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年)《少年维特的烦恼》作者,德国思想家,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自然科学家,博物学家,画家,是德国和欧洲重要的作家之一。1765年他去大学攻读法律,被莱比锡的文人们所吸引,激发了歌德的创作欲望。他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等,诗歌《普罗米修斯》、《神灵的问候》、《西东诗集》、《赛森海姆之歌》及最伟大的作品诗剧《浮士德》。戏剧《恋人的情绪》、《同谋犯》、《克拉维戈》、《艾格蒙特》等。《少年维特之烦恼》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是歌德重要思想和生活经历的艺术化概括。歌德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自然科学,博物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总之,歌德是他那个时代并且是今天仍然影响人们思想及文化的人物。
作品简介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早年重要的作品,它是一部书信体小说,歌德以自己的情感经历为原型,短短四周内,就完成了这部书信体小说。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揭示和批评了封建的等级偏见、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爱情破灭了。在那腐朽、黑暗的社会,他找不到出路,终于在绝望中自杀。特别展现了主人公对社会的反抗,时代意义显著。歌德创作这部小说,有很深厚的生活积累。书中大量的细节采自歌德的生活。《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走进世界文学殿堂的敲门砖,横扫欧洲的“维特热”的始作俑者,让拿破仑爱不释手的小说,德语小说书信体的开山之作。在全世界广受欢迎,经久不衰。
作品序言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著名作家歌德(1749—1832年)创作的书信体小说,该书于1774年秋天出版后,便在整个欧洲掀起了一股“维特热”。随后,该书被翻译成各国语言,传遍全世界,历经百年不衰,成为颇具影响力的世界文学名著。该书在德国乃至全世界的小说发展史上,都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
权威评论
《少年维特之烦恼》它的价值在于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烦恼、憧憬和苦闷。
——勃兰兑斯,丹麦大批评家
《少年维特之烦恼》用艺术手法揭露了社会的全部腐败现象,指出了社会弊病中最深刻的根源。”“歌德完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
——恩格斯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不仅宣告了革命的人文主义理想,而且同时完整地表现了这种理想的悲剧性矛盾。所以说,《少年维持之烦恼》不仅是十八世纪资产阶级文学的—个高峰,而且是十九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问题文学的第一各伟大先锋。
——卢卡契
歌德可以代表整个德国文学,这倒并不是因为在某些方面没有比他更高明的作家,而是他是唯 一能把全部德意志精神的特点汇聚于一身的人。
——别林斯基
有趣味的是看到,凡是滋养感伤性格的东西是以怎样愉快的本能聚集在维特身上:狂热然而不幸的爱情,对自然美的敏感,宗教的情操,哲学沉思的精神,最后为了不忘掉任何一点,还有莪相的阴暗、混沌和忧郁的世界。
——席勒
任何一个梦想都有可能因为读书而产生,而实现一个梦想也必须借助读书来实现。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经典的意义在于其中凝结了人类的共通经验,世界级的经典就尤其具有普适性。商务印书馆从来看重经典图书的价值意义,这套经典译著的出版,是中国的文学读家莫大的福分。
——马原,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
