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单向空间联合阿那亚在秦皇岛孤独图书馆打造的“驻馆创作计划”第二期已于 6 月初顺利落幕,本期驻馆创作嘉宾是近年来广受瞩目的青年新锐导演忻钰坤。
从《心迷宫》到《暴裂无声》,忻钰坤的两部作品豆瓣评分都在 8 分以上。关注人性的黑暗、聚焦社会的现实、充满隐喻的镜头语言,种种影像特质都让忻钰坤的作品在当下众多影片中别树一帜。
在 6 月 2 日的创作分享会上,来自草原城市的忻钰坤谈到了个人创作生涯中,大海带给他的深刻启发。
在他的讲述中,还谈到了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电影《深渊》,以及斯塔尼斯瓦夫·莱姆的小说《索拉里斯星》,这两部与海洋有关的作品,是如何启发他将科幻与现实相融合。因此他说:科幻其实是当下。
▲ 单向空间 x 阿那亚「驻馆创作计划」第二期驻馆创作嘉宾:导演忻钰坤
(以下文字为主持人/单向空间副总经理杨芷茜与忻钰坤导演在分享会现场的对谈记录)
“当我们在聊海洋的时候,我们在聊什么”
杨芷茜:对于来自台湾的我来说,海洋并没有很强的特殊性,更像是一种日常的存在。但对于出生在草原城市的忻导而言,海洋带来了哪些不同的感受与启示?
忻钰坤:其实这个时机特别好,因为正好在我的第二部长片上映后,我得到了这么一次驻馆创作的机会。我第一次走进那个书房,才发现孤独图书馆里原来还有另外一个独立而隐蔽的空间,而在这个空间内,你可以坐下来想一些事情。
我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体会,当我坐在书房椅子上往前直视,会看到一整片的天空,听到海浪的声音。再往前坐一点,可以望见无限的海洋,没有人的气息,感觉很非现实、超现实。而当我起身往前走到窗边时,则会看到海滩,并且见到了人群的身影,那时的场景瞬间又把我拉回现实。
分享活动前,我向大家推荐《索拉里斯星》这本小说。这本书大概是在 50 年代,由一位波兰作家所创作。它讲到人类在外星宇宙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名为索拉里斯星的星球,它被海洋包围着,而海洋本身其实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
当我阅读这本小说时,突然有一种置身于那个情景中的感觉。小说里面形容的行星没有陆地,所有的飞船都在一个漂浮于海面的空间站中,所以我在想,当时小说里的人物看到的场景,应该跟我在书房向外望时看到的场景是类似的。
此外,这本小说的想象力会让你感到惊奇,原来那么早的时候就有人已经做了这样的尝试。
▲《索拉里斯星》,波兰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创作的一部长篇科幻小说,讲述了一个被神秘大洋覆盖的星球为背景的科幻故事。
所以绕回我们的话题,当我们在聊海洋的时候,我们在聊什么。曾经有人说,“我们其实没有海洋文化和沙滩文化。”
而在当下,我认为我们越来越有条件去接受海洋,所以应该鼓励身边的人去往海里面、去往沙滩上走一走、看一看,你会发现,其实海洋不只是一个浪漫的背景。它会带来更大的概念,它是生命的起源,同时还是一个拥有很多未知因素的、可以有无限探求的空间。放大了来说,我们至今对海洋的探索,可能远远低于我们对宇宙的探索。
也就是说,我们肉眼能见、近在咫尺的这片海域,才是最难去触碰的。所以“海洋”是一个导演创作时,可以不断联想、发散、从而得到启示的空间。
“那个年代大家没有那么多电子设备去玩弄的时候,我们会花时间去看书”
杨芷茜:听起来海洋不只是一个生命的诞生地或源起地,它的确也是一个想象的载体。说到想象的载体,您推荐的电影《深渊》,当年是不是给你带来过什么样的震撼?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深渊》(1989)电影海报
忻钰坤:很早年我看到很多像儒勒.反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神秘岛》这种史诗级的科幻小说,它们都跟海洋有某种关系和连接,因为海洋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去描写、去阐述。
当然,当下很多观众如果从未看过,那么现在重新去看的感受可能是:“很一般啊”。但其实任何一个经典都会有时间的限定,当下我们看了很多具有很强视觉冲击的电影,因此才会觉得那些经典不够有新意。可如果你知道经典影片诞生的那个年代,你就会无比崇敬那些人做出这些事情。
杨芷茜:科技的高速进展会不会导致我们的想象力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受限?你会有这种感觉吗?
