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师经撞文侯》的启示

刘向先生在所编篡楚辞中载:乐师经演奏古琴,魏文侯随音乐起舞,并依旋律唱吟:"让我的话不被违抗"。乐师经拿琴撞文侯,没撞到;撞到帽子的边缘装饰物,破了。文侯对左右人说:"作为臣子而撞他的国王,他的罪是什么"?左右说:"罪该受烹煮"。抓乐师经到堂下第一台阶。乐师经说:"我可以说句话再死吗?"文侯说:"可以。"乐师经说:"过去尧舜当国王时,唯恐自己的话没有人反对;桀纣当国王时,唯恐自己的话有人违抗。我撞的是桀纣,不是撞我的国王。"文侯说:"放了他,是我的过错。将琴悬挂在城门上,用以作为我错误的凭证,帽子不用补,用来做我的警示。”

​这虽然是一篇古文,记载的事件距今大约二千多年,但今天读起来仍然让人浮想联翩,启示多多。

​其一、作为臣子,在面对自己的君王,在大庭广众之下言行失当时候,是装聋作哑,沉默不语;随声附和,恭维吹捧,还是敢于进谏,用自己言行阻止领导继续犯错,这正是检验臣子忠还是佞最佳的时机。从历史的实践中,在这样敏感场合,往往是说真话、进谏者甚少,到是随声附和,恭维迎合者居多。因为进谏,说真活,说实话是要付出代价的。让领导当场下不了台,丢了面子,龙颜会大怒的,轻则会降你的职,罢你的官,调整、贬谪,重则会掉脑袋,甚至满门抄斩,屠灭九族。而那些沉默者,附和者,恭维者,我王圣明者,不但避了祸,而且极有可能会因此得宠,平步青云。在利与害的权衡中,臣子们还是选择后者。其二、臣子进谏有多种方式,通常有文谏、言谏、行谏、过于极端的还有死谏、尸谏。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用不同的进谏方式。乐师经是在一个娱乐场所,所以他选择了行谏,用手中的乐器撞魏侯。这种行为在古代是对帝王大不敬,是要杀头的,但作为一名对国家忠贞,对自己的王有义的臣子,他不愿保持沉默,任由自己尊敬的帝王在错误的言行中行而久远,因此,他用自己的行为向魏侯提出了警示。其三、在魏侯受到冒犯,龙颜大怒,要依律将乐师经处以烹煮之刑时,乐师经并没有慌乱、害怕,失去为自己辨护的能力,而是巧妙抓住大多数帝王都存在的心理软胁,都想成为象尧舜那样的千古一帝,害怕背上桀纣千古骂名。正是乐师经在关键时刻,对准魏侯软肋处轻轻一敲,使魏侯如梦方醒,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不仅立马放了乐师经,还主动认了错。我们不能不为魏侯的行为点赞!其四、魏侯不愧是位有作为,心胸开阔的帝王。面对下属的冒犯,没有把自己个人的尊严、面子看的高于一切,对违己者置之死地而后快,而是迅速恢复理智,认识到自己言行的错误,更为可贵的是,把用于撞他琴挂在城门上,作为自己错误的凭证,把撞破帽子上的装饰物,作为自己犯错的警示,这对一位帝王来说,既要有巨大的勇气,更要有可贵的品质!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二千多年了,但是,对我们今天各级领导干部治国理政,识人用人,难道没有值得鉴借的价值吗!

文 / 周彪

你可能感兴趣的:(《乐师经撞文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