这些书之所以被称为经典,乃是它可以超越时间、年龄、语言和族群而成为人类心灵成长的营养。商务印书馆是信誉极好的出版机构,相信这套书能带给读者莫大的阅读惊喜。
——方方,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
对文学我怀着感恩之心,在我人生重要的时刻读了这些伟大的作品,当我开出我自己的花朵才意识到我们被嫁接到那棵伟大的生命之树上,这些伟大的作品对我的心灵是一种照料,有时候也是一种校正。
——王家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诗人 39928
核心内容
《少年维持之烦恼》这本书的中文版总共399页大约28万字左右。小编会用大约5000字转述书中精髓,再用2000字解读总结给各位亲!下面小编将为亲转述这本《少年维持之烦恼》。歌德曾说:“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他笔下的维特就是这样一个钟情的少年,他爱绿蒂,一见钟情,奈何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
一如张爱玲的那句“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或许,从年少走向年迈,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同压力作斗争的过程。而少年维特的烦恼,是爱上了一个不可能在一起的人,在世俗的职业生涯中抑郁不得志。前途的灰暗,人生的无望,最终毁灭了那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他选择用死亡结束这一切,这是弱者的逃亡?还是勇者的挣脱?不知道你有怎样的答案。当青春逝去,你是否还记得那个赤诚又无畏的自己。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深情者的悲剧,而是每一个妥协者无奈又悲凄的追忆。《少年维特的烦恼》的作者歌德,是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诗人、剧作家。同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并称为西方世界的四大诗人。他1774年根据自己与友人的经历创作了这部作品,四个星期之内,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少年维特的烦恼》这部书信体小说。一经出版,立刻成为了畅销书,也让歌德一夜成名,由此而来的成功给歌德的一生带来了名誉和财富。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曾震撼了德国乃至欧洲整整一代青年的心。
恩格斯更是指出,“《少年维特的烦恼》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功绩。”书中充满着一个处在德国“狂飙突进”时代的青年人的爱和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腐朽社会的控诉。诗人海涅曾说,“世界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于是创造了歌德。”歌德的文字,就是在探索人生的意义以及理想的生活道路。小说没有什么引人入胜的故事,但简单的情节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深沉细腻、渴求自由、炽热纯爱的反叛者形象。
维特的爱,炽烈而神圣,就像是每个为爱义无反顾的年轻人。长大后,我们总习惯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出于感动、出于失去、出于共鸣。维特的故事,对于我们众多普通人来说,或许无关社会变革的反叛与勇敢,而仅仅是在那个特定的年纪,我们也曾勇敢无畏、真挚热烈得爱过。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一件简单的青春小事,那都是我们最纯真的时光。让我们一起翻书走进歌德笔下《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书。
情迷绿蒂
