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寒假学习工作感悟

      2018年1月,在这最冷的季节,在这一年的初始阶段,我们三附中一行12人和附中的同仁们一起远赴扬州大学培训学习,以期对自我的教学工作和管理进行修正和改进,提高自我能力,为学校发展尽微薄之力。在寒假的这段日子里,断断续续思考学校之事,包括扬大学习期间以及回青的时间,本人囿于平台所限、眼光短浅、信息不对称、学习不够,以下所言主观臆断居多,没有调查研究,所举大多数例子也都是没有直接经历,与其说是感悟,还不如说是思考,感悟我想是经历事情后的想法,思考可能有不同,更多的是想想未来的做法,倒也无关紧要,总之是为学校发展贡献策略,如能采纳一二,窃喜半年,如采纳奏效,也算是为三附中建设添砖加瓦。

      还是简单说说扬州大学(Yangzhou University)。简称扬大,学校坐落于长江、古运河之滨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扬州市。1992年5月19日经国家教委批准,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联合组建扬州大学。扬大7个校区贯穿于扬州市区内,扬州城基本上被扬大的7个校区连接起来。扬州地处江苏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有“烟花三月下扬州”下扬州之说。

2018年寒假学习工作感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此次培训,授课教师水平高,有大学教授、有一线校长。有共鸣、有思考的地方很多,听讲座、和同仁沟通无不带着三附中的现状和教授所讲之内容比较、思考,现简单罗列。学习之余,有幸冬日游瘦西湖,参观之中心里一直在想江南水乡之地,乃鱼米之乡,有吃有喝,海拔低、水质好,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多出此地,而重庆三立培训学校地处西部一隅,也是有声有色,缘何?余以为是创始人为心理学出身,对人的心理认识的比较深,对人的心理需求把握的比较准,方能有此成效。三附中呢?

    方向永远比努力更重要。学校方向究竟在哪里?三附中究竟要去何方?还要不要办高中?初中?甚至要不要办小学?是师范大学为了养三附中的这帮人才办学(亦或是才建新校园)还是依据合约这个学校一定要存在?(招收铝厂职工子弟,现在来看,铝厂子弟数量急剧下降)还是可以另起炉灶办职业教育?

      依照现在的情形看(以后不敢说),单纯依靠中高考成绩,可能还是无法吸引到优质生源,细说一下这个问题,首先,不管是初三,还是高三,学生基数过小,虽然和往年相比较,一本率或者上线率可能有所增加,但是学生人数过少,无法在大通县形成品牌性优势,无法获得当地居住者的满意,虽然,我们也在努力的宣传我们的中高考成绩排名(这一点无可厚非)。其次,学校周边为农业户口者居多,大多数孩子在三附中上小学(一是认可三附小,二是小学阶段送到大通甚至西宁有点远,另外小学离中高考也比较远,很多人也不急),到初中这个阶段凡是有能力的把孩子送到大通六中、二中、七中等学校上学(当然,这一点与当年的转移安置学生是有关系的)留下来的简单说一类是能力达不到的、一是其他原因留下的。小学毕业的优质生源留下的微乎其微,其实小学从四年级开始学生已经开始逐年外流。第三点,最近几年大通六中高考成绩优异,吸引大量三附中初中毕业生赴大通县就读。而这个时间段里,三附中由于历史原因,高考成绩平平,难以吸引初中毕业生。大通县的小学、初中毕业生到三附中主动就学的人数极少,因为他们不会放弃家门口的优质教育资源而选择远处的成绩平平的教育,能来的属于成绩不理想的。西宁能来的是上不了普高线的。(甚至有的挂个学籍就要转走)