忻钰坤:我觉得的确是。在我们那个年代,大家没有那么多的电子设备,我们会花时间去阅读。阅读对于思维的激发和刺激,所带来的联想,可能是当下很多电子设备并不具备的能力。阅读时,是一种文字和形象的思维转化,我觉得那是一个生命体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
▲ 忻钰坤导演在分享会现场:孤独图书馆,讲述阅读之于想象力的重要性。
“如果我可以去拍《索拉里斯星》会是一个怎样的状态,或许在我回北京的路上,我就开始把它提上日程”
杨芷茜:有些观众表示,看懂您的作品不太容易。
比如说,《暴裂无声》或许看了不止一次,但是总有不同的情节、细节不断让观众回味或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叙事情节是这样的。为什么您特别执意用这样的手法?
▲ 忻钰坤导演的作品中充满了令人思考的细节与隐喻,图为《暴烈无声》剧照
忻钰坤:不论做怎样的一种辩解,或是提供对电影技术的解说,其实最终还是回归到自己,也就是“我”自己认为那事很有意思。
在看了大量的经典电影后,总会想给当下观众带来些新鲜元素,而这可能要依赖于结构的变化。就像我说的,在 80 年代看来非常棒的作品,今日观众看起来已经不觉得有什么稀奇。
以我觉得很多观众在走进电影院时,会希望作品可以带来一点点刺激和难度,因此我觉得在叙事层面做一些小小的调整,但又不是为了叙事的复杂而复杂,只是围绕主题、人物、故事做这样一种设定的时候,观众会有代入感。这是一类观众对于电影的诉求,当然,也有另一类观众去电影院是为了放松,不一定能接受上述的尝试。
杨芷茜:您是生于草原,那草原带给您的又是什么呢?
忻钰坤:我觉得有点惭愧,因为我生长在包头,包头是在内蒙东部的一个工业城市。其实我从小都没有见过特别辽阔的草原,因为我们附近的草场都不是想象中桌面屏保那样的,还是有一些实际的荒芜或某种简单的破坏在里面。
包头市
如果你真的到了草场,它和海洋的最大区别是,海洋亘古不变的就一直这样涌动,但草原其实是跟随季节而变化。如果你在盛夏造访,草比人都高,过一两个月再访,眼前则可能变成一片荒芜。草原变化的状态,会让你的情绪随之起伏。但在看海洋的时候,你却会有一种被催眠的感受。
杨芷茜:接下来的作品里面,会有一些海洋的意象或场景吗?
忻钰坤:我在想,如果我可以去拍《索拉里斯星》,会是一个怎样的状态?或许在我回北京的路上,我就开始把它提上日程。
《索拉里斯星》曾经被改编成电影,一直到 2002 年,已经拍了三版,最后一版是好莱坞拍的。同样一部作品,每个导演的呈现都不一样。最早一版是由塔可夫斯基拍的。
前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他的作品中呈现了关于人性以及人本身的哲学层面的观点,而且这一版本在视觉奇观上,也会给人带来很大的震撼。
塔克夫斯基版本的《索拉里斯星》,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部哲学片,探究的是人跟其他物种、跟宇宙、时间、空间等等概念如何揉和在一起,以及怎么样产生冲突和碰撞的过程。我建议大家可以先去阅读这本书,它的内容极具剧情,并且有戏剧冲突,更容易使人进入情境。
“那个时候真的看了很多关于探险、关于未知世界探寻的书”
杨芷茜:关于阅读,您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多吗?
忻钰坤:我的阅读经历呈阶段性状态。小时候家里面有很多书可以看,可能是父母有意培养我阅读的习惯。那时看了很多关于探险或探寻未知世界的书,所以始终对神秘未知的东西有一种天然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上学时期,因为喜欢电影,所以花了很多时间看电影,阅读的时间反倒没有了。
现阶段,我先是通过强制自己阅读,来改变手机阅读的习惯,因为手机阅读,跟读书体会到的内容截然不同,所以我现在拿出更多的时间来读书。我去年给自己定的阅读计划,是一年之内看完十本书。然后很幸运的是,我如期并且超额完成了,读了十二本,今年把目标设定在十四本,2018 年已过半,我已经看了十本,所以,看来今年还是可以按时完成的。
杨芷茜:那您近期阅读过程中,有哪些作品想跟大家推荐或者分享的呢?
忻钰坤:我觉得有一本书可能适合大家,就是摄影师严明老师的《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去年年底我读到了这本书,那段时间恰好是我个人状态的低谷期,所以书中内容让我跟作者产生了特别多的共鸣。
▲ 高下、贫富、聚散,都是码头从来无须按捺的心事。—《朝天门码头贵妇》重庆
我觉得这本书算是他拍摄的一个手记,在拍摄一系列作品时,他会把他的随想、随看还有感受都记录下来。有些东西是跟他创作有关的,比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朝天门码头的贵妇》,那张照片你会觉得有一种震撼,或许你感受到了一种时代,感受到了人的状态,但是你看到那篇关于图象由来的文章的时候,它是另外一个空间的拓展,也同样有意思。所以我觉得一方面你在看别人的故事,同时又在一个人的拍摄的过程里面,看到了他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