年轻的维特因为厌恶复杂纷扰的世俗生活,来到了一个风光秀美、民风淳朴的乡村小镇。在这个简单的世界里,他读自己钟爱的荷马,跟质朴的村里人交流。日子过得清闲而宁静,然而绿蒂的出现打破了他心中的那份宁静。他受邀参加一个舞会,即使在见到绿蒂之前,同行的姑娘就提醒维特,不要爱上美貌的绿蒂,因为她已经同一个非常正派的男子订婚。可是当维特见到美丽善良的绿蒂,同她热情地交流,欢快地共舞之后,于是无法抑制地爱上了这个姑娘。
舞会之后,他沉醉于对绿蒂的爱恋之中。他去到绿蒂家里,同她的弟弟妹妹们嬉戏玩闹,陪绿蒂去拜访牧师,故意去偶遇陪女友散步的绿蒂;在人群中他只要一听到绿蒂的名字,就紧张不安;他处处替绿蒂分忧,同她谈论那些有趣的故事;亲吻绿蒂写给自己的纸条,结果里面的沙子让他吃了满嘴;派自己的男仆去见绿蒂,只因为他希望自己身边有一个在绿蒂身边待过的人。
他渴望与绿蒂的亲密接触,可又觉得她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能让自己的欲念败坏自己纯洁的感情;他喜欢听绿蒂弹钢琴,不分白天黑夜的渴望见到她;对于绿蒂的请求,他一一办妥。他恨不得把全部的自己交于心爱的姑娘,即使他知道不该越陷越深,可还是一次又一次屈服于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绿蒂也喜欢同他交流,但不能给予爱的回报,因为她已经同阿尔伯特订婚,她既不能辜负这样一桩父母认可的婚姻,也不能辜负钟情于自己的阿尔伯特。
终有一天,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了。他正直沉静、才智过人又深爱绿蒂,对维特也是和气友好。在与阿尔伯特的比较中,维特觉得内心压抑难受。一方面,他觉得自己没有理由再待在绿蒂身边;另一方面,只要一有机会,他还是会去见绿蒂。他犹豫痛苦,饱受折磨。在这样的一份感情中,维特明白不能有丝毫逾越,因为阿尔伯特是自己的好友,因为自己深爱的绿蒂被一个很好的人爱着。即使那个人不是自己,他也不愿去打破她的幸福生活。
在与阿尔伯特的一次交谈中,维特第一次当着他的面提到自杀,并假装将没装弹药的枪对着自己的太阳穴,这样的行为受到阿尔伯特的反感与否定。激烈的辩论之后,维特才明白,他们之间并不能互相理解。并发出感慨:“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很容易地理解另一个人。”当然,除开绿蒂。维特还是乐意去给绿蒂的钢琴调音,陪她的弟弟妹妹们玩耍。可独自一人的夜,他做关于绿蒂的美梦,醒来后失声痛哭。
生日那天,维特收到了来自阿尔伯特和绿蒂的礼物,一个粉色的蝴蝶结和自己一直渴求的《荷马作品集》。那个蝴蝶结是初识时绿蒂佩戴的,维特曾多次要求她送给自己。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回忆起跟绿蒂一起摘果子的幸福情景,绿蒂也曾安慰那个悲伤难过的自己,可是他清楚地知道这份感情没有结局。终于,那份让他幸福的感情成为了他生活的不幸之源。他舍不得绿蒂,可是他决定把自己从她身边拽走。他厌恶自己怠惰懒散的状态,他决定改变,给自己的生活一点点希望。
因爱逃离
远离了伤心之地的维特,在社会上整日奔忙,富含烟火气息的大众生活,让他跟自己的关系渐渐缓和,心情也逐渐改善。不过,纯真的维特始终以看闹剧的心态面对周遭的环境,勉强应付枯燥琐碎的工作。他厌恶古板刻薄的公使、鄙视功利世俗的伯爵。在这期间,维特认识了聪明真诚的封·C伯爵,感受到了真挚、暖人的快乐;他还遇见了一个跟绿蒂很像的姑娘,封·B小姐,一个美丽单纯的贵族姑娘。
他们热切地交谈,跨越等级,成为了亲密的朋友。这样的一份感情让维特觉得慰藉,可是他依旧忘不了绿蒂,并把自己跟绿蒂的故事告诉了封B·小姐。封B·小姐同情维特,羡慕美好的绿蒂。当绿蒂与阿尔伯特成婚的消息传入维特的耳中,维特又陷入到痛苦之中。他曾决定用埋葬绿蒂剪影的方式祭奠这份感情,可阿尔伯特隐瞒了婚期,他觉得很悲哀。
与此同时,受封C·伯爵之邀参加贵族聚会的维特因为自己的身份,受到了来自贵族阶层的嘲笑和排斥,封B小姐的真诚告知也让敏感的维特觉得痛苦。在种种刺激之下,维特决定离开那个自己厌恶的职位。递交辞呈之后,他怀着朝圣者的虔诚之心,走上了故乡巡礼之路,寻求那份久违的宁静。故城的风景,侯爵的真诚款待,让维特觉得有那么一刻的舒闲,可他始终觉得灵魂荒芜,没有一个真正的心灵至交。心里的那个声音在呼唤他,回到绿蒂的身边。
因爱死去
走出城门,再次踏上第一次乘车去接绿蒂赴宴的那条路,维特不禁感叹物是人非。可他依旧在想:“我爱她,如此专一,如此真诚,如此充实,除她以外的我一概不知,一概不晓,一概不要。”他换下了那身第一次同绿蒂跳舞时的蓝色礼服,做了一套全新的,他渴望一个新的开始。去到绿蒂的家里,那个撅起嘴给鸟儿喂食的姑娘,再一次击中了维特的心,他感受到了极致的欢愉。