      那么,三附中究竟怎么办?要不要转型?怎么转型?要生存,还是要发展?能招来学生只是解决生存问题(当然,在某个关键时间,还是要靠这些分数不够的学生撑数据),但是,靠这些学生永远谈不上发展,可能依照现在的状态三附中还能存在10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朝着中高考的目标依然在努力,可能成绩还是不尽如人意。除非,有大的改动:1、师大把三附中完全交给大通县管理,那时,新校园建成,大通教育局划拨优秀生源到三附中,学生成绩提升,中高考成绩突出,学校步入良性循环。当然,这也是一种理想状态,随着朔山中学的出现,大通教育局会划拨什么样的学生也未可知,三附中会怎么发展也未知。但这样做,可能是三附中的部分教师不愿意看到的(可能有教师被调离三附中,我觉得,99%的人调不走,因为都会好好做工作)不能不说三附中的老师和同事们都非常非常努力,晚上有自习、周六有补课、下午有大练、假期有补课、宿舍管理有值班,从教学管理的安排上讲,可以说老师这块安排的相当不错。甚至在培训期间我感觉部分场合三附中的教师也不差什么。我想说的是,努力固然不错,方向不对,我认为努力的必要性就值得推敲了。2、转型。转成什么样的学校?转成社会需要的、而且是和我们教师这个专业有关系的类型。社会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政策允许什么?三者重叠的地方就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这个想法可能非常离谱,但至少有想法。3、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能在西宁招到高一的学生,说明社会还是有这种需求,那就证明三附中的违规招生还是有市场,那就还能存在下去,不需要改变什么,维持现状也许是最好的做法,毕竟,不到万不得已,改变现状风险还是很大,事业单位这种体制,没有必要冒险。不冒险,不过分的说,学校最多维持现状,离省属一类中学的初衷相去甚远。这恐怕是师大领导应该考虑的。4、新校园建成之日,有可能是三附中重新起航之时,虽说学校的最关键因素是师资力量,但一个新校园的建成对周边居住者的视觉冲击力还是很大的,人们有可能是通过看到新校园建成,直观觉得这学校现在好了,不然,为什么建的这么漂亮。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子女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也会对新的建筑有天生的好感。那时的三附中会吸引什么样的学生来就学?这个问题值得探讨,西宁普高线达到的学生我想还是不会来,不会舍近求远,大通的优质生源也不会来,大通县教育局不会把优质生源给别人的,谁都会这样做,我觉得大通县教育局长期以来这么做也没有错,毕竟,他们也需要好成绩来证明自己的教育实力。那么,哪些学生会来?就是在去大通一般高中的学生选择三附中的可能性变大,仅此而已。不是三附中不行,三附中和其他学校比,有几个老大难问题,一是地理位置,一是业务归属,还有就是办学条件(主要是学校硬件设施、当然还有师资力量)。我觉得办学的硬件和师资力量综合来看,有提升,已经成为优势。在这几个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没有非常醒目的特色,没有过人之处,还是吸引不到特色生源,比如优秀的足球人才,比如艺术特色的学生。还是回到原点,学校定位要准,要去哪

2018年寒假学习工作感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个问题比怎么去更重要,选择目标比达到目标更重要,比如,我们看到过乔丹打篮球,为了得分(这是目标),从而使出浑身解数,左突右晃,梦幻脚步(这是方法,是怎么去实现目标的问题),我们三附中定位什么?这个问题关键。教育是个慢活,目标达成需要很长时间。怎么定位?得看大环境、主要信息(比如港资投三附中)脱离大环境的定位必然不合时宜,也不会对三附中的发展做出正确决策。

图片发自App

大环境是什么?教育改革是最慢的,效果最难显现,现在中小学的普遍追求升学率,功利心强,不重视学生的长远发展,学生发展的后劲不足,难以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教育的改变最小,18世纪的人来到当下可能唯一认识的地方就是学校,我们怎么定位?一味的不食人间烟火,不追求分数,不追求升学率,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少讲,让学生开口说,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发展,这样的学生在将来走向社会是有后劲的,有创新的精神状态的。这样的学校有吗?有,北上广深的一线城市学校的学生既能自我发展,分数还很高,但全国大多数的学校的学生可能都只为分数努力,大量的变式练习,擅长的就是做题,模仿练习,甚至都没有想过考上大学后毕业时马上失业。三附中到底在这个大环境如何定位?如何让老师们能够掌握,家长能够接受,领导能够支持,社会能够承认(事实上哪有这么美满的),我想这么定位看看是不是合适?像开车一样,盯着远方、同时顾及脚下,但又不能完全像开车,能变道就变道,能超车就超车,最好是弯道(如果有的话)超车。

