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申辩

关键词:限于我们于无知的是已知,在细节中寻找真相,死磕到底的“反问法”,苏格拉底与“智者”的分歧,照料自己灵魂的哲学。

苏格拉底的申辩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摘要:

1、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2、德尔斐神谕的启示:跟别人相比,我一样一无所知,但我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我知道自己无知。

3、最大的智慧在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4、对于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会谦虚,对于我们觉得已经知道的事情,很可能会陷入刚愎自用。因此说,限于我们于无知的恰恰是我们的已知。

5、只有承认自己无知,把自己放空,不断去省察自己的生活,我们才能成为一个高效、开放的终身学习者,一位更灵活自如的跨界高手,也才能更好的领悟人生幸福的真谛。

6、读书需要关注细节,即历史背景,了解清楚当时的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经典著作里的微言大义。

7、反问法:

(1)找出一个看似不证自明、天经地义的观念

(2)假设这一观念是不对的,试着找到一个例子,证明这一观念存在逻辑上的破绽

(3)修改原有的观念,使之能够包含刚刚找到的例外,接着反复运用这三个步骤,步步紧逼,把原本似是而非的观念逐步澄清

8、学习最重要的不是找到答案,而是从提问到寻找答案的思考过程。

9、你必须学会怀疑。一种观念是否正确,跟他是否被大多数人接受,跟相信他的人有多么伟大,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有独立思考,反复地用理性去推敲,才能让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我们不断地拷问,似乎触到了更为坚实的认知的基石,我们也要时刻准备着,当有了新的反例,我们就必须放弃就有的理念,一切从头再来。

10、(反问,追求真理)这个过程是艰难的。我们心中都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想要努力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理性,但同时,我们还有另一种倾向,就是逃避、害怕和憎恨自己可能犯错误。

11、“智者”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会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没有意义,但他们会从中选择强者相信的观点,或权贵相信的观点,或更多民众相信的观点,然后装作拥护这种观点,其实内心充满恶鄙夷;而苏格拉底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时,他会想或许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或许它们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要保持一种半信半疑、又信又疑的态度。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中道”(亚里士多德),“中庸”(孔子)。

12、苏格拉底的目标不是建立一个哲学体系,而是激发人们去爱真理和美德,帮助他们过上正当的生活。在他看来,美德需要知识,知识是至善。正确的思维才能导致正当的行为。

13、没有人会有意作恶,有意地追求邪恶的东西,但如果不能明辨是非,人们就会误入歧途,自己却浑然不觉。

14、人生哲学不是天天坐在扶手椅上苦思冥想,而是要像健身一样每天锻炼。

15、苏格拉底的人生公式:幸福——工作出色——巨大成功。只有踏实地找到人生的意义,才能有幸福感,才能更积极的工作,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16、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奥勒留(哲学家)

17、ABC情感模型:

        A、我们经历的事情          B、我们对事情的理解        C、我们根据对事物的理解产生的情绪反应

                        事实                                          观念                                          情绪


自我思考:

首先是苏老师的金句“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读到这一句时,就好像突然被人用棒子敲了一下脑袋,何为省察?自省、觉察,这是我的理解,没有经过自己思考、反省、觉察和感悟的人生没有意义和价值。但从字面理解是这个意思,苏老师说这句话也是这层含义吗?看完德尔斐神谕的故事,我了解到,苏老师面对神谕,敢于怀疑并且亲自去验证神谕的正确性,继而得出结论,就是要告诉我们,在未经论证前,不要完全轻信或者偏信任何一种言论、观念,即使它看起来再正确,那也是别人的结论或者评判,你需要自己动脑去思考这个结论是否符合逻辑?用什么知识、案例、事件、物体……可以证明它符合或者不符合某种规律、逻辑,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如果人们都不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能力,那就会被别人的意识所主宰和控制,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份子,人云亦云。想想看,在这个信息裂变式更新的年代,我们每天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言论,如果不做思考,就这么被动地把别人的观点装进自己的脑袋,我们和玩具工厂生产线上的玩偶有什么区别?别人给我什么样的外貌,我就是什么种族的人,给我穿什么衣服我就是什么风格的人,给我植入存储器,我就说人们让我说的话和可以做的动作,我的人生不就成为了被别人设计的人生吗?想到这里,我才意识到,“独立思考”、“省察”对人的一生来说有多么重要。

第二点,反问,就是要对自己的固有认知死磕到底。看到苏格拉底与游叙弗伦的对话,不断地向他提问,让对方在回答时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最终游叙弗伦未找到真正的答案,但却会因为苏格拉底的反问法审视自己之前观点的正确性。我们每个人的思想都是有局限性的,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的认知常常受历史、环境、观念、知识体系、信息不对等、情绪等因素影响而产生偏差甚至错误,继而影响我们的行为。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林则徐在那个时代,因为认知的严重偏差,认为英国人的腿有先天缺陷,只要摔倒就无法站立,从而制定出错误的战斗计划,并最终导致失败。我们现在看来这种认知是荒谬的,然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清军对外国人的认知仅限于此,并不是林则徐一个人的错,是当时的国人“天朝上国”的观念导致的集体自恋行为,而可悲的是没有人敢于挑战权威,不会去怀疑英国人的腿如果没有缺陷怎么办?即使有缺陷,如果他们没摔倒怎么办?如果他们的身体素质更好、武器装备更好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所以,不断提问,寻找答案去印证和完善观点,继而找到更完备的解决方案,这就是与我们的固有认知死磕的过程,必定会获得更好的结果。

第三点,苏老师说,人生哲学不是想出来的,而是要像健身一样天天锻炼的。我想不仅仅是人生哲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只有先行动,才能有收获,没有行动,只用脑子天马行空地想象,都是空想,没有意义。今天就用苏老师教的反问法,试着去解答我内心的疑问。期待有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格拉底的申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