可他依旧清楚,自己不能拥有这个可爱美丽的姑娘,纠结与痛苦袭来。他靠饮酒麻痹自己,在绿蒂的琴音中哭泣失态。在一次雇工杀人事件中,维特因为同情罪犯是因为爱而失手伤人,同阿尔伯特起了争执。辩论失败的维特,陷入到悲伤痛苦的自我问责之中。与此同时,阿尔伯特发觉了妻子同维特的关系,并要求妻子疏远维特。绿蒂请求维特减少看望自己的次数,并建议他去旅行,改变心情,找一个真正喜欢的人。
临近圣诞夜的那个周末,维特给绿蒂写了一封信。他决定去见绿蒂最后一面,然后告别人世。趁阿尔伯特外出之际,维特最后一次去到了绿蒂身边。维特明白,自己的爱情之火即将彻底熄灭。可他还是掩藏起所有的伤感,蓄积起全部的爱,深情得向绿蒂朗诵奥西安之诗。情动之处,维特无可抑制地吻了绿蒂。心慌意乱的绿蒂推开了维特,并说:“这是最后一次,您再也别想见到我了。”
看着绿蒂离开的背影,维特多么希望她能有多一句告别的话,可是他只能对着那个远去的背影,喊道:“别了,绿蒂,永别了。”他写信给阿尔伯特:“我打算去旅行,可否借我手枪一用?祝万事如意。”就这样,拿着那把经由绿蒂擦过的、亲手交于自己男仆的手枪,穿着那身被绿蒂触摸过的礼服,带着那个粉色的蝴蝶结,在午夜的钟声中,维特扣动了扳机。
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旧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自己深爱的那个人------绿蒂!绿蒂!祝你平安!祝你平安!这就是《少年维特的烦恼》,在这个悲剧里,我看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殉葬仪式。为了爱情,为了心中的永远,他鼓起勇气,为爱献身。可又不仅仅是爱情,在发现爱情无望之后,他也曾努力转变人生的中心,尝试去适应新的生活。
异地就职、故乡巡游无一不是他的自我救赎。可固化的阶级、世俗的观念,消磨了他最后的希望。绿蒂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可现实终究是冷漠又残酷的。社会的不容、爱情的不得,终于摧毁了这个敏感、浪漫、纯真的灵魂。或许,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曾是追求自由、热爱思考、纠结烦恼的维特。
我们的生命里,一定也有过一个美好纯真的绿蒂;我们的一生里,一定也有过无数次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思考。只是在现实中,我们不可避免得经历失望,我们骨子里的“维特”也终于在精神上渐渐走向灭亡。整部作品就像是一篇凄美感伤的抒情诗,少年的坦率、真挚,爱的欢愉与人生的沉思都跃然纸上。
书中这些字句,就像是倾听一颗跳动的心,在讲述他的欢愉悲愁。那些真挚的情感,虔诚的迷恋、深刻的思索,能轻易地引起我们的强烈共鸣以及精神的极度震动。歌德本人曾用这样一段话概括这个故事:“我描写了一个有着深沉细腻情感和真正观察力的年轻人,他陷入迷惘的梦幻中不能自拔,在沉思冥想中慢慢毁灭自己,直到最后被不幸的激情,特别是被一种无止境的爱情所粉碎,用一颗弹丸射入自己的脑袋。”
现实中的歌德也曾因为爱而不得煎熬,可最终他选择离开,走了出来。伟大的作家用作品书写自己的人生,寄托自己那些无法圆满的梦。时代不一样了,爱情不一样了。深情或许是一场悲剧,死倒成了最后的驻点。可是深情的人,一生爱一回或许就足够了。我们终将不再是少年,对于那回不去的曾经,我们也可以偶尔回头,变成小孩子的模样,回归年少时的青涩懵懂、纯真赤诚!
生活,就是要感恩,那个时间遇到那个人。途经过一场盛放,那就是曾经绚烂过的明证。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不断失望,却又不断成长的过程。今天,我们纠结无奈,抑郁忧愁,可终究要奋然前行,去迎接明朗的未来。
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我们都曾像少年维特一样,为爱的人拼付出所有,看完解读版文章,你是不是想到了年少时光,对那时的自己,你有什么想说的?好,这本书的精髓解读到这里就基本描述完毕,如果你对这本书内容感兴趣,不妨读读全书。我们身处智能时代,它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可能会造福人类,也可能会给人类造成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管怎样我们只能接受而无法拒绝,因为我们都一样生活在趋势的大潮中.......下面接入本书总结阶段......