      远方是什么?就是培养真正的人,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脚下就是分数、升学率,什么是培养真人?同时还要顾及分数,但最终会放弃分数,教师怎么做?这属于实践层面。值得大书特书、值得我们每个三附中人认真思考。什么是真人?来,找度娘,真人:指古代道家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觉醒,觉悟的人称之为真人。常用作称号,如关尹子、文子、列子、庄子在唐代皆封为真人,鬼谷子、张三丰、王重阳、安期生等皆为得道真人。道德经与四子真经所代表的玄学是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的学问。我想教育上所讲培养真人指的是培养真真正正的人,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培养孩子健康快乐、有感情、不冷漠、懂得生活、知书达礼、有生活技能、同时也注重文化教育的效果。当然,眼下我们做的恰好就是注重分数、注重升学率、达标率的,看看我们的考核制度,中高考奖励措施,我们也还是注重成绩的。我想盯着远方,又不忘脚下,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脚下的肯定是要过去的,远方什么时候能来不好说,但肯定会来,脚下的不一定完全错误,但我们清醒的知道,脚下的路肯定不完全对,从全国教育现状来看,培养出的孩子的表现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目标。三附中怎么把握远方和脚下,这是个问题。三附中处于没人管(大通、师大、西宁都不管)状态不是件好事,但事物都有两面性,没人管也不一定是件坏事。在办学理念上可以更加自由,更加天空海阔、信马由缰,教学理念可以更加超前、更加超然、更加超脱,可以在三附中世外桃源这个环境下做真正的教育。我设想:首先,高度关注教师、学生身体健康(许多同志觉得我在许多业务场合反复提身体健康可能认为我水平欠佳,我倒是不以为然),还是那句话,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民的小康。咱不说美国人的全民体育锻炼了,也不谈全国兴起的马拉松热潮了,因为这些离学校生活有点远。青海地处高原,各种疾病的发生率高于内地(官方没有这种数据对比,我也是凭主观臆断、凭每次从内地回青后的高原反应、凭同事、朋友的反馈),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怎么能在这高原之地做好本职工作、怎么可能教育好孩子。给教师、学生一个爱好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其终身受益,我想,光凭这一点,哪一个出去的教师和学生能忘掉三附中呢?怎么给教师和学生一个爱好体育锻炼的习惯呢?这是一个好问题。芸芸众生,爱好迥异,有人天生喜欢运动,这倒也好,有人天生就喜欢宅,怎么攻破这个难题?这是一个课题,这里不展开(我个人也没有能力展开)。体育运动作用很大,使人健康快乐,使教师工作充满干劲、朝气蓬勃、有锐气;有利于学生组织纪律性、使学生勇敢、有韧性。(说不定可以降低打架时间的发生率)总之,不过分的讲,三附中现在的局面下,不妨一试。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培养孩子的人身安全意识,这是关乎孩子一生的大问题,甚至比运动更重要,毕竟,安全一出问题,一切都无须再谈,教给孩子能及时判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我认为现在的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力度还不够,全校性的安全教育工作每个学期至少应该有两次,逃生演练不能够坚持,学生对于逃生的训练的路线、熟练程度还不够,对于交通安全、用火用电用气的安全意识还不够强,对于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还没有敬畏之心,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应该和社会、家庭联动,在全校的安全教育大会上应该邀请家长一起参加学习,组织学生安全知识考试,邀请部分家长到各班讲座,长期坚持不懈,学校至今没有上下楼梯的分界线,许多孩子乘坐私家车拼车做为交通工具,这都是隐患,学生放学和上学的高峰期校门口车辆很多,且有时候车速不慢,这都是隐患。

