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钓鱼发展史(一)

中国钓鱼发展史(一)_第1张图片

人类的进化史就像是一群吃货上演的一档真人秀——《舌尖上的邻居》。生存的压力,让人类的先祖牙好,胃也好,吃嘛嘛香。必须吃掉能抓得到的、吃得下的任何一样东西。那时候,彼此的关系很简单,只要不是同一个种族或者同一个部落的,你敢当着我的面喘气,要么你吃了我,要么我吃了你。在北京周口店遗址发现的北京人头骨,为什么只是头骨?真相是,头以下部分都被吃了,而且是同类吃的。虽然,基因证明北京猿人跟我们没有任何血缘上的关系,但,那时的生存状态大抵如此。

所以我相信,人类什么时候产生,捕鱼活动就什么时候产生,几十万年总有了。至少,相隔不会太远,没理由饿着肚子不吃啊。那么,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钓鱼的呢?

中国钓鱼发展史(一)_第2张图片

这个是在琉球发现的,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鱼钩。距离今天23000多年,是用贝壳磨制而成的。在此之前,东帝汶,巴布亚新几内亚都发现距今约两万年左右的鱼钩。这说明,人类的钓鱼活动,至少在两万三千年以前。这个发现够震撼,感兴趣的可以查一下琉球的历史,就知道我为什么只说是琉球发现的。

两万三千年前的中国,大约处在传说中三皇五帝时期的伏羲氏时代,我不确定,反正那时中国满天都是神仙,没个准儿。考古证明,那个时候绝大部分地区还没有种植和驯化,渔猎为主,也就是说靠天吃饭,逮着啥吃啥,真的不挑食。

中国钓鱼发展史(一)_第3张图片

人类迁移的特点,必须是近山靠水而居,有水便有鱼。在人类学会种地之前,渔猎是最重要的生存手段。不会钓鱼,部落里的女人们根本都不会正眼瞧你。那时候资源丰富,鱼多。偶然间吃掉搁浅的鱼,那种鲜美让人记忆深刻,没理由看着这么多美味在面前扑腾而不动心,而且这美味还真他妈补钙。

流着口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挽起袖子干。连这点吃的精神都不长,那真的连饭桶都不如了。人类开始动起了脑筋。捕鱼,钓鱼,由是而生。美味当前,千万不要低估一个吃货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吃,才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没有之一。

那个时候钓鱼属于生产活动,没心思矫情。别说什么钓大放小,人家都泡秃噜皮了才钓到一条,你让他放掉?再说了,家里那个母猩猩把葱花香菜都切好了,你让他放掉?钓不到鱼,回家怎么交差?毕竟家里那位也没怎么进化好,还是大马猴的脾气。这可是母系社会,女人是户主,说话好使,打你你都不敢躲,予取予夺且完全合法,还没地方说理去。

中国钓鱼发展史(一)_第4张图片

仰韶文化的遗址中,出土的很多陶器,都有鱼的画像,或人面鱼纹,有的画像就是鱼将要吃钩的状态,处处体现鱼的图腾崇拜。

约略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序列中,至少二十多处新石器的遗址里,有骨质的鱼钩,有些竟然还有倒刺。看来这个时候钓钩已经相对成熟了。说明钓鱼在中国至少有7000年的历史。我认为沿海地区钓鱼历史应该更久远,至少不会晚于琉球发现鱼钩的那个年代,只是没挖出更早的、能证明的实物而已。

中国钓鱼发展史(一)_第5张图片

这些都是发掘的骨质鱼钩,大约7000年前的。为了吃个烤鱼,人类也是拼了。

进入农耕社会之后,食物渐趋稳定,家家晒起了咸鱼。钓鱼才由生产领域进入到了文化领域,成了文人标榜闲情雅趣的一项活动。什么事,只要文人一掺和,保准云山雾罩,玄乎其玄。文人们赋予了钓鱼各种色彩。受黄老文化影响,中国文人一直有浓厚的隐逸情结,当现实骨感到咯人的时候,便隐在酒里,隐在山水之间,饮者与钓者,皆留盛名。一时间,大隐小隐真隐假隐纷纷拿起鱼竿摆起了姿势,搞得不会钓鱼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认识字。

中国钓鱼发展史(一)_第6张图片

青铜鱼钩。刚刚发明青铜器,就迫不及待的开始作鱼钩,多大瘾啊?大连也出土过青铜鱼钩,陈列在旅顺博物馆里。看来现在的鱼钩也没多大长进。

宋代邵雍写的《渔樵问答》中,对渔具有过描述:“钓者六物:竿也,线也,浮也,况也,钩也,饵也。一不具,则鱼不可得。”这和现代钓鱼的用具几乎一致。其他的倒好说,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难点和突破是浮漂和鱼轮,那么浮漂和渔轮又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最早关于浮漂的记载是《吕氏春秋》:“譬之钓者,鱼有大小,饵有适宜,羽有动静”羽就是羽毛浮漂,这说明,中国人发明并使用浮漂至少是在战国时期。羽毛浮漂多见于北方,南方通常用荻花的梗。白居易写得”枫叶荻花秋瑟瑟”,就是这个荻花,很像北方的芦苇。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著的,吕不韦是秦始皇的爹,不是亲爹至少也是干爹。就是说,用浮标的时候,秦始皇还没出生,中国还没有统一,浮漂出现的确实够早的。

渔轮,古时候称为钓车,最早出现在晋朝,架设在岸边,专门钓大鱼用的。使用时,大约是靠船把线投到深海区。我估计形状跟辘轳差不多,或许就是受辘轳的启发也不一定。

改良之后,钓车变得小巧,可以直接装在钓竿之上,称为“轮竿”。轮竿到唐朝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了。韩愈,陆龟蒙都有描述渔轮的诗,这些可以提供佐证。

陆龟蒙是隐逸诗人的代表,无意官场,不与俗流交往,每天驾着船,船上备有书,琴,茶,和渔具,悠游于江湖之中,有鱼钓鱼,没鱼读书喝茶,太让人羡慕了。他写有一整套描写《渔具》十五首的诗,内容涵盖渔具、捕鱼、钓鱼技巧等,是中国最早记录捕捞技术的专著。

他还有一个好朋友叫皮日休,也是大家,也是钓鱼迷。小时候我总把他和皮皮鲁搞混了。

中国钓鱼发展史(一)_第7张图片

宋代马远《寒江独钓图,看看那个拉风的渔轮,标准的筏钓装备。

虽然是宋代人画的,却画的是唐朝人垂钓的场景。

沿着钓具发展的历程,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钓鱼的发展到唐朝时,已经十分成熟,包括钓具、钓技、钓法、海钓,淡水钓等。唯一跟现在有区别的可能就是,那时不会电鱼和炸鱼。

最后,让我们看一些古人对于钓鱼资源的保护吧。

春秋时期,老子的徒弟文子就说过,“鱼不长一尺,不得取。”

《吕氏春秋》:不得竭泽而渔。就是不允许把水抽干了捕鱼。

周朝规定,夏季为鱼的繁殖期,不得捕捞。

或许,我们能从中体会一些什么,至少,脸红一下吧。(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钓鱼发展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