解读总结
偶然的一次,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人生像一个调色盘,不仅有色泽鲜艳的红色还有暗淡无关的灰色,只有不断地去配制,才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在维特身上,体现了歌德的世界观、宗教观、审美观,以及他对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期望。维特所向往和追求的正是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维特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定向了悲剧的结局。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同时还是阶级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
《少年维特的烦恼》所描述的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悲剧爱情故事,而是深刻地揭露了18世纪德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德国普通阶级人民的压迫和摧残,人们的精神和思想都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苦闷的内心渴望获得解放,但是又由于自身的软弱性而普遍存在的消极、颓废情绪的生活状态。
而维特就是这个时期德国的觉醒青年,他对人生和社会都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对现实的不满和憎恶让他充满了攻击性,但是斗争力量的缺乏又使他感觉力不从心,这种矛盾深深的折磨看他,让他的情绪从激愤、焦虑逐渐转变为忧郁和苦恼,直至最后感到绝望,通过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与这个丑恶腐朽的社会做了彻底的决裂。
他的死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他对自己和社会的关系没有认识清楚。《少年维特的烦恼》以一种特殊的艺术方式对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揭示,并对造成这种社会弊病的根源进行了揭露和抨击,是整个时代的痛苦和憧憬的缩影体现。这本书也激起了批评家和支持者们极为热烈的反应。其中的原因在于,歌德以维特作为他小说的中心人物,而这个人物完全违背了市民社会的规则。
大众将维特视为一个和睦婚姻的破坏者,一个反叛者,一个无神论者,他与大众的观念完全相悖。他们期待的文学,更多的是“实用的东西”和“娱乐的东西”,而歌德的小说在他们看来并不是上述两者中的任何一种。他们直接在故事中寻找“实用的东西”,他们希望有一个他们能够认同的人物,并从他的行为中得到学习。
如果我们把一个作家找来质疑,想对一部被某些心地偏狭的人曲解了的作品横加斥责,而这部作品至多也不过使这个世界甩脱十来个毫无用处的蠢人,他们没有更好的事可做,只好自己吹熄生命的残焰。好,这本书的其它精彩文字图片,均在文后的下方,欢迎您来互动阐述您的想法,我把这本书非常实用的细节精华基本为您转述出来见上文,附加了小编个人对文学写作、小说方面问题的初步理解,您可以点击文本复制粘贴为已所有,为什么我这样慷慨?因为无论你是否署名我的作品它都是我的思想和精神,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有时间后缀您的想法和问题。书后我们有找时间一起切磋学习,共同进步。解读总结到这里全部结束了,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本书再会!
作品精选
八月十日
如果我不是傻瓜,我原本可以过着无比幸福、愉快的日子。我现在所处的环境优美又令人感到愉快,这是非常难得的。所以有句话说得很对,幸福只有我的心才能创造得出来。——在这个可爱的家庭里,我就是其中的一员,老人待我如同亲生儿子,孩子待我如同父亲一般,绿蒂也很爱我!——还有安分守己的阿尔贝特,他用最真诚的友情待我,而不是用无礼的举止和怪异的脾气来打扰我的幸福。并且,我在他的心目中,是他在这世上除了绿蒂以外最可亲的人!——威廉,我们在散步的时候一起聊到绿蒂,你如果听到我们的对话一定会乐不可支。世上还有什么事情是比这种关系更可笑的呢?但我却时常因此落泪。
他告诉我,绿蒂的母亲十分贤惠:在临终前,她让绿蒂照看好家里和孩子,并将她托付给了他。从那时起,绿蒂就一改过去的样子,换上了新的精神面貌,她就像是一位真正的母亲,始终以热情的爱心和认真的劳动,有条不紊地忙碌家务,并耐心仔细地照看弟妹。但她并没有因此丧失自己单纯活泼、无忧无虑的天性。我走在他旁边,时不时从路旁摘起一些野花编成一个花环,然后随手掷进河里,看着它随波逐流。我不太记得自己是否曾在信中告诉过你,阿尔贝特从侯爵府里获得了一个薪水不错的职位,他即将要住在这里了。像他这样工作勤恳,井井有条的人很少见,也难怪讨人喜欢。
