因为这里有与未知相遇的欣喜;偶尔走神也无妨,这里会收留每一个流浪精灵。

往回走的路,其实是在正前方_第2张图片

2.

苏州诚品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店了。

它是台湾诚品的第46家门店,现在还没有24小时营业。

它占地5.6万平方米。建设6年,2015年启动,到如今已经长成一个多元空间。

以书店为主,还有咖啡馆、文具店、服装店、家居店、电影院、音像店、儿童店、以环保为主题的生活馆、公寓以及美食餐饮等等,应有尽有。

这里设置了学习油画,DIY手工的专门区域,看墙上贴的海报,是预告将举办的各类讲座和文化艺术活动的时间。

下午,路过一家甜品店,店员小哥正把蛋糕、面包扔进一个推车垃圾桶。问他,他说这些都是第二天过保质期的,头天晚上必须要统统处理掉,这是规定。

看来诚品业态虽然繁多而杂,但管理够严,由此得到顾客的信任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今天的苏州,不是挤在诚品就是在去诚品的路上”。

节假日,人们来逛逛书店,享受美食,在大露台看风景,在咖啡馆发下呆。买本漂亮的手账,挑件鬼脸瓷杯,看一场心仪的电影。

吃饱喝足逛够再打道回府,岂不惬意?

诚品搭建了一个以阅读为核心的文化平台,继而成为一种都市人向往的业余生活形态。所以倍受欢迎。

晚餐后,我们下楼在水岸大道溜达。

一家叫桃园眷村的小饭馆还没打烊,孩子们去买了饮品。

广场地灯星星点点,音乐似有若无,一拨拨年轻人嬉戏着从身边走过。

暮色下的苏州很美,诚品大楼也很美。

往回走的路,其实是在正前方_第3张图片

3.

电商平台众多,电子书风行,图书馆遍地开花,书店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几乎要销声匿迹,但诚品却逆风而行逐渐收复失地。

摆脱了书店衰败、乏力经营的窘态,又从阅读延伸出一个无所不包的商业帝国。

这一切的创意源自吴清友先生。

吴先生30岁的时候炒楼,无意间赚了第一桶。 但39岁后做了3次心脏大手术。

思想回到起点,回到纯粹,他又重新去感悟生命。

吴先生读哲学、心理学、佛书。

他说德国诗人赫尔曼.黑塞告诉他,“大自然是上天最伟大的创作,而人类最伟大的创作尽在书本当中。”

小说《斯通纳》也给他箴言,“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生命因阅读而获益。

1989年,学机械的地产商吴先生在台北仁爱路开了第一家诚品书店。

预算赔5年,可一赔就赔了15年。

在那段巨亏的日子里,吴先生的车也开了很多年。他发誓,诚品不盈利,他就不换车。

他整理出诚品的内核:人文关怀的爱,艺术之美,不断精进和创意。

吴先生每天坐在台北诚品对面的咖啡馆,看着进进出出的人,虽然备受煎熬,却无比心安。

他终于想明白了:没有商业诚品不能活,没有文化诚品不想活

从“诚品”到“诚品生活”,吴先生找到了“先求生存,再求领先”之路,并完成了转型。

2004年诚品整体盈利,2007年书店盈利。之后蒸蒸日上。

可是,许多台湾人却接受不了这样的经营方式,诟病这是“造作的布尔乔亚优越感”(《一座书店一座城》P213)。

受到非议,吴先生知道该怎么做。他有教训,他始终把握 “适宜”诚品的经营方式,没有放弃和偏离。

十几年磨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诚品终于征服了台北人。

诚品书店成了台北地标之一,而诚品精神也成了台湾文艺青年的追求。

2014年,他在中欧工商学院演讲,阐述了诚品的经营理念,“利己、利他,利众生”。

他说,诚品是在理念形成之后,再去寻找的运营模式。

一位商学院EMBA学员听了他的演讲后说,

“生命是否应该有为之依靠的精神力量,听诚品吴清友先生的分享,更像是一种开悟。我的感受是,台湾虽然有很多躁动的灵魂,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拥有文脉的沉淀、耐心与开放的精神,由心而生的秩序感,让中华民族的另一个姿态展现得更加优雅。”

2017年,吴清友先生去世,留下一个庞大的诚品帝国,更留下了一份值得效仿的精神。这就是,“精进自己,分享他人”。

往回走的路,其实是在正前方_第4张图片

4.

印象中,书店都不容易活好,可苏州诚品从2015年开业后,客流络绎不绝,销售进入良性循环。

看起来苏州诚品是连锁,其实是诚品迈出的一大步。

苏州诚品自持产业,并涉入房地产,而在台湾和香港,诚品是店面租赁方式。

诚品的发展说明,核心不变,但要按照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样子才长得好,要外圆内方。不能小资,更不要任性。

“在书与非书之间,我们阅读”。分析诚品这个广告语。

“书”是核心,诚品服务读者。

“非书”,是书这个核心延伸出的文化创意产品,诚品用商业化服务城市所有人。

“之间”是什么,是生存之路 “虫洞”。

诚品没有被“虫洞”卡住,千辛万苦穿过去活下来,并活得多姿多彩。

不难联想,书店和商业双轮驱动,相互依靠,互相成全,达到了业态平衡。

诚品活成了模板。

许多书店学习台湾诚品模式,走书店、文具、咖啡并营的方式。

广州方所书店曾聘请参与台湾诚品书店创始的廖美立为策划总顾问。

方所运营总监谭白绢和图书顾问罗玫玲,在诚品均有10年的店面经验。

许知远说,诚品书店是单向街(书店)非常想要学习的前辈。(《一座书店一座城》P64)。

日本东京茑屋书店老板也说,茑屋书店后来搞多产业,它的灵感源于诚品。

一个现代化造成的问题,只能靠更深的现代化才能解决。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古怪现象:往回走的路,其实是在正前方。” (《逻辑思维》第758期)

诚品负重前行,把书店这个衰微行业带入了现代化,且融入了城市文化生活,成为了城市的共同体。

往回走的路,其实是在正前方_第5张图片

5.

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诚品说,如果有天堂,天堂也应该是书店的模样。

如是。

The end

图片一张源自网络,其余为笔者摄影。

你可能感兴趣的:(往回走的路,其实是在正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