      以上两点是基本问题,下来我想说说努力,方向最重要,下来就得努力。三附中怎么努力?工作怎么做?课怎么上?当然,怎么努力与方向问题高度一致,有什么样的方向就有什么样的努力。试以培养真正的人为方向来说说努力,或者说是怎么努力的问题,先说体育运动与健康教育,没有什么比身体更重要,在学校形成一种体育运动的氛围,把学生的体育成绩、运动会成绩纳入班主任考核范畴,体育教研组校领导兼任组长,现在组长为副组长,制定完整学年教研方案,建立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数据库,成立多支校学生运动队,举行年级特色运动活动,打造全校校园足球联赛。修改考核方案,将教师健身完成指标写入,将教师协助班主任完成学生健身活动写入。校领导率先垂范,坚持锻炼身体。不参加体育活动活动的教师不能被评为优秀等级。

      成立教师、学生合唱团,学校为人员密集区,人与人之间难免磕磕碰碰,学生和教师压力个别时候较大,而合唱有利于排遣压力,使人心情愉悦,不会因为合唱而耽误工作,反而会提高工作效率。

      不管是运动还是合唱都非常重要,但毕竟不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的工作首先得身体好(运动),再心情好(合唱),再教学好。说说教学吧,三附中现有情况下怎么教学,怎么要求教师的教学工作,怎么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学校倡导什么样的教学?一系列关键问题摆在面前,需要深深思考。要让教师看的清楚,抓的住,有主线,变化不剧烈,相对比较稳定,不能这个领导来了这么搞,那个领导来了那么搞。教学需要和现实紧密结合,不管是评价也好,制定策略也好。教学是一个充满个性、学科差异较大、甚至多数时候不能统一要求的事情,只能说大方向,大方向我以为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多了,这也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但这样的方式问题也很多,很多教师会说让学生提出问题的话,会耽误时间,耽误进度,是,小学可能时间还宽裕一点,中学生这样提出问题的话会影响上课时间的,可能老师一直讲到下课能讲完就不错了。不过,还是应该坚持学生提出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会有变化,三附中的教学工作气质也会变化。校领导应该俯下身子和教师一起研究怎么让学生提出问题。当然,备课、批改作业、公开课、教学竞赛也很重要,但这些都是看着脚底下,没有抬头看远方,我以为,现在的教学或者说是学校只是在培养考试的机器,几十年都是这样,教育的功利性太强,我们的上一代和下一代的培养方式和我们这一代基本一样,培养的不是真真正正的人,是在培养机器,做为教育工作者,想想无比痛苦。抬头看看远方,低头看看脚下,三附中在这个意义上恐怕和大多数学校一样无奈,其实我想说的是,尽可能让学生说说话,提些问题。在怎么努力的问题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态度,态度决定一切,不客气的说,有的同志态度不好,那是因为他看着管理者的态度,我10点半上班,你也没说什么,那我就继续,我上课经常迟到,你还是沉默,那我还是继续。我下午3点半下班,领导看到了还是沉默,好,我下次继续。好,发现了,得上会,按文化手册走,文化手册没写,得,那就年终考核吧,算了,万一出了事咋整?我老是在想,几千人的一门学问被废,究竟该谁负责?这样的教育人民永不满意。可能我说的有点过分,但袒护了个别人,相当于辜负了大多数人。

      还想说说中学小学的问题,这个事情在很多场合也说过,今天说来也是并无新意,还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现在小学学生人数大概占总学生数的55%,可以说小学生的人数已经占据多数。我先说我的观点,小学应该有更大的独立性。师范大学三所附中都是十二年制,既有小学又有中学,小学为中学一部,这种运转方式存在许多年,倒是三附小、三附中在归属师大以前为两家独立单位,统一归当年的教育处管理。我觉得中小学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考试的要求也不一样,科目设置迥异,教学追求不一样(中学完全为中高考服务,小学倒是可以搞素质教育)实在应该分开,中学就是中学,小学就是小学,利利索索,混在一起小学的想法说白点就是没有想法,因为统一是一个单位,当然要在总支、校委会的领导之下,而总支、校委会的大部分成员均为中学教师,小学大多数时候都是“参照执行”,这有很多意思,就是小学你们搞你们的,我们的政策、方案都是为中学设计的,小学参照方案执行,就是说小学你们还在一个学校的体制下,但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既要统一、又要相对独立。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年寒假学习工作感悟)