8月28日
今天是我的生日,一大早我就收到了阿尔贝特派人送来的小包裹。打开包裹,一个浅红色的蝴蝶结立刻映入我的眼帘,原来是我与绿蒂相识的时候她戴在身上的、我曾向她要过好几次的那个蝴蝶结。此外还有两册小开本袖珍书,是威特施泰因印刷厂印行的((荷马史诗》。这个版本我早就想得到了,有了它我就不必在散步时携带那本埃内斯蒂出版的大厚书了。瞧,我还没开口,他们就满足了我的愿望。他们就是这样千方百计地寻找一切小巧的合我心意的东西向我表示友谊。这比那些光彩夺目的礼品要珍贵一千倍,那类礼品无非是送礼人拿来抬高自己的东西。我千百遍地亲吻这个蝴蝶结,每喘一口气我都是在吞咽那些幸福的回忆,而那些幸福则是我在那些短暂、愉快却一去不复返的日子里倾心体验过的。威廉,世态就是这样,我不抱怨,生命之花只是幻象而已!有多少花凋谢后没有留下一点痕迹!能结果的花,原本很少,结了果又能真正成熟的,就更少了!然而,世上仍然有足够成熟的果实。啊,我的兄弟,对这些成熟的果实,我们能不在意,不重视,不去享用而任其腐烂吗? 再见!这个夏天实在很美丽。我常在绿蒂家果园的梨树上,用采果的长杆,从树梢上摘梨。她站在下面,等我的长杆落下来,把梨拿去。
8月30日
不幸的人啊,难道你不是傻瓜?难道你不是在欺骗自己?这狂热的、无休止的激情究竟是怎么回事?除了她,我不为任何人祈祷;除了她的身影,我心中不再出现别的形象;周围世界的一切,只有与她有关的,我才看得见。这种心态使我经历了许多幸福的时刻——直到我不得不离开她!哦,威廉呀!我的心为什么常常催逼我奔向她呀!我坐在她身旁,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我欣赏着她的身姿,她的仪态,她的美妙言语。渐渐地,我所有的感官都紧张起来,眼前变得一片昏暗,我几乎什么也听不见了。就像有一个刺客卡住我的咽喉,我的心剧烈地跳动,想为这被压迫的感官寻找缓解的空气,相反,却变得更加迷乱——威廉,有时我的忧郁情绪占了上风,我常常不知道我是否还活在世上!要不是绿蒂给了我这可怜的安慰,准许我伏在她手上痛哭,一泻我心中的积怨,我就只好离开,跑到外面去!远远地跑到田野里去漫步,去攀登陡峭的大山,穿过无路可走的森林开辟出一条小路,走过刺伤我的灌木丛,钻过划破皮肤的荆棘,以此寻找我的欢乐!这样,我的心情才会稍稍好一点!只是稍好一点而已!有时我因为疲惫和饥渴中途躺在地上,有时在深夜里,一轮满月高高地悬在空中,我在寂寥的森林里坐在一棵弯曲的树干上,缓解一下我磨破了的脚掌的疼痛,随后,在曙光将现时我在困倦的寂静中进入梦乡!哦,威廉,修道士孤寂的陋室,粗呢长袍和荆条腰带,这便是我的灵魂所渴望的清凉剂!再见吧!除了坟墓,我看不到我的不幸生活的其他结局。
作品后记
我真的由衷希望我们的朋友,在他备受关注的最后的这段时间里,可以留给我们足够的手迹,这样中途我们就不必再用叙述打断,而是依次将他的遗书发表出来。
我尽我所能去拜访了那些或许知道他的情况的人,并从那些人的口中获悉一切准确的消息。人们对他那些大致的简单故事都众口一词,细枝末节也几乎没什么出入,不过说到当事人的思想和他们的看法,大家就是莫衷一是、各执己见了。
所以我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在我们通过多次的努力所收集起来的情况中,穿插几封死者的遗书和对应的每张字条,哪怕是很小的一张字条,我们都进行过缜密的研究,然后将这些完完整整地叙述出来。当然,这些当事人都不是普普通通的庸人,所以其实很难去揭示这些事情的原始动机,哪怕仅仅只是一件事情。
维特的那些烦闷和恼恨已经在他心中盘根错节地扎下了根,并逐渐占领了他整个心。他精神的和谐与他禀赋中存在的所有力量,全都被他心里的暴躁和愤怒彻底摧毁了。以至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将他自己弄得精疲力尽。他不断挣扎着想要摆脱这样的状况,甚至比过去和那些种种弊端斗争起来更加胆怯。他的心灵充满惊恐与不安,消耗着他剩余的精神力量和机敏天性,于是他成日陷在悲伤中,越来越悲哀,甚至蛮不讲理,致使他愈发的不幸。
至少,阿尔贝特的朋友们都是这么认为的,在他们看来,阿尔贝特是一个温柔而纯洁的丈夫,他终于得到了并决心要永远保持他渴望许久的幸福,而维特却不能正确地看待他,只能像一个因为大手大脚而破产的人,到了晚年忍苦受累。他们说阿尔贝特自始至终都是维特所认识的那样,依旧令人赏识、令人尊重,没有什么变化。
他对绿蒂的爱远胜一切,他将绿蒂视为自己的骄傲,并且希望所有人能认同。倘使他不愿有任何的猜疑,哪怕只是一刹那,并且是用最纯真无邪的方式,也不想让任何人分享这个宝贵的财富,难道我们就可以因此去指责他吗?他们说每当维特去绿蒂那儿的时候,阿尔贝特总是会出去,他并不是因为厌恶或是憎恨维特,而是因为他知道如果他在场,维特就会十分压抑。
作品目录
上篇
下篇
有关信